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6讲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课时限时训练岳麓版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41965069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6讲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课时限时训练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6讲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课时限时训练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6讲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课时限时训练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6讲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课时限时训练岳麓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6讲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课时限时训练岳麓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6讲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课时限时训练岳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6讲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课时限时训练岳麓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6讲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课时限时训练岳麓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据清代野记记载:“咸丰十年(1860年),庚申科会试,各省士子到京者,不及往年之半边省竟有全无一人者。”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A太平天国运动冲击B清朝政治信誉扫地C内忧外患政局动荡D科举制失去吸引力C解答本题关键是时间信息“咸丰十年(1860年)”,这个时期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起义,外有列强侵略,政局动荡,所以前往京城应试人数少,故选C项。A项不能解释“边省竟有全无一人者”,排除;清

2、朝政治信誉扫地要到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排除B项;当时科举制还是有吸引力的,排除D项。2“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太平天国运动()A提出了具有革命性的土地纲领B打击了封建统治势力C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D吸收西方基督教文化B天朝田亩制度不具有革命性,它是农民平均主义思想的产物,有落后性,排除A项;C项说法正确,但是并未付诸实践;拜上帝教吸收了西方文化,但并未促进中国思想的理性化和科学化,并未为近代化减少阻力,排除D项。3黎仁凯在洪仁玕的历史定位中指出:“对于作为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的洪仁玕,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

3、”这说明史学家对洪仁玕的定位较高,主要是看重了他()A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核心领导了防御战B利用西方学说宣传民主革命思想C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设想D最早进行“器物”及政治改革的实践C根据材料“对于洪仁玕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可见题干材料中的史学家对洪仁玕的关注并不是从军事领域的角度,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的角度,故A项错误;洪仁玕利用西方学说提出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而利用西方学说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故B项错误;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与题干材料“对于洪仁玕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相符,故C

4、项正确;资政新篇并未付诸实践,最早进行“器物”实践的是洋务派,而最早进行政治改革实践的是康梁维新派,故D项错误。41853年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杨秀清频繁使用代天父传旨的特权,其中多是为了处理内部矛盾,排挤异己。后来他更假借代天父传旨,要求洪秀全把他加封为“万岁”。这体现出()A拜上帝教与中国皇帝制度相结合B太平天国定都后战局渐趋恶化C杨秀清掌握了太平天国的实权D太平天国权力争夺借助宗教迷信D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内部的权力争夺,A项错误;太平天国定都后,通过北伐、西征达到军事全盛,B项错误;太平天国的实权仍在洪秀全手中,C项错误;杨秀清假借代天父传旨来争权夺利,D项正确。5武昌起义爆发后,引起

5、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10月13日申报有如下报道:“昨晚得武昌新军之变,省城陷,总督走,督署毁,张彪伤。”10月12和13两日泰晤士报均在显要位置开辟专栏报道中国的革命,相关报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叛乱”。下列有关解读中,正确的是()A说明当时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B体现英国政府的殖民主义立场C说明武昌起义的国内外影响很大D反映其对中国革命的高度肯定C申报和泰晤士报都对武昌起义进行了报道,说明武昌起义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影响较大,故选C项。6“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是光复会的誓言。与兴中会主张相比,二者差异是()A反对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B未明确提出反对外国侵略C采取武力革

6、命的斗争手段D没有涉及近代的民主政治D1894年,孙中山发起成立兴中会,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第一个革命团体,提出了“建立合众政府”的政治主张,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此开始。而光复会尽管是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但其主张里没有涉及“建立合众政府”,即没有涉及近代民主政治范畴,故选D项。7开始于1901年的清末新政,又称“庚子后新政”。就其内容而言,大体与戊戌变法相似。可是掌权的慈禧太后在推行新政的同时,却再三强调新政不得偏重西法。这说明慈禧太后()A接受列强建议实行革新的真实动机B不愿为戊戌政变翻案的矛盾心态C因发动戊戌政变而产生的悔恨心理D固守传统反对进步的顽固态度B清末新政是清政府主动为挽救日益颓

7、废的封建统治推行的一场改革运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但是其主观目的还是维护统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就其内容而言,大体与戊戌变法相似慈禧太后却再三强调新政不得偏重西法”得出慈禧太后既想借助新政维护统治,同时又不想为戊戌政变翻案的矛盾心态,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慈禧太后的悔恨心理,故C项错误;推行新政是清政府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进步运动,故D项错误。8中国历代采用帝王纪年,这种办法一直沿用到清末。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中国纪年的变革()A是当时政治体制演进的结果B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C是

8、帝王纪年发展的必然产物D表明民族主义的目标得以实现A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采用西元纪念,这是政治体制演进的结果,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民主共和观念,故B项错误;帝王纪年不会自我更新成西元纪年,故C项错误;阳历的采用不能说明民族主义的目标得以实现,故D项错误。9下列对话材料中,尚缺一个标题,最贴切的是()背景对话1912年,清帝退位文三:“大清朝灭了,现在是民国,你还敢留辫子,小心被当成满清余孽!”赵四:“那我得赶快剪掉辫子。”1917年,清帝复辟赵四:“大清皇帝回来了,你还不赶紧买条假辫子戴上,小心被当成革命党!”文三:“哪里有卖,我得赶快去买一条。”A.民风淳朴B民智

