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作业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41965048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最新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最新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最新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作业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最新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作业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作业(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6甘肃天水调研)史载夏王朝为当时各部落的盟主,只能以“封诸侯、建藩卫”进行统治。商承夏制,西周发展为全面的层层分封。当时已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有的都邑直属中央政权,有的都邑则由诸侯国管辖。孟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神权高于王权,王权与神权结合B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传贤”制强化了君尊臣卑的等级秩序D以王权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材料列举了有关

2、夏、商、周三代最高权力与地方权力的一些关系,A、C两项与材料无关,可直接排除;夏、商、周三代时期主要的权利纽带是血缘,故D项表述不正确;夏、商、周三代时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比较低,所以说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答案:B2(2016江苏南通一模)“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解析:本题考查秦代政治制度。材料中关键信息为“守”“尉”“监”,结合材料上下文关系可判断是地方官员

3、,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A项没有全面反映材料;材料并不涉及贵族政治问题,故C项与材料无关;材料并没有官员人数与效率的信息,无从判断机构臃肿,故排除D项。答案:B3商朝早期,“王位继承兄终弟及比较常见,例如阳甲、盘庚、小辛、小乙兄弟4人曾先后为王。小乙武丁继位后情况才有了较大的变化。此后,父死子继成为商王继统的常例”。从兄终弟及到父死子继反映出()A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B王位世袭制的逐渐完备C王权的不断加强D商朝政治的日趋腐朽解析:材料表明,商代的王位继承发生了从兄终弟及到父死子继成为常例的演变。在这一变化过程中,“父死子继”说明商王对王权更加重视,商王对王权的控制力加强。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

4、求的正确答案。答案:C4汉景帝曾“令诸侯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诸官。长丞皆损其员”。他采取这一措施的背景是()A汉政府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B同姓诸侯国成为加强中央集权的支柱C王国的力量已经无力同中央对抗D平定王国叛乱创造了打击王国的契机解析:汉景帝时,诸侯国发动了七国之乱,汉景帝平定叛乱后,开始打击王国势力。题目材料中的收回王国官吏的任免权,减少王国的官吏等措施就是在此基础上采取的。答案:D5魏晋时期,“取得高官要职,不再仅看做个人德才杰出和资历深、功劳大的结果,而首先是看做家族血统高贵,秉赋异常的外在表现”。上述制度的出现与发展()A标志着中央集权政治的

5、完善B反映出选官制度的完备C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繁荣D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解析:魏晋时期,在九品中正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士族制度。世家大族势力的发展,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影响国家的统一。但是,士族主张清谈,追求享乐生活,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士族文化的兴起,促进了文化的繁荣。答案:C6(2016福建四地六校联考)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在此,他旨在强调科举制()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C禁锢了知识分子思想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作用。解题的关键在

6、提取材料信息:题目虽然考查科举制,但材料对比了察举与科举,关键信息在“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这反映的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即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官吏来源、思想和文化素养信息,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答案:A7宋仁宗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主要作用是()A消除决策失误以维护统治B提高言官地位以加强集权C通过权力制衡以巩固皇权D通过行政分工以提高效率解析:本题考查宋代中央官制调整的作用。题干材料“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表明决策失误依然存在

7、,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台谏官地位的上升,B项错误;“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台谏公言其失”表明宰相权力受到制约,巩固了皇权,C项正确;宰相与台谏官之间相互牵制,可能导致行政效率下降,D项错误。答案:C8(2016河北石家庄质检)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宋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这表明()A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B官僚政治体制逐步确立C君主专制统治登峰造极D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发展。题干所给材料体现了汉唐到宋代大臣地位的变化,要注意其对应关系:世家大族到科举、坐

8、而论道到直立奏对,前者体现选官的变化,后者体现君臣关系的变化。秦朝以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但不能说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A项错误;君主专制登峰造极是在清朝,C项不符合时间概念;选官制度只是变化之一,D项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故排除;材料的两种变化都属于官僚政治的表现,故B项符合题意。答案:B9(2016甘肃天水调研)五代时有一士族出身的官员将自家家谱卖与庶族同姓,大理寺判其有罪,并昭告天下:“五十年来,通谱之俗遍于天下,自非明物察伦之主,亟为澄别,则滔滔之势将不可反矣。自今以后,如有此弊,传者、受者并当极法。”家谱变卖现象大量出现的原因可能是()A商品经济发达B宗法制的崩溃C科举制的实行

9、D士庶之分严格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影响。家谱是士族证明其身份的证据,材料中出卖家谱的现象说明士族的身份已经不再受到珍惜,这与隋唐以来科举制在选官上打破士族的特殊地位有关,故C项正确;家谱不是一般的商品,与商品经济无关,故A项不正确;宗法制崩溃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其后的家谱只能是宗法观念的产物,故B项错误;题目问的是变卖家谱的原因,与士庶之别无关。答案:C10(2016湖北孝感调研)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B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C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

10、兼顾D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解析:本题考查元代的行省制。从材料看,中书省反对各省泛滥咨禀,有利于地方高效行政;而重要事件和地方赋税财政则必须咨禀,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A、B、D三项只说明其中一个方面,以偏概全,故不符合题意。答案:C11(2016广东肇庆统测)明万历朝,内阁首辅赵志高曾说:“同一阁臣也,往日势重而权有所归,则相率附之以谋进。今日势轻而权有所分,则相率击之以博名。”材料所述现象()A表明内阁大臣有职无权B表明内阁大臣相互制约C说明内阁内部矛盾尖锐D是皇权专制加强的结果解析:本题考查明代专制皇权的加强。明代实行内阁制,阁臣拥有票拟的权力,但没有决策权,一切听命于皇帝。内

11、阁阁臣势重或势轻取决于皇帝,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史实。故可排除。答案:D12(2016湖北荆州调研)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A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B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C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D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解析:本题考查清代军机处。题目材料中的“廷寄”“交片”和地方督抚密折经军机处直达皇帝,共同点就是政事取决于皇帝,回避其他中央机构,减少干预环节,所以具有封闭性,C项为正确选项;军机处

12、凌驾于其他中央机构之上,但并非中央官署,故A、D两项不正确;军机处的职能与地方的自治性和能动性无关,故排除B项。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

13、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材料三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请回答:(1)材料一中“乡举里选”指的是什么制度?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

14、化作用的。(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3)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以魏立九品”“宜复古乡举里选”可知“乡举里选”是魏晋以前的选官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是察举制;第二小问据材料一信息概括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据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等信息归纳概括。第(3)问据材料三“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大小之官,悉听吏部”“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甚至贵贱

15、间的对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归纳概括其影响。答案:(1)制度:察举制。说明:察举孝廉,崇贤、举善、黜恶,教导人们向善。(2)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弊端:中正官可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败坏社会风气。(3)影响: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14为预防和治理腐败,古代中国做了有益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简上载有秦朝“为吏之道”,严格规定了官吏的行为规范,包括“五善”“五失”。唐太宗曾重视对大臣的廉政教育:“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材料二自秦汉起,各级官员均由国家任命,无论是各地贤能被征辟或举荐到中央当官,或原在京畿居住者被外放到各地当官,大多存在有异地仕宦解决住所的需要。因此,由国家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大约也就在秦汉之际逐渐趋向制度化。官吏住所内的一应家具杂用亦由机关按入住者的身份提供。另外,官员调任或退休时,所有家具杂用,都要按清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