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数学大一轮复习第六章不等式推理与证明第六节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教师用书理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41967618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数学大一轮复习第六章不等式推理与证明第六节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教师用书理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新高考数学大一轮复习第六章不等式推理与证明第六节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教师用书理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新高考数学大一轮复习第六章不等式推理与证明第六节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教师用书理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最新高考数学大一轮复习第六章不等式推理与证明第六节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教师用书理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最新高考数学大一轮复习第六章不等式推理与证明第六节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教师用书理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数学大一轮复习第六章不等式推理与证明第六节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教师用书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数学大一轮复习第六章不等式推理与证明第六节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教师用书理(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节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017考纲考题考情考纲要求真题举例命题角度1.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和特点;2.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和特点。2015,全国卷,18,6分(直接证明)2015,江苏卷,23,10分(反证法)2014,山东卷,4,5分(反证法)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常以函数、不等式、数列、解析几何等为背景考查,题型以解答题为主。微知识小题练自|主|排|查1直接证明内容综合法分析法定义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

2、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实质由因导果执果索因框图表示文字语言因为所以或由得要证只需证即证2.间接证明反证法:假设命题不成立(即在原命题的条件下,结论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微点提醒1分析法是执果索因,实际上是寻找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综合法是由因导果,就是寻找已知的必要条件。2综合法和分析法都是直接证明的方法,反证法是间接证明的方法。3用反证法证题时,首先否定结论,否定结论就是找出结论的反面的情况。然后推出矛盾,矛盾可以与已知、公理、定理、事实或者假设等相矛盾。小|题|快|

3、练一 、走进教材1(选修22P89练习T2改编)若P,Q(a0),则P,Q的大小关系是()APQ BPQCPQ,只需P2Q2,即2a1322a132,只需a213a42a213a40。因为4240成立,所以PQ成立。故选A。【答案】A2(选修22P90例5改编)用反证法证明命题“a,bN,ab可被5整除,那么a,b中至少有一个能被5整除”时,假设的内容应为()Aa,b都能被5整除Ba,b都不能被5整除Ca,b不都能被5整除Da不能被5整除【解析】“a,b至少有一个能被5整除”的否定是“a,b都不能被5整除”。故选B。【答案】B二、双基查验1用分析法证明:欲使AB,只需CD,这里是的()A充分条

4、件B必要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析】由题意可知,应有,故是的必要条件。故选B。【答案】B2如果abab,则实数a,b应满足的条件是()Aab0 Babb Da0,b0,且ab【解析】(ab)(ab)(ab)()0,a0,b0,且ab。故选D。【答案】D3设a,b,c都是正数,则a,b,c三个数()A都大于2B都小于2C至少有一个不大于2D至少有一个不小于2【解析】因为6,当且仅当abc时取等号,所以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2。故选D。【答案】D4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直角”的过程归纳为以下三个步骤:ABC9090C180,这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矛盾,则AB

5、90不成立;所以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直角;假设A,B,C中有两个角是直角,不妨设AB90。正确顺序的序号排列为_。【解析】由反证法证明的步骤知,先反设,即,再推出矛盾,即,最后作出判断,肯定结论,即,顺序应为。故填。【答案】5命题“a,b是实数,若|a1|(b1)20,则ab1”,用反证法证明时应假设_。【解析】ab1表示a1且b1,故其否定是a1,或b1。故填a1,或b1。【答案】a1,或b1微考点大课堂考点一 分析法【典例1】已知函数f(x)3x2x,求证:对于任意的x1,x2R,均有f。【证明】要证明f,即证明32,因此只要证明(x1x2)3(x1x2),即证明3,因此只要证明,由于x

6、1,x2R,所以3x10,3x20,由基本不等式知显然成立,故原结论成立。反思归纳分析法的证明思路:先从结论入手,由此逐步推出保证此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而当这些判断恰恰都是已证的命题(定义、公理、定理、法则、公式等)或要证命题的已知条件时命题得证。【变式训练】已知a0,求证: a2。【证明】要证 a2,只要证 2a。a0,故只要证22,即a24 4a2222,从而只要证2 ,只要证42,即a22,而上述不等式显然成立,故原不等式成立。考点二 综合法【典例2】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sinAsinBsinBsinCcos2B1。(1)求证:a,b,c成等差数列;(2)

