对当前我国城青少年高消费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2050841 上传时间:2020-08-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当前我国城青少年高消费现象的社会学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对当前我国城青少年高消费现象的社会学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对当前我国城青少年高消费现象的社会学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对当前我国城青少年高消费现象的社会学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对当前我国城青少年高消费现象的社会学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当前我国城青少年高消费现象的社会学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当前我国城青少年高消费现象的社会学思考(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当前我国城市青少年高消费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作者: 日期:对当前我国城市青少年高消费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王小蕾 内容提要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与此同时城市青少年的消费也在日益发生变化,在他们中间出现了高消费的现象,消费带有很强的名牌意识,并且他们之间不断的进行攀比消费和炫耀消费。青少年的高消费不仅仅是经济现象,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现象背后的社会变迁和社会心理、观念的变化。笔者通过分析城市青少年的高消费现象,探析了其背后的社会机制和心理机制、文化机制,认为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城市青少年的自主消费现象,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社会、文化、家庭三方面的问题。城市青少年高消费带来了很多的不利

2、影响,在提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今天,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提倡“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所以对城市青少年高消费问题和现象的提出和探析,有利于合理引导青少年的价值观,培养他们艰苦朴素的作风,培养正确的心态,同时也给有关政策制定部门提供相应的实证和学术依据。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消费也在日益发生变化。消费是经济链条上的一环,它不仅仅是经济现象,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现象背后的社会变迁和社会心理、观念的变化。消费是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连接点,是经济领域与日常生活领域进行交换和沟通的渠道,当人们消费商品的时候,社会关系也就显露出来(王宁:消费

3、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1-61页)。因此,消费过程既体现着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实现过程,也体现着商品的社会生命和文化生命的形成、运动、转换和消解的过程(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61-69页)。当代青少年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消费不仅是全体人口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着独立的消费意识和消费特点,并对未来消费文化的构成产生着一定的影响。青少年的消费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的生活现状和价值取向,并影响到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反映学校的教育管理。 青少年消费方式是青少年生活方式中极其重要内涵之一。青少年的物质消费方

4、式和精神文化消费方式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代城市青少年中出现了高消费的现象,他们不仅消费各种生活中饮食品牌,而且消费中带有明显的名牌意识,消费高档手机、MP4,进行着相应的同学之间的所谓的人情消费,他们之间不断的进行攀比消费和炫耀消费,以至于被称为新一代的“消费新人类”。这种高消费现象带来了各种不利的影响,不仅影响他们学业的完成,而且败坏了学校的风气,不利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培养。笔者通过分析城市青少年的高消费现象,探析了其背后的社会机制和心理机制、文化机制,认为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城市青少年的自主消费现象,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社会、文化、家庭三方面的问题,究竟谁应该为城市青少年的高消费来

5、买单,这是笔者在文中尝试回答的问题。 在提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今天,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提倡“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所以对城市青少年高消费问题和现象的提出和探析,有利于合理引导青少年的价值观,培养他们艰苦朴素的作风,培养正确的心态,同时也给有关政策制定部门提供相应的实证和学术依据。 二、目前城市青少年高消费的现状扫描 城市青少年是当今社会一个新的主力消费群体,他们不仅消费一般生活用品,而且他们有着很强的名牌意识,吃要名牌、穿要名牌、用要名牌。他们之间有着人情意识,进行着所谓的“人情消费”,如生日PARTY之类的,把高消费当作实现社会优越感和满足虚荣心的手段,把对消费品的占有、享乐作为弥

6、补精神空虚的手段。 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更清楚的看出青少年消费的现状。 1.日常生活消费 家长生怕孩子营养不足,总是变着法儿挑最精美的食品给孩子吃。除了丰盛的一日三餐外,还经常从商店买回来“素”、“精”、“口服液”之类的营养品供孩子食用。此外,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深受孩子们欢迎。夏季,冷饮又成了孩子们最青睐的食品。在几个城市的一些中小学附近的冷饮摊前,笔者发现,每到课间休息,买冷饮的学生拥挤成堆。有的学生一个月仅冷饮消费就多达两三百元。 在城市青少年的消费中逐渐产生了攀比倾向,这无论从他们的衣着还是用品,都能最直观的体现出来,比如漫画书比着买;文具更换频繁;别的同学喝饮料,自己当然不能喝白

7、开水;别人穿佐丹奴,自己干脆来套阿迪达斯;消费在此时、在青少年的心中改变了满足使用需要的初始含义,而变成了他们展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城市青少年在感受时尚的同时,他们也逐渐误读了消费的意义。 2.名牌消费 与高消费紧密相关的就是品牌消费。消费新人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品牌有着极高的消费欲望,据国家统计局所属的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于2000年对15城市青少年的调查显示,有30.1%的中学生拥有耐克运动鞋,18.2%的中学生拥有苹果牌的休闲牛仔衣。李宁牌运动鞋的拥有比例高达23.6%。 某些青少年的消费,已不止是为了自我需要的满足,还想以与众不同的消费档次炫耀于人:他们穿着入时,名牌裹身,出入豪华,无

8、不怀有显示自己富有的心理,借此以博取他人尤其是同龄人的倾慕,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3.手机等工具性消费 绝大多数青少年还处于学生阶段,但是当其他学生对传呼机还是非份之想的时候,价格不菲的手机、MP3播放器等高档产品早就是他们的囊中之物了。据调查当今很多青少年以没有手机为耻,他们之间不断的进行比较,甚至在北京某中学一学生竟然因为没有手机而不去上学。 4.人情消费 为同伴的生日献上一首动听的歌曲或是一份自制的礼物,这也许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种记忆。然而,对于如今的许多青少年而言,这份纯真早已被虚荣所消解。一初中女生在某中档酒楼举办生日宴会,同学们送来的礼物五花八门:双层蛋糕、进口护肤品、名牌运动包、健身

