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41954646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最新】精选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1. 爵位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时期,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这一变化A. 导致了皇帝与官员矛盾的激化B. 表明宗法制已退出历史舞台C. 促使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分离D. 是适应新形势而调整的结果【答案】D【解析】先秦时期,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这是贵族政治的体现;而秦以后的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

2、济权利,这说明当时已经不再是贵族政治,而是官僚政治了,上述的规定就是为了适应秦朝以来统一新形势而做的调整,故选D;上述材料只是在客观阐述其规则,所以不能体现A;秦朝以后皇位的继承制度依然体现了宗法制,故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题干仅仅是爵位制度的变化,没法体现C,故排除。2. 秦朝,三公九卿的官署在禁宫之内。东汉,尚书台被置于禁宫之内,三公九卿的官署被归于外朝请出了宫城。唐长安大明宫内,门下中书二省分列宣政门左右,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明清官署除了军机处均被移到紫禁城之外。以上变化表明A. 家事与国事逐渐分离B. 官制变化影响城市布局C. 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D. 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加强【答案

3、】B【解析】A材料无法体现;材料表明随着中央官职的变化,中央官署分布也有所不同,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官署分布的变化,无法体现“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加强”,排除C、D。3. 春秋初期发生过“周郑交质”,郑庄公姬寤生先把世子(继承人)送到周都城,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这反映出A. 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不足B. 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破坏C. 同姓诸侯国恪守分封义务D. 周礼规范了贵族阶层道德【答案】A【解析】春秋时期,分封制度逐渐走向崩溃,“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凸显诸侯与天子地位的逐渐平等,说明周王对于诸侯控制力的不足,故A正

4、确;宗法制并没遭到破坏,故B错误;分封制遭到破坏,故C错误;D不符合材料主旨。4. 西周甚至春秋早期,不但各诸侯国与周王朝之间,就是一些相距遥远的诸侯国之间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不唯如此,铭文和文字制度等也随着器物本身与工艺技术流往分封各地。这说明分封制A. 强化君主专制权力B. 导致诸侯国不断发展威胁王室C. 推动国家走向统一D.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答案】D【解析】“铭文和文字制度等也随着器物本身与工艺技术”属于文化交流一部分,这些东西随着分封制流往分封各地,说明该制度有利于文化交流,保证了文化上的认同性,故D正确;A不是出了体现主旨;B中威胁与材

5、料表述无关;C中国家统一是秦朝时期。5. 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情况。这些演变秦朝三公九卿制西汉汉武帝中(尚书、侍中等)外(三公九卿)朝制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宋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无中书一省制A. 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B. 体现了制度的传承性C.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D. 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从秦朝到元朝中央官制的传承和发展,故B正确;当时的中央官制并不能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能说明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故C错误;材料内容也不能说明中央官制的变化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故D错误。故选B。点睛

6、: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材料反映的秦朝到元朝中央官制的变化的特点,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央官制的传承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6. 在中国古代,秦以后的许多王朝在立国之初,其官员主要来自于功臣,即所谓的“功臣政治”,其儿子也往往能占据高位,称作“功臣子政治”。这一现象A. 说明科举制度形同虚设B. 导致贵族政治得以恢复C. 影响国家治理模式转型D. 保障功臣后代世袭特权【答案】C【解析】秦以后的选官制度经历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变化,隋朝开始才实行科举制,故A的说法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A;贵族政治是世卿世禄制,题干中的功臣政治和功臣子政治没法体现功臣的儿

7、子一定是世袭了父亲的职位,故BD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由于功臣政治和功臣子政治只是对夺取皇位中功臣的一种奖励,而不一定有利于国家的统治,故这种现象会影响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型,故选C。7. 某同学在上大学先修课中国古代文化时,在周振鹤的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中看到下图,请问这幅行政区划图描述了哪个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A. 西周B. 秦朝C. 汉初D. 元朝【答案】C【解析】由图可以看出,该行政制度包括“郡”“ 县”“王国”“支郡”“侯国”等组成部分,可知是汉代的郡国并行制,是汉初的制度,故C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是郡县制,元朝是行省制,故排除ABD项。8. 唐代财赋之事,开元之前,事归尚书省

8、;开元之后,权移他官。有转运使、租庸使、盐铁使、度支盐铁转运使、常平铸钱盐铁使、租庸青苗使、水陆运盐铁租庸使、两税使等,随事立名,沿革不一。这一变化表明了A. 中央官制逐步完善B. 赋役负担日益加重C. 经济实力不断提高D. 丞相权力逐渐削弱【答案】D【解析】材料中宰相不是专门从事行政事务,而是随时被皇帝临时任派任务,表明宰相已失去了原来的本职要务,按皇帝的需要委派,体现君主专制加强,丞相权力逐渐削弱,故选D;A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没有反映赋役负担日益加重的信息,排除B;材料和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的信息,排除C。9. 西汉以前,以室中西南隅为族中尊长所居,故皇(王)宫多设在都城西南隅,坐西

