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十一单元 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41讲 三民主义课时作业(含解析)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41965465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十一单元 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41讲 三民主义课时作业(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十一单元 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41讲 三民主义课时作业(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十一单元 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41讲 三民主义课时作业(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十一单元 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41讲 三民主义课时作业(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十一单元 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41讲 三民主义课时作业(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十一单元 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41讲 三民主义课时作业(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十一单元 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41讲 三民主义课时作业(含解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十一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41讲 三民主义课时作业(含解析)(时间:45分钟)15 / 15【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十一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41讲 三民主义课时作业(含解析)1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一书中提出,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可以把孙中山定性为“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简称“平民革命家”)。下面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 D“天下为公”2“这种主义的高涨以对劳动群众生活状况的最真挚的同情和对他们的压迫者及剥削者的最强

2、烈憎恨为前提,同时又反过来产生这种同情和憎恨。”列宁评价的应是孙中山的()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3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这则材料表明孙中山() A阶级属性发生改变 B完全接受了中共的革命主张 C革命策略有所调整 D认为中国的出路是社会主义41924年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这里的“办法”是指() A“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B发达资本,振兴

3、实业 C构建福利国家,实现共同富裕 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51919年7月25日,孙中山宣布:“如果中国人民希望自由的话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自由的斗争中唯一的伙伴和兄弟就是苏俄红军。”据此说明() A孙中山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社会主义者 B孙中山决定放弃对西方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追求 C孙中山决定学习俄国,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D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发生了转变6国民党一大宣言中规定:“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殖荒徼,以均地力。”由此推断国民党() A广州

4、国民政府实行土地国有 B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C开始关心民生重视土地问题 D发展了“平均地权”的思想7民国初年,孙中山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其主张的意图是() A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B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铁路交通为富强的根本 D防止产生私人垄断资本8“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道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孙中山的这一思想() A突

5、破了民主革命的范畴 B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 C效仿了苏俄的经济政策 D开始了自身的政治转变9民国十三年,孙中山谈道:“民生主义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所以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由此可见,此时的三民主义() A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B促进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C是反资本主义的革命纲领 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10孙中山在1921年3月说,当年“因社会主义学说输入中国未久,兄弟将社会主义原文译为民生主义较为允当”,“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在孙中山看来,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都主张() A调和劳资关系 B生

6、产资料收归国有 C没收外国资本 D合理分配社会财富11当二十世纪初,反满情绪己弥漫开来,所谓种姓革命己成为人们所欢迎、了解的时候,孙中山则强调指出,“兄弟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灭满族民族,这话大错。”“民族主义并非是遇到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是不许那不同种族的人来夺我民族的政权。”(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问题)这表明孙中山主张的民族主义() A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B反对满族贵族的统治 C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 D反对盲目排外12.宣言认为:“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具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下列对

7、该宣言理解和认识,不正确的是() A主张实现国民直接、平等的民权 B有助于推动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 C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D对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作了新解释二、非选择题13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社会福利和人口思想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愿望。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戊戌变法的领袖康有为坚信,只有国民摆脱了穷与弱,国家才会变得强大起来。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周游欧美各国,在吸收欧美各国先进福利思想的基础上,撰成大同书,在批评中国传统宗族慈善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了恤穷慈善观,描绘了大同世界中社会福利事业开展的精美蓝图。在蓝图中,他构想出公养、公教、公恤等带有浓厚理想色彩的慈善公益体系。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

8、的领袖。他的福利思想的最初来源就是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和均平思想。后来,他吸收了西方各种流派的思想,将它发展为自己的福利思想观,主要体现在民生思想中。同时,孙中山十分推崇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并将它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社会理想:实现社会主义之日,即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李瑞建国前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发展概述材料二1894年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一文中较为完整地表述了他的早期人口思想:“盖今日之中国已大有人满之志矣,其势已岌岌不可终日。上则仕途雍塞,下则游手而嬉,嗷嗷之众,何以安此?”在论及“人满之患”的危害时,他进一步提出:“明之闯贼,近之发匪,皆乘饥谨之余,因人满之势,遂至溃裂四出,

