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二十单元选修六环境保护训练卷B卷解析版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141981579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554.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二十单元选修六环境保护训练卷B卷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1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二十单元选修六环境保护训练卷B卷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二十单元选修六环境保护训练卷B卷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二十单元选修六环境保护训练卷B卷解析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2021 届高三一轮单元训练卷 第二十单元 选修六 环境保护(B)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本卷共本卷共 10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分,共 100 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分。考生

2、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1 (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 分) 降尘,又称“落尘”,是指自然降落于地面的空气颗粒物,其粒径多在 10 微米以上,计量指标 单位为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上地表沉降物质的量。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 三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 20182019 年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方案中,对城市降尘量提出了 明确要求(见下表)。 说明表中不同地区降尘量要求的差异并分析其自然原因。 【答案】 差异:北方城市的降尘量要求高于南方城市,且越向南降尘量要求越低。 原因:北方气候干燥,植被覆盖率低,裸露土壤面积较大,尤其在秋、冬季,降尘量 总体高于

3、南方城市;越向南距冬季风源地越远,风力越小,且植被覆盖率越高,降尘量越 小;越向南降水越多,降水多有利于消尘,因此要求降尘量越低。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地区不同,降尘量要求不同,大体上,北方城市的降尘量要求高 于南方城市,且越向南降尘量要求越低。这是因为南北方的气候、植被、土壤等条件差异 大造成的。北方气候干燥,植被覆盖率低,裸露土壤面积较大,尤其在秋、冬季,降尘量 总体高于南方城市;越向南距冬季风源地越远,风力越小,且植被覆盖率越高,降尘量越 小;越向南降水越多,降水多有利于消尘,因此要求降尘量越低。 2 (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 分) 外伶仃岛位于

4、珠海东南部,岛上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齐备,具有典型的亚热带雨林 风景和海岛伊甸园风光,是商务旅游的绝佳圣地。目前岛上共有居民 2036 人,多以捕鱼为生。固体 废弃物污染是当前岛上面临的最大的环境问题。下图示意外伶仃岛位置。 指出该岛固体废弃物的来源。 【答案】 来源:海岛旅游带来固体废弃物;捕鱼残留的渔网渔船等固体废弃物;岛上居民生活 残留的生活垃圾;洋流从大陆沿岸带来的其他固体废弃物;岛上居民发展种植业残留的农 业固体废弃物等。 【解析】 本题考查环境污染的相关知识点。 固体废弃物主要来自于生产生活,由材料可知,外伶仃岛的主要生产活动有旅游业(海 岛旅游带来固体废弃物) 、捕鱼业(

5、捕鱼残留的渔网渔船等固体废弃物) 、种植业(岛上居 民生活残留的生活垃圾) ,这些活动都能带来固体废弃物污染。此外,海洋的洋流带来其他 大陆沿岸区域的固体废弃物。从材料可知,岛上共有居民 2036 人,说明日常生活垃圾也是 一个固体废弃物很重要的来源。 3 (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 分)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 2 赤潮,又叫红潮,是一种水华现象。它是海洋灾害的一种,是指海洋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 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增殖和聚集,引发一定范围和一段时间内水体变 色现

6、象。我国沿海地区均不同程度地出现过赤潮现象。下面为中国近 20 年沿海危害较严重的赤潮事 件及分布图。 描述我国东部沿海赤潮多发区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渤海沿岸多于黄海沿岸的原因。 【答案】 分布特点:空间分布不平衡;南多北少;主要集中在环渤海、长江口、珠江口附近海 域。 原因:渤海为我国的内海,海域封闭性较强,海水的流动性较差;环渤海地区工业发 达,污染物排放多。 【解析】 该组试题以中国近 20 年沿海危害较严重的赤潮事件及分布为背景,考查地理事物空间 分布特征的描述、海洋灾害的成因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 赤潮多发区的空间分布特点可从分布是否均匀、哪多哪少、集中分布在哪等方面回答, 结合图示