9、未开C民心不稳D民族觉醒B由“大清皇帝回来了,你还不赶紧买条假辫子戴上,小心被当成革命党!”“哪里有卖,我得赶快去买一条”的信息可以判断,辛亥革命对当时人的影响有限,人们思想还不够完全开化,故选B项。10五四运动发生,北大教授梁漱溟反对以“国民公意”或事物本身的正义性为借口,走上背离法治、任意采用非法手段的道路。他的让痛打“卖国贼”的学生接受法庭的审判的观点,在当时被人们视之为冒天下大不韪的迂腐之见。这主要是因为()A救亡图存仍是时代的主流B五四运动有广泛群众基础C国内的阶级矛盾非常尖锐D中国人亟需接受启蒙思想A五四运动爆发时,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依然是中国的主要矛盾,故A项正确;B项

10、中的“群众基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与国内无关,故C项错误;五四运动最大的作用就是起到了思想启蒙,故D项错误。1120世纪初,到中国访问的英国学者杜威给女儿的信中写道:“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信中的“政治改革运动”()A首先爆发于上海B使中国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C完成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D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D由题干中的信息“20世纪初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

11、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可知此应为五四运动。该运动首先发生于北京,故排除A项;B、C两项分别为戊戌变法和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故排除;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选D项。12当代有学者提出“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这是对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一个新提法。但究其实质,其主要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A旧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B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C资产阶级共和国向着人民民主专政过渡的开始D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B材料中的“补课”是指旧民主主义革命没有彻底反帝,“起点”是指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

12、想的知识分子充当了领导者。题干中“第一次历史巨变”指辛亥革命,“第二次历史巨变”指新中国成立,A项表述没有体现题干“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说法;C项不符合史实,五四运动后到新中国成立仍然是民主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D项表述错误,政治制度早在维新变法时就已经是向近代转变的尝试。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7驻马店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战爆发后,袁世凯政府于1914年8月6日宣布严守中立,然而9月日本便登陆山东与德开战,很快取代德国占领青岛,中国政府屡次要求其撤军均被无视。袁世凯急召在欧洲休假的陆征祥回国,组织全国一流的外

13、交家和国际法学者,包括曹汝霖、顾维钧等,研究怎样解决青岛问题,至袁氏倒台之前,他们召开了数十次研究会议。此外,政府还委派驻外使节与欧美日俄各国首脑及公法家联系,取各方建议和支持。唐启华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材料二日本意识到,中国势必在战后提出山东问题,遂抓紧进行秘密外交,寻求霸占山东的法理依据。英法希望日本向地中海派遣舰队护航,日本趁机要求英法保证,在将来的媾和会议上,支持日本获得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以及占领南洋德属诸岛;英国提出,日本应以同样精神支持英国对赤道以南德国各岛屿的领土要求,两国一拍即合,达成密约。随后,日本以类似手段,与法、俄、意签订了有关山东问题的密约。唐启华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材料三关

14、于五国暂管青岛之议,以外交上急遽之变化,未必能见实行,本社昨已报告,兹确闻某方面接到巴黎紧要可靠消息,言意大利之出和会,我国外交大受其恶影响。因意国如不出会,则日本之态度尚不敢过于强硬,亦不敢轻言脱离和会以要挟也。自意大利有此一举,日本乃声言如不彻底其所主张,即将仿照意大利之办法。美总统与英法等对于意国之出会已极感其困难,今见日本态度如此,则和会殆有动摇之虞,山东问题或将因此而生极大之变化,明知日本利用机会,而三国不能不有所踌躇。至日本最近所藉口者,为四年五月二十五日中日间二十一款及去年九月之中日协定,此种条约如不废除,日本即永远据为外交口实。一方又有可惊之消息,英法因山东问题其先亦与日本订有

15、密约,故英法虽明知日本之野心欲对我国有所尽力,然为条约所束缚,亦甚难于为力。我国代表奔走呼号,请求各国支持正道,亦已力竭声嘶。国内若再无一致之精神以对外,则此次外交之失败殆足以亡国云。1919年5月1日天津大公报(1)根据材料一,说明北洋政府对1919年巴黎和会的态度。(6分)(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日本妄图侵占山东的因素。 (10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公报对“山东问题”的报道对当时中国产生的影响。(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召开了数十次研究会议。此外,政府还委派取各方建议和支持”归纳其“态度”,然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这一态度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三从日本与英、法、俄之间的关系、意大利和英法美的态度、 日本的伎俩等方面归纳。第(3)问,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可知,大公报报道十分的翔实,因此可以了解巴黎和会的进程。根据材料三中“我国代表奔走呼号,请求各国支持正道,亦已力竭声嘶,国内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