9、(南)朝东为尊;东汉以后,天子定在都城南郊祭天,表明“承天”而治理天下,故皇宫位于都城正中央,以坐北朝南为尊。这一变化反映了A. 宗法族群观念受到重视B. 统治疆域由东向南扩展C. 君臣政治关系得到强化D. 帝王宫殿模式基本定型【答案】C【解析】由材料“西汉以前.坐西(南)朝东为尊;东汉以后,天子定在都城南郊祭天,表明“承天”而治理天下,故皇宫位于都城正中央,以坐北朝南为尊。”说明东汉以前家族关系影响政治关系,东汉以来,君臣政治关系得到强化,故选B;材料表明宗法族群观念的淡化,排除A;材料与疆域无关,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皇宫朝向得以固定,无关宫殿模式,排除D。10. 下表为北宋名臣事迹性格描述

10、结果吕端老成持重,宽厚多恕,识大体,以清简为务,对于各种争议和分歧,很少发表意见。被太宗称赞为“吕端大事不糊涂”,在宰相位置上退休。毕士安张泊、毕士安候选翰林学士,最后毕士安胜出,理由是“但(张)履行(资厉)远在下尔”。官至宰相,病逝时宋真宗亲至其府邸哭吊,异常悲恸。寇准书生气浓,对社会现实很敏锐,有胆略,有锐气,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似嫌不足。三次为相,三度被贬,终雷州司户参军,病逝于雷州。材料表明A. 重文轻武,文官待遇较高B. 政治相对保守,老成持重者受重视C. 理学兴起,重视内心反省D. 科举考试完善,所选人才各有所长【答案】B【解析】题干反映了北宋统治者用人极重资历履行,老成持重者受到

11、重视,这是对唐代以来“进士浮薄”风气的一种抑制,守成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保持政策稳定性的一种表现,故答案选B。题干没有体现重文轻武和待遇的高低,排除A;重视内心反省指的是陆王心学,出现在南宋,且题干没有涉及理学的兴起,排除C;宋代科举制与隋唐相比不断完善,但题干没有体现,排除D。11. 据统计,唐代宰相共计369名,出自98个家族;宋代宰相共有134名,出自126个家族。这说明宋代A. 宗族性家族制度的形成B. 理学对伦理的强化C. 分散相权方式发生变化D. 政治开放性的加强【答案】D12.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汉书武帝纪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

12、人。后汉书左雄列传雄又上言:“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帝从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二十,举孝廉为郎。A. 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准B. 增加选官的限制以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C. 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D. 东汉末年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离【答案】D【解析】材料并不能说明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准,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故B错误;三段材料不能说明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故C错误;第三段材料反映了“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与举孝廉的矛盾,说明当时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离,故D正确。故选D。13. 中

13、国古代秦汉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郡县两级,后来在郡之上又设置了州;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路、州、县;元代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是路、府、州、县。这体现了A.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B.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C.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D.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答案】C【解析】地方行政机构的增多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经济区域化问题,也不涉及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信息,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地方权力体系日趋完备而非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

14、4. 元史百官志记载:“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材料表明宣慰司属于A. 行省属下分治军民的机构B. 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C. 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D. 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答案】A【解析】从材料“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可以看出,宣慰司属于行省属下分治军民的机构,故A项正确,D项错误;B项错误,行中书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15. 北宋科举增加了取士数量,许多贫穷士人通过科

15、举成功完成了身份的蜕变,这使后来者有理由相信,可以通过科举凭借自身实力获得光明前途,并跻身贵族。据宋史记载,在有传的1953人中,布衣入仕者占55.12%。这一现象有助于A. 构建平等的政治管理体系B. 大幅提升政府行政效率C. 进步完善科举选官程序D. 改变传统政治结构【答案】D【解析】布衣人仕者占55.12%强调了下层人也可以通过科举参与政权,说明了科举制使传统的政治结构发生改变,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在中国古代不存在平等的政治管理体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行政效率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选官“程序”,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考查的是科举制度使下层人也可以通过科举参与政权从而导致政治结构的改变。16. 有学者指出:“中国较早形成了一种早熟的政治体系,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其法律身份至少在名义上是平等的,这就使得国家能够通过某种标准化的规则来选拔官员。像日本这样等级森严、贵族势力强大的社会不可能引入科举制,引进了也无法运作。”该学者重在强调A. 科举制让世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B. 日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