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级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选修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41963600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级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选修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高级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选修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新高级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选修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新高级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选修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新高级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选修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级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选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级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选修(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高二历史(选修)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共35题,每题2分,共计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复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中国某典籍,全句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按语义判断,复旦校训当出自以下哪部典籍? ( )A韩非子 B论语 C老子 D墨经2.“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观点相符合的是( )A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B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一统需要C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要融洽相处 D

2、消除亲疏贵贱,同等去爱所有的人3全球通史在记述中国战国时期某学派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人民群众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商人和学者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 )A主要代表人物是墨子 B其思想蕴含有发展观、法制观C主张“顺其自然” D其思想成为西汉王朝治国理念4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5“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这体现了( )A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

3、 B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C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 D韩非子的严刑峻法思想6“一个时代的思想不够活跃,创新就不可能有多大成就,社会发展的后劲就不会足。”依照这种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历史的最大影响是( )A.直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B.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C.出现了“诸子百家” D.出现了政治、经济大变动7“大一统”是中国传统社会呈现的著名特色,秦汉时期形成,包括了地理一统、制度一统、经济一统、文化一统、思想一统。作为对古代中国“一统”思想基础的表述准确的是( )A外儒内法、济之以道 B罢黜百家,表彰六经C礼法并用,君舟民水 D礼乐文明、仁人志士8我国古代有一本教孩子识字

4、的书急就篇,列出了165个姓字,其中包括:程忠信、桓贤良、崔孝让、周千秋、邓万岁、师猛虎、冯汉强、焦灭胡、龙未央等。上述姓字折射出的主流价值观形成于(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9汉代前的君王从祖先承受君位,至汉朝立国,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就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后来,适应这一“需要”的是( )A“民贵君轻”说B“五德始终”说 C“知行合一”论 D“天人感应”说10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 )A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

5、人感应”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C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思想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1. “文人高续增在诗经为证,我们曾经浪漫过中写道:“诗经不是按照“上头”的尊意做出来的赞美诗,它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那时的华夏先民们灵魂还未被奴化,君主们包括天子也能认真地听取来自民间的呼声。”这可以看出( ) A诗经反映了中国古代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 B诗经是先秦时代社会现实的反映 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12. 右图为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的标志,它以兰亭序局部作背景,主体图案是王羲之所写的“书”字。对图文信息解读正确

6、的是( )A. 主体图案结构形体严整 B. 背景文字便于抒情达意C. 书法奖标志兼有楷书和草书 D. 主体图案体现东晋书法成就13宋儒通过对易经家人的阐发,搭建出一条理想的社会链条:女正家道正天下正。该观点( )A认为女性可以在政治中发挥作用B对女性的道德贞操要求更加严苛C主张女性应该维系家族内外秩序D肯定女性的自立意识和个性发展14. 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 )A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 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 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15广东第一大儒陈白沙说“专求用力之方,

7、亦卒未有得。于是舍繁求约,静坐久之,然后见吾心之体隐然呈露。”据此分析,陈白沙的学习方法是 ( )A独尊儒术 B格物致知 C温故知新 D反省内心16. 下列精美的文字所属的文学体裁繁盛期的先后顺序是()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A. B. C. D.17元代堪称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后人评价元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主要肯定元曲的艺术风格是()A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 B以文人雅士抒情写志为主流C体现凝重与沉郁的特征 D体现浪漫主义风格18. 李

8、贽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改革;肯定封建社会揭杆起义的农民。这反映了他( )A破除了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B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C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D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19王夫之在批评某位思想家时说:“窃佛老之旨,游心于虚无,而招致亡国之祸!”省略处为( )A荀子 B王阳明 C董仲舒 D黄宗羲20清初思想家朱之瑜认为做学问应该有益于社会。他说:“为学之道,在于近里着己,有益天下国家,不在掉弄虚脾,捕风捉影。”他的这种思想与下列哪位思想家最为接近( )A李贽 B朱熹 C王夫之 D顾炎武21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改号

9、,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下列历史事件符合“亡天下”含义是( ) A1644年的明朝灭亡 B1912年的清朝灭亡C1927年,北洋军阀基本被消灭 D1937年的七七事变 22郑燮的墨竹图,写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这种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是什么绘画的特点()A原始岩画 B汉代帛画C中国文人画 D民间绘画23先生认为:“与前一阶段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对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渴望钦羡恰好对照,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幽隐的强有力

10、的否定和判决。”以下作品符合该观点的是( )24.“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 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 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25.1843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1851年,该书传人日本后,连印十五版,极为畅销,1859年价格已达首版三倍。该现象说明( )A.日本的民族危机比中国更加严重 B.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整体上比日本守旧C.海国图志只关注了西方的新技术,中国人对此不感兴趣D.海国图志要求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在日本国内更有市场26康有为在新

11、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27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28近代某学者指出:“天行者倡其化物之机,设为己然之境,物各争存,宜者自立。且由是而立者强,强者昌;不立者弱,弱乃灭亡。”下列属于该学者思想的是()A“欲自强,必先致富” B“中体西用” C“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D“科学与

12、人权并重”29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30美国展望杂志曾推选全世界“百名闻人”,胡适当选。当选理由“曾经替中国发明了一种新语言”。这主要是基于他( )A创办青年杂志 B主张文学改良 C倡导“民主与科学” D发表狂人日记311920年1月,教育部正式通令全国:“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4月又发通告,规定截止到1922年,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要求各学校逐步采用经审定的语体文教科书。这一变化( ) A.揭开了近代国人思想变革的序幕 B.表明文学革命取得了实质性成果 C.是近代中国民族观念兴起的产物 D.是政府维护民主共和的重要举措32.1918年东方杂志发表文章迷乱之现代人心。文章认为:盲目输入西方学说,导致国家基本政治道德原则丧失、精神破产,造成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