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 汉至元地方制度的演变每日一题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41965066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 汉至元地方制度的演变每日一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 汉至元地方制度的演变每日一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 汉至元地方制度的演变每日一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 汉至元地方制度的演变每日一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 汉至元地方制度的演变每日一题(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 汉至元地方制度的演变每日一题(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参考答案】D【解题必备】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加强(1)西汉背景:汉初郡县与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会与朝廷对抗。措施:汉初采取郡国并行制,后来地方王国势力逐步强大,威胁中央;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削弱王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作用: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权力的过度集中导致了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专权局面的出现。(2)

2、唐朝措施: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其在政治上享有较大自主权,发展为割据势力。影响: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3)北宋措施:宋朝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教训,从“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三方面着手,分散地方权力,削弱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导致北宋“积贫积弱”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官僚机构的臃肿和军队的扩充,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4)元朝措施:元朝统治者在地方建立行

3、省,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作用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汉代,朝廷仅允许三公和大将军设置官署并自行任命僚属处理公务。魏晋时期,经朝廷允许,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出现了“虚立军府,动有百数,五等诸侯,复坐置官属”的现象。这一现象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势力C巩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加重了地方的财政负担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内容的嬗变过程,由此可知A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B王国问题得到彻底

4、解决C丞相权力受到极大削弱D刺史成为地方行政长官据史载,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从公元1260年到1273年,先后在京兆、利州、兴元三地往返迁易治所,其管理地区有时包括四川、甘肃,有时则各自分出别立“行省”。这体现出A元朝设行省的目的不明确B广阔疆域是行省设置之根源C行省职权有一个变动过程D元朝部分行省的结构变化1D【解析】根据“魏晋时期,经朝廷允许,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虚立军府,动有百数,五等诸侯,复坐置官属”可知,设置官署造成地方政权机构繁杂,加重了地方的财政负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僚开府置佐,无法体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无法体现加强封建君主专制,排除A、C;材料没有涉及世家大族,排除B。3D【解析】元朝设行省的最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排除A、B;材料没有涉及行省职权变化的信息,排除C;由材料“京兆、利州、兴元三地往返迁易治所,其管理地区有时包括四川、甘肃,有时则各自分出别立”说明元朝部分行省的结构变化,故D正确。3 /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