9、为毒天下”。随着孙中山从改良到改革的思想改变,其人口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四百兆苍生之众”已不是“人满为患”,而是可以作为“发奋为雌,无敌于天下”的宝贵人力资源,是建设独立富强的有利条件。1924年孙中山在演讲中,不仅不同意当时中国人口太多的观点,而且还将人口作为避免亡国灭种的最有效的武器。他认为要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不仅要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而且要把智力培养和爱国主义教育,国民新道德的教育作为培养革命建设人才的教育方针。摘编自论孙中山的人口思想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思想家有关社会福利的主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人口思想的变化并

10、简析其原因。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民权革命,是谁同谁争呢?就是人民同皇帝相争。所以推求民权的来源,我们可以用时代来分析。再概括的说一说:第一个时期,是人同兽争,不是用权,是用气力;第二个时期,是人同天争,是用神权;第三个时期,是人同人争,国同国争,这个民族同那个民族争,是用君权;到了现在的第四个时期,国内相争,人民同君主争,在这个时代之中,可以说是善人同恶人争,公理同强权争。到这个时代,民权渐渐发达,所以叫做民权时代。”孙中山全集第9卷材料二“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欧美既无从仿效,我们自己便应该想一种新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孙中山全集第9卷完成下列

11、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关于孙中山认为人权的来源是什么?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人民同皇帝相争”的“民权革命”取得了哪些成果?(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对欧美资产阶级民权制度的看法?(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孙中山的“新方法”指什么?导致孙中山先生能找到新方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十一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41讲 三民主义课时作业(含解析)第41讲三民主义一、选择题1C【解析】本题考查三民主义。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把孙中山定性为“平民革命家”实际上强调孙中山在某种角度重视下层民众利益,结合孙中山思想内涵可知C符合题意。2C【解析】孙中山

12、的民族主义以推翻清政府为目标,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民权主义的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孙中山基于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希望用民生主义解决民众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与题意相符,故C项正确;孙中山民主主义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总体表述,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3C【解析】考查新三民主义。孙中山提到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国富民穷,贫富差距悬殊的虚假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即通过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改善民众的生活,确立了“扶助农工”的政策,革命策略有所调整,故C项正确;孙中山仍然是资产阶级革命家,认为中国的出路是资本主义,不可能完全接受了中共的革命主张,故

13、A、B、D项错误。4D【解析】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故A项错误;振兴实业反映了实业救国思想,要“发达资本”而非“节制”、“平均”,故B项错误;福利国家是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践,当今中国努力实现共同富裕,不是1924年孙中山指出,故C项错误;1924年孙中山重新阐发三民主义,材料符合“民生主义”基本内容,故D项正确。5D【解析】本题考查三民主义。1919年7月,孙中山已经经历了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思想开始发生变化。材料中体现了孙中山希望与苏俄合作,正是其思想变化的体现,D项正确。A、B两项不符合史实;1919年,孙中山还未提出新三民主义,C项确立是在

14、1924年。6D【解析】1905年,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材料中“国民党一大宣言中规定”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表明发展了“平均地权”思想,故D项正确。7A【解析】材料表明孙中山的意图是消除资本主义两极分化所造成的贫富悬殊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防止将来再次革命,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故A项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罗斯福新政开创的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材料“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与铁路交通为富强的根

15、本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表明私人垄断资本的产生,因此不是防止私人垄断资本,而是防止私人垄断资本的膨胀,故D项错误。8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主张,它推动了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了国民革命,故B项正确。9B【解析】民国十三年即为1924年,此时与辛亥革命相去甚远,故A项错误;1924年间,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密切相连,促进了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故B项正确;三民主义是资本主义的革命纲领,故C项错误;三民主义不属于马克思主义范畴,故D项错误。10D【解析】社会主义是要用无产阶级专政取代资产阶级统治,调和劳资关系不是二者的相同点,故A项错误;孙中山主张土地国有但经济上仍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故B项错误;二者都没有涉及没收外国资本,故C项错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基于社会贫富分化导致社会问题而提出的,孙中山认为“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