7、信息即可作出回答。结合所学知识及图示信息,渤海和黄海的海域轮廓及两海域 沿岸工业分布是造成两海域赤潮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分布特点是:空间分布不平衡;南 多北少;主要集中在环渤海、长江口、珠江口附近海域。渤海为我国的内海,海域封闭性 较强,海水的流动性较差;环渤海地区工业发达,污染物排放多。 4 (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 分) 在常德穿紫河中,有许多像绿色草毯一样的小岛(如图),岛上的绿色植物开着五颜六色的花。 这种岛是一种浮在水上长着植物的人工浮床,被称为生态浮岛。生态浮岛技术是以可漂浮材料为基 质或载体,将高等水生植物或陆生植物栽植到富营养化水域中,通过植物

8、的根系吸收或吸附作用, 削减水体中的氮、磷及有机污染物质,从而净化水质的生物防治法,同时通过收获植物的方法将水 体中的富营养物质搬离水体,改善水质,创造良好的水环境。生态浮岛造价不高,施工难度也不大。 简述我国湖泊和城市河流中推广生态浮岛的必要性,以及在生态浮岛建设中需要注意 的问题。 【答案】 必要性:我国湖泊数量多,总面积大,城市中人工湖泊、河流日益增多;大量的生产 和生活污水排入江河、湖泊中,水体中的 N、P 含量过高而引起的富营养化严重;生态浮岛 造价较低,施工难度小。(答出其中两点郎可) 生态浮岛建设中要注意的问题:浮岛框架及床体材质必须环保、耐久,不要对水体产 生再次污染;填料必须

9、轻质,使浮床自重轻;选配的植物治污效果好;注意植物形体搭配 及花色揩配等景观效果。(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 我国湖泊和城市河流中推广生态浮岛的必要性:可以从我国湖泊数量多,总面积大, 城市中人工湖泊、河流日益增多;大量的生产和生活污水排入江河、湖泊中,水体中的 N、 P 含量过高而引起的富营养化严重;生态浮岛造价较低,施工难度小等方面来回答。在生态 浮岛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要从浮岛框架及床体材质必须环保,耐久,不要对水体产生 再次污染;填料必须轻质。使浮床自重轻;选配的植物治污效果好;注意植物形体搭配反 花色搭配等景观效果等方面来思考。 5 (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10、要求。 (10 分) 甘肃省景泰地区通过引黄河水发展灌溉农业,建立了景泰川灌区,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于 20 世纪 90 年代被迫弃耕。近年,当地通过开挖地塘、汇水养殖鱼虾,并抬土造田,使大部分弃耕地得 以重新耕作。下图示意景泰川灌区位置及地形。 3 分析景泰川灌区的生态环境效益并简述挖塘及抬土造田对藏区土壤的有利影响。 【答案】 生态环境效益:阻止沙漠的南移,减少沙尘天气;增加蒸发量,改善气候;增加生物多 样性。对土壤的有利影响:增加土壤厚度,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地下水位,盐分排入池塘, 降低表层(耕作层)土壤盐分。 【解析】 本大题以甘肃省景泰川灌区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

11、灌溉农业 区的生态环境效益、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有利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和所 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景泰川灌区的生态环境效益应从荒漠化、天气和气候、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甘肃省景泰地区通过引黄河水发展灌溉农业,通过人们灌溉耕作,增加土壤水分,增加当 地植被覆盖率,从而阻止沙漠的南移,减少沙尘和沙尘暴天气;引水灌溉过程中,会增加 蒸发量,提高空气中水汽含量,降低气温变化幅度,可能增加降水,从而改善当地局部气 候;通过引水灌溉,改善灌区生物生存环境,从而增加生物多样性。 挖塘及抬土造田对藏区土壤的有利影响应从土壤厚度、盐渍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叙述。 近年当地通过开挖地塘、汇水养

