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七单元复习课件人教必修2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982936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4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复习课件人教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复习课件人教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复习课件人教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复习课件人教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复习课件人教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复习课件人教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七单元复习课件人教必修2(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读,二理,三思,四用,2009届一轮复习提纲必修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单元结构与知识要素、要点:,探索与发展,列宁:,【理】,从赫到戈:,改革,从战到新,历程,认识,(内容、特点、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主要表现、经验教训),斯大林:,斯大林模式,(必要性、内容、作用),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思】,探究之一:阅读教材P113、114,列表归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概括其特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

2、理体制;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主要依靠经济手段管理经济;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实行按劳分配制。,特殊历史条件下的非常措施;排斥商品货币关系,采取军事、行政手段。,利用商品、货币关系; 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存在; 采取经济手段。,【思】,探究之二:结合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当时,是否具备转变的可能性?,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必要性:,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广大的农民、工人和士兵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

3、烈不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面对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可能性:,国家已经掌握主要经济命脉;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思】,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材料二:我们原本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和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材料三: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

4、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阅读下列材料:,【思】,探究之三:材料一、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外,主要是什么?材料三表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围攻的方法”的历史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目的:,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变化:,以新经济政策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意义:,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教训之后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5、的正确道路。,【思】,探究之一:何为斯大林模式?其形成的主要标志是什么?结合教材P118归纳其在经济上的主要表现。,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二、斯大林模式,定义:,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通过。,表现:,在生产资料形式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途径上,实行农业集体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特点有

6、:,【思】,探究之二:结合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主要表现,依据下列材料,概述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功绩和弊端。,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二、斯大林模式,功绩:,它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通过国家统一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使轻工业和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忽视消费品的生产,导致人民的物质生活长期没有得到重大改善;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削弱了企业生

7、产自主权,不利于发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思】,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三、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探究之一:阅读教材P120-122,列表归纳赫鲁晓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和结果。,政治上:平反、恢复;破除、强调。经济上:取消、实行、提高、增加;撤销;提高;扩大;精简;压缩。,提出、主张,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通过,动摇了苏共的领导地位 ;宣布,抛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公布。,缺乏科学认识,无法根本破除,只是局部小修小补。成效不明显。(P121材料),经济改革未迅速取得预期成果,政治改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思】,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三、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探究之二:有人说“

8、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提示: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应该客观全面。,积极作用:,局限性:,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发展,1954-1958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到60年代初,耕地、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均已实现全面机械化。,【思】,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三、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9、,最近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下降了一半以上,而到80年代初,已下降到使我们几乎临近经济停顿的程度。一个以前大力追赶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国家,开始明显地失去一个又一个阵地。而且,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发展科学技术、生产和开发现代化技术设备和工艺等方面,同这些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苏联在钢、原料和燃料动力资源生产方面规模巨大,早已无可匹敌,同时却由于浪费、无效地利用而又缺少这些东西。苏联在粮食生产方面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却要每年购进几百万吨谷物作饲料。按每千人平均计算的医生、医院床位最多,但同时在医疗服务中又存在严重缺点,服务质量下降。我们的火箭以惊人的准确性找到哈雷彗星并飞上金星,

10、而在取得这一科学和工程思想的重大胜利的同时,却在为了国民经济的需要而采用科学成就明显落后,我们的许多家用电器落后于现代水平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思】,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三、苏联的改革与解体,看法:,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探究之三: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苏联的解体是“诸多因素的社会合力作用的结果。有远因,也有近因;有外因,也有内因;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有微观原因,也有宏观原因 但在探讨什么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时,学者们见仁见智。有“理论滞后说”“经济发展落后说”“政治体制僵化说”“民族冲突说”“苏共蜕变说”“西方和平演变说”“戈氏改革失败说”等等。依据上

11、述材料,结合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谈谈你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关系的看法。,【思】,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三、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探究之四:从列宁、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苏俄和苏联的经济政策曾经出现过哪几次重大转变?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有何启发?,改革应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宗旨;要坚持经济建设、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并重的原则;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方向;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要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等,转变:,启发:,1921年,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5年,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1928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同时

12、加快农业集体化步伐。新经济政策实际被中止。二战后,针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材料一:大国崛起中描述:“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材料二: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地位 材料三:教材P119“历史纵横”材料,材料一:苏维埃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讨论了当前形势并且注意到,只有对全部存粮实行最严格的核算和平均的分配,俄国才能摆脱粮食危机,因此特作如下决定: 重申粮食垄断和固定价格都是不可更

13、改的,重申必须同粮食投机商进行无情的斗争,同时责成每一个粮食所有者,,必须在本法令公布一周内,把超过播种田地和自己到下次收获前的定额消费量的全部余粮呈报交售。 宣布所有握有余粮而不送往收粮站的人以及浪费存粮酿造私酒的人为人民敌人,把他们交付革命法庭,使犯罪者被判处10年以上的监禁,把他们从村社中永远驱逐出去,他们的全部财产予以没收,而对酿造私酒者除上述惩罚外并判处强迫的公益劳动。 任何人如被发现存有未按第1条的规定呈报交售的余粮,即将其粮食无偿收走;未呈报的余粮按固定价格计算应得的价值,在这些余粮实际上已送往收粮站后,以半数给揭发隐藏余粮的人,半数给村社。揭发隐藏余粮的报告送交地方粮食组织。,

14、材料二:国内战争结束以后,苏维埃政权在1920年决定进一步强化土地国有制和对农民余粮扩大实行无偿征集。这种继续推行的激进政策,终于使农民的不满从政治上被激烈地引爆了。在喀琅施塔得发生了兵变。参加兵变的士兵,多数是,参军不久的农民。他们占领了波罗的海舰队司令部和喀琅施塔得要塞。直至3月18日,兵变才被镇压下去。 喀琅施塔得兵变说明,经济危机已经转化为极其严重的政治危机。正是这次兵变使列宁认识到,布尔什维克党的农业经济政策存在重大错误,必须果断地根本扭转。列宁当时告诉党:“农民曾经不得不去挽救国家,无报酬地缴纳余粮,但是它现在已经经受不住这样的重担”。,“布尔什维克党的农业经济政策”指的是什么政策?结合材料,分析其为何引发农民的强烈不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