9、卡一些孩子把自己过生日时来祝贺同学的多少、礼物的轻重作为衡量自己“面子”大小的标准。送贺礼的学生则把送贺礼视为一种“感情投资”,以期望自己过生日时得到更多的回报。 社会上的吃喝玩乐风,如今也刮进了校园,请吃喝、看电影、泡录像、唱卡拉OK、玩游戏机,凡多多少少需要破费的地方,皆可作为请客的内容,一来二去,你来我往,三日一小聚,五日一大撮,从小聚小撮的凑热闹,发展到讲排场、比阔气。人情消费簿上,教师也有份,本来一纸祝福、一声问候就可以表达的人情,却非得用含金量的东西来维系。 三、城市青少年高消费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探析 从表面上看,青少年消费是一种经济现象,实质上其包含了深刻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建构,反映

10、出了青少年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 1.社会机制 (1)自我地位的再生产。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消费作为一种实践,是形成“区分保护”的手段,地位和阶级群体正是通过消费模式相互区分开来。消费作为一种符号性活动,是一种具有相对自主性的实践,它是一种“确立”社会群体之间差异的一种方式,而不仅仅“体现”已由其他因素决定的差异。这在“消费新人类”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一部分高收人家庭的小孩子是通过对金钱蔑视和高档消费品的占有来“炫耀”自己与他人的“区别”,以确立自己的优越地位,表现出时髦与新潮,成为时尚的领导者。而普通家庭的青少年为了与这些时尚领导者保持一致,而不落后于潮流,他们会模仿高收入家庭的青少年而选

11、择远远高于自己家庭支付能力的消费模式,使得“消费新人类”不局限于富裕家庭而向社会各个阶层扩散。在这种攀比性消费中,青少年通过此来确立自我的群体性地位,在这个群体中通过消费分层来认可自己所属的“阶层”,从而求得心理上的满足和安慰。 青少年通过这种消费使自己在班级中的社会地位得以确立,消费的象征性就是指青少年借助于消费向所在的班级表达和传递某种意义和信息,包括自己的地位、身份、认同等,同时他们在这种消费过程中,不但消费了产品本身,更重要的是消费了它们所象征代表的意义、档次和情调(王宁,2000,P199),即“符号的消费”和“消费的符号”,于此使其在班级的地位得以区分。 (2)社会关系的再生产。青

12、少年的消费是个体自身、社会组织、社会关系和社会系统的再生产活动,他们的消费不但维持个体的再生产,而且起着社会关系再生产的作用。消费既是表现社会认同和社会区分的方式之一,又是沟通社会关系的纽带(如交际消费、人情消费)。首先,商品的符号性使消费具有了社会表现和社会交流的功能。青少年借消费得以表现个性、品位、生活风格、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其次,青少年消费行为的符号性使得消费本身成为表征,从而成为一种文化;消费又经常是一种社会交流和表演的过程,是以他人的期待和评价为行为导向的,因而是韦伯所讲意义上的社会行动,具有社会性。 青少年通过外部消费与其他人的“示同”,来寻求“群体共同感”,通过同质性的消费实践

13、和表达来促进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扩大自己的交往网络和范围。同时也通过“示异”,相互之间的攀比竞争来显示自己的强势,通过自己的社会地位来影响自己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关系的再生产。 (3)社会比较和面子。在中国传统社会,“面子”是极其重要的东西,是人的道德存在的根本;失去了面子,对人的道德生命就构成威胁,“面子”有时比纯粹的经济利益更重要。人情互换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回报”。瞿学伟认为:人情的实质正是在关系中对平衡性的维持,它表现为个体在某种标准压力下的“要面子”行为,同时也表现在关系结构上的“给面子”(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行为,维

14、持住各人的面子正是维持住了平衡的关系,也就是讲了人情,而一旦出现了失衡现象,就会意味着其中有人丢了脸,或没有给面子(翟学伟,1996)。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制促使了交往的持续性。正如费老在乡土中国中所说:“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费孝通,1998)中国传统的这种面子行为对青少年也带来了很深的影响。 青少年很多心理和价值观已经基本形成,在他们身上的面子更多的是表现为虚荣,他们通过超前消费、炫耀消费来展示自己,体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以引起同龄人的关注,维护自己的面子;同时那些家庭条件不好的也拼命跳脚向上够,如果他们消费很低,穿的不是名牌,他们可能就会受到同伴的嘲笑,失去面子,引起自

15、卑。比如据调查,一些青少年,特别是一部分学习成绩不太好的青少年更倾向于进行炫耀性消费。他们在公众面前摆阔亮相,试图以此来弥补自己的不足,通过追求时尚来克服自己的自卑,是对自卑的一种超越,对面子的一种维护(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28页)。 (4)学校场域与惯习的影响。在这里场域不是一个实体概念,即它指代的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地理区域,而是一种功能概念,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实践进行的一种建构。具体来说,场域可以被理解为一系列的位置及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这些位置是相对于这个场域才存在的位置,是只有相对于参与到这个场域中的人才具有意义的位置。场域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结构,人们在场域中的位置会激发人采取特定的行为方式。在这种双重结构的作用下,人们的日常行为成了系统化的实践。惯习是个人社会化的个性,个人的行动则是惯习的表现形式。生活方式是惯习的系统化的产物,在关系的交互中被感知,并成为一套社会化了的符号系统(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理论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青少年消费具有习惯性,消费水准取决于他们所属的学校环境和当时通行的荣誉准则。消费并不简单地是个人的事情,因为它体现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