12、殖鱼虾,并抬土造田,即挖塘的土堆在较高处造田,增加 造田处的土壤厚度,挖塘中土壤比较肥沃,从而提高造田处的土壤肥力;挖塘后,水往塘 中汇集,降低耕地中的地下水位,含盐量较高的地下水排入池塘,从而降低耕作层土壤盐 分,减缓了当地耕地的盐碱化程度,提高土壤肥力。 6 (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 分) 火砖,是用特殊泥土用木材或者煤炭在高温火窑中烧制而成,坚固结实、耐风化。曾是建筑房 屋的主要材料,但是现在随着其它各种砖的出现,如水泥砖、空心砖、多孔砖、灰砂砖等等,火砖 渐渐被代替,现在已几乎不使用火砖了。 火砖消失不仅是因为有其它砖的出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被国家

13、禁止使用了,2011 年 11 月 15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了“十二五”墙体材料革新指导意见,提出禁止使用粘土制 品,关停、转产水泥砖厂等。 试分析国家禁止使用火砖的原因。 【答案】 产生大气污染;减少土壤资源;耕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等。 【解析】 本题以火砖消失为材料,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 释事物的能力。 火砖烧制的过程中,会大量产生有害气体,并且全国各地的许多砖窑都是规模小,几 乎没有环保设施的,也不会合理处理环境污染,这样就导致有害气体就直接排到大气中, 产生大气污染。实心的红砖烧制需要大量的黏土才能完成,大量的消耗土地,耕地减少。 地

14、表破坏,生物生存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等。 7 (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 分) 陕西在继秦岭生态带之后,再增加一条长 521 公里呈带状分布的渭河生态景观带,生态湿地及 水面景观等 15 万亩,建成堤防工程 630 公里。将形成秦岭、渭河南北相望的两大生态景观带。同时, 渭河生态区的建设将带动沿渭百姓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脱贫致富。使渭河成为一条造福两岸群众的 安澜河、生态河、景观河、文化河和致富河,实现“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前期治理 目标。 说明河岸植被缓冲带在河流生态修复方面的生态功能。 4 【答案】 植被滞留地表径流

15、中的污染物,净化水质;减缓地表径流,调节河流径流量;减少流 水对堤岸的侵蚀作用,保护河岸;为动植物提供各种养分,完善河流生态系统;为动植物 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及迁移空间,增加生物多样性。 【解析】 本题考查植被缓冲区的意义,考查读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难度一般。 读图可知,植被缓冲带的植被可起到截留地表径流污染物、净化水质、减缓地表径流 的作用;植被缓冲区的湖泊和湿地,可用于调节河流径流量;图中堤岸上的植被可减少流 水对堤岸的侵蚀作用;整个系统中的植被,亦可为动植物提供各种养分、良好的栖息地及 迁移空间,完善河流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 8 (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10 分) 美国西部森林频发山火。 监测显示过火林地水土流失加剧。 图示意美国西部部分地区 20132015 年山火的分布。 分别指出该地区山火与水土流失易发的季节,并分析过火林地水土流失加剧的原因。 【答案】 季节:该地区山火易发生时间集中在夏季。水土流失易发生在冬季。 原因:过火林地地表植被覆盖率低,植被对地表保护能力减弱;地表径流增大,加剧 地表侵蚀。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灾害类型、成因及危害。具体主要考查了火灾和水土流失易发生的 季节、过火林地水土流失加剧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 行解答。 读图,该地位于 30-40大陆的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 燥,易发生火灾;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温和多雨,降水集中,易发生水土流失。过火林 地植被覆盖低,植被对地表保护能力减弱,地表径流增大,加剧地表侵蚀。 9 (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 分) 汾河被称为山西“母亲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然而由于开发过度、植被破坏、采 砂排污, 曾经一度“有河无水,有水皆污,遍体鳞伤”。近年来,为实现汾河“水量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