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 高中高三历史 中英现代化道路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2006813 上传时间:2020-08-15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3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复习 高中高三历史 中英现代化道路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复习 高中高三历史 中英现代化道路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复习 高中高三历史 中英现代化道路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复习 高中高三历史 中英现代化道路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复习 高中高三历史 中英现代化道路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复习 高中高三历史 中英现代化道路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复习 高中高三历史 中英现代化道路课件(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英现代化道路,现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 (1)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现代化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2)其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内容。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文化现代化主是要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此外,还包括:均富化、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化、教育普及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等。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现代化

2、的两个主要内容,重点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3)对现代化模式问题的认识: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开始的。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

3、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从社会经济的性质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实现民族独立后应尽快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面临的双重任务。,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近代化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争取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1)第一阶段-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8401870年) 背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是在外部因素

4、西方工业文明的刺激下开始的,一场鸦片战争,使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对中国进行渗透侵略。 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变化与回应 A、经济:占主体地位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工业产生 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B、政治: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设立了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等,并兴起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 C、思想:由固步自封到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2)第二阶段-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 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资产阶级,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 、

5、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一是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想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思想文化上:民主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3)第三阶段-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 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国民政府的主持下曲折发展,并几乎陷入绝境。但另一方面,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其胜利,

6、又使现代化有了新的发展 (4)第四阶段-腾飞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担任现代化任务的主角是无产阶级 、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后来不断对宪法进行修订和完善;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等。 、思想上:1957年整风运动提出反官

7、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文革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时期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等。 、外交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中国近(现)代化的启示 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 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 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科教兴国是现代化的关健。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做出科学决策。 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邓小平理论正确解决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化道路问题。 中国共产党承

8、担着领导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例题】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中国近代化转型问题) 材料一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拙,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日: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材料一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哪个三阶段?其实践和结果如何?

9、(12分) (1)三个阶段: 学术觉悟:林则徐、洋务派“师夷长技”(或答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尤其是军事科技;结果失败。(4分) 政治觉悟:维新派、革命派仿效西方政治制度,进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结果未能拯救中国。(4分) 伦理觉悟: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和民族觉醒,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4分),材料二 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比如“熟人社会”,比如“守旧症”、“非我症”、“不合作症”、“麻痹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

10、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 张宏杰十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文化转型艰难的原因。(9分) (2)原因:政治:专制制度(或“皇帝制度”)的阻碍。(3分) 经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3分) 思想: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或传统文化思想的制约。(3分) (3)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转型呈现出“传统文化现代化,西方文化本土化”的趋向。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5分) (3)理解:材料一、材料二及中国近代史的史实证明,全盘西化不

11、行,全盘传统化也不行。应该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开拓创新;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5分),英国 (1)现代化的领跑者 17世纪,英国通过政治革命实现了对专制王权的民主化改造,确立君主立宪政体,搭建现代民主政治的框架,为世界政治领域的现代化提供了榜样作用。18世纪英国率先启动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被视为人类由农业文明时代步入工业文明时代的重要分界点。19世纪中叶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站在世界现代化的最前沿,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原型,推动了世界现代化发展。,(2)渐进的制度创新是“强盛的秘诀”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1

12、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奠定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18世纪前中期责任内阁制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确立其在议会统治地位。,(3)成也殖民地败也殖民地 最早进行海外殖民活动的国家之一,18世纪下半叶确立海上霸权,加速资本原始积累,海外市场急剧扩大,原有的手工工场生产方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从而推动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崛起为世界工厂。殖民地成了英国原料产地、商品市场、资本输出地和人口移居地,殖民地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输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是最大的资本输出国,由于广大的殖民地能带来丰厚的利润,英国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经济发展缓慢,被美德赶超,大英帝国逐渐

13、走向衰落。,(4)主要贡献 1687牛顿经典力学,标志近代科学形成; 最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最早兴起启蒙运动;最早启动完成工业革命;最早推行社会立法;最早形成资本主义私人工厂制度;英语是促进文明交流的工具。 (5)启示 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发展契机;创新完善制度,保持政治稳定,健全民主法制;重视科技发展。,15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前的英国) 文艺复兴及近代科学的形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及代议制的确立 英国崛起并成为世界殖民霸主,18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两次工业革命间的英国) 英国率先发生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1832年议会改革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相对衰落,20世纪上半期(两次世界大

14、战间的英国) 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一战爆发 一战后,英国极力通过凡尔赛体系维护自身的地位,但实力相对下降。 二战中:绥靖政策-联合抵抗 二战后衰落,美苏崛起。,二战后的英国 混合市场经济(阅读内容) 1973年加入欧盟,材料二 小约瑟夫奈将综合国力等同于国家实力,认为一国实力的标准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种形态。硬实力是指支配性的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软实力是指吸取性的实力,和硬实力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它包括国家凝聚力、文化被普遍接受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程度。其中“经济与政治制度的发展尤为重要,它影响着国家的社会结构和战略地位,是一个国家强大和兴

15、盛的主要动力。” 刘金源综合国力与大国崛起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在19世纪中期是如何通过“经济与政治制度的发展促成国家强大和兴盛的”?(4分) (2)经济:率先开展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2分) 政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掌握更多的议会席位。政党政治日趋成熟。(2分),39. (26分)近代历史上先后兴起的世界强国同时都是海洋强国,建设海洋强国成为许多国家立国大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财富的增长与国家海权而非陆权的扩张是同步上升的。这是因为,海洋是地球的“血脉”,因而也是将国家力量投送到世界各地并将世界财富送返资本母国的最快捷的载

16、体。于是,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 摘编自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核心观点,试以16-18世纪世界海上霸权转移的相关史实来论证该观点。(8分) (1)核心观点:控制大海是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2分)。 论证:西班牙建立“无敌舰队”,保障自己的海外殖民利益,成为16世纪中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殖民大帝国。16世纪末17世纪初,荷兰凭借发达的航海业和国际贸易,取代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执世界贸易之牛耳。l7、18世纪,英国在打败荷、法后,掌握了海上霸权,成为“日不落帝国”。(每例均应包括控制大海、获得利益2个要点,6分),材料二 中国这些非凡的远洋探险到1433年由于皇帝的命令而突然停止。倘若在欧洲,这种停止是完全无法想象的。中国的皇帝能够并的确发布过一道道对其整个国家有约束力的命令;欧洲绝无这样的皇帝,只有一些相对抗的民族君主国,他们在海外冒险事业上相互竞争着,没有任何帝国当权者阻止他们这样做。西欧的商人也与中国的商人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