7、若C,求证:5a3b。【证明】(1)由已知得sinAsinBsinBsinC2sin2B,因为sinB0,所以sinAsinC2sinB,由正弦定理,有ac2b,即a,b,c成等差数列。(2)由C,c2ba及余弦定理得(2ba)2a2b2ab,即有5ab3b20,所以,即5a3b。反思归纳综合法是一种由因导果的证明方法,即由已知条件出发,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等式或不等式成立。因此,综合法又叫做顺推证法或由因导果法。其逻辑依据是三段论式的演绎推理方法,这就要保证前提正确,推理合乎规律,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性。【变式训练】已知函数f(x)ln(1x),g(x)abxx2x3,函数yf(x)与函数yg(x

8、)的图象在交点(0,0)处有公共切线。(1)求a,b的值;(2)证明:f(x)g(x)。【解析】(1)f(x),g(x)bxx2,由题意得解得a0,b1。(2)证明:令h(x)f(x)g(x)ln(x1)x3x2x(x1)。h(x)x2x1。h(x)在(1,0)上为增函数,在(0,)上为减函数。h(x)maxh(0)0,h(x)h(0)0,即f(x)g(x)。【答案】(1)a0,b1(2)见解析考点三 反证法【典例3】设an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1)推导an的前n项和公式;(2)设q1,证明数列an1不是等比数列。【解析】(1)分两种情况讨论。当q1时,数列an是首项为a1的常数数列,所以S

9、na1a1a1na1。当q1时,Sna1a2an1anqSnqa1qa2qan1qan。上面两式错位相减:(1q)Sna1(a2qa1)(a3qa2)(anqan1)qana1qanSn。综上,Sn(2)使用反证法:设an是公比q1的等比数列,假设数列an1是等比数列,则(a21)2(a11)(a31),即(a1q1)2(a11)(a1q21),整理得a1(q1)20得a10或q1均与题设矛盾,故数列an1不是等比数列。【答案】(1)Sn(2)见解析反思归纳(1)适用范围:当一个命题的结论是以“至多”、“至少”、“唯一”或以否定形式出现时,宜用反证法来证。(2)关键:在正确的推理下得出矛盾,矛

10、盾可以是与已知条件矛盾,与假设矛盾,与定义、公理、定理矛盾,与事实矛盾等,推导出的矛盾必须是明显的。【变式训练】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a11,S393。(1)求数列an的通项an与前n项和Sn;(2)设bn (nN*),求证:数列bn中任意不同的三项都不可能成为等比数列。【解析】(1)由已知得d2,故an2n1,Snn(n)。(2)证明:由(1)得bnn。假设数列bn中存在三项bp,bq,br(p、q、rN*,且互不相等)成等比数列,则bbpbr。即(q)2(p)(r)。(q2pr)(2qpr)0。p,q,rN*,2pr,(pr)20,pr。与pr矛盾。所以数列bn中任意不同的三项都不

11、可能成为等比数列。【答案】(1)an2n1,Snn(n)(2)见解析微考场新提升1分析法是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找使结论成立的()A充分条件 B必要条件C充要条件 D等价条件答案A2若a0,b0,且ab4,则下列不等式中恒成立的是()A. B.1C.2 D.解析a2b22ab,2(a2b2)(ab)216。a2b28,。答案D3用反证法证明某命题时,对结论:“自然数a,b,c中恰有一个偶数”正确的反设为()Aa,b,c中至少有两个偶数Ba,b,c中至少有两个偶数或都是奇数Ca,b,c都是奇数Da,b,c都是偶数答案B4已知a,b,c为互不相等的非负数。求证:a2b2c2()。证明a2b22ab,b2c22bc,a2c22ac,又a,b,c为互不相等的非负数,上面三个式子中都不能取“”。a2b2c2abbcac。abbc2,bcac2,abac2,又a,b,c为互不相等的非负数,abbcac()。a2b2c2()。5设数列an满足a10且1。(1)求an的通项公式;(2)设bn,记Snbk,证明:Sn1。解析(1)由题设1,得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又1,故n。所以an1。(2)证明:由(1)得bn,Snbk11。答案(1)an1(2)见解析- 9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