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41954571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最新】精选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总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50分)1学者汪晖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评论的是( ) A. 政治协商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村民自治制度2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在( ) A. 社会主义

2、制度的建立 B. 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 C. 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D. 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31982年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序言中“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是指( ) A. 它曾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B. 它曾代替国家宪法的职能 C. 它曾是两次国共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 D. 它曾为国家统一做出贡献4文化大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毛泽东对国内形势估计错误 党内出现了一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党内长期以来“左“倾思想的发展 林彪、江青等人物煽动A. B. C. D. 5下面三

3、张邮票反映的政治制度的共同之处是( ) A. 都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不同社会制度 B. 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 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 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6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道:“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这主要反映了( ) A. 一些领导干部专制作风严重 B. 有法不依的现象十分严重 C. 亟待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D. 亟待建设完善法律体系7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

4、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 A. 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B. 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 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D. 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8下表是历届人大任期时间及召开会议的次数。下面相关认识符合史实的是( ) A第一届人大选举刘少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B第二届人大决定开始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 C第三、四届人大工作受到“左”倾错误干扰 D第五届人大期间将“依法治国”方针写入宪法 9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观摩了西安城郊的一个村庄村委会选举后说:“我了解到,像其他遍及中国的近50万个村庄一样,你们很快就要通过选举推举你们当地的领导只要有选举,人民就有决定权

5、你们的成就是一个窗口。”这个“窗口”是指( ) A. 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 B. 为政府机构的产生提供依据 C. 直接选举制度全面推行 D. 基层民主得以进一步扩大10下列有关新中国在法制建设上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础 B.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民法为核心 D. 1982年修改宪法112009年12月20日,胡锦涛在澳门回归十周年的庆典上发表讲话:“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为澳门发展谱写出新的辉煌篇章。”“一国两制”在澳门

6、能够“谱写出新的辉煌篇章”的主要原因是( ) A适应了澳门的发展 B灵活的外交政策 C国际社会的支持 D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12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在性质上的不同之处是( ) A. 前者是中国内政,后者是历史遗留问题 B. 前者是历史遗留问题,后者是中国内政 C. 后者允许保留军队 D. 前者是不平等的国际问题,后者是平等的国内问题13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中指出:“时至今日,种种条件都对统一有利,可谓万事俱备,任何人都不应当拂逆民族的意志,违背历史的潮流。”当时有利于统一的条件有( ) 世界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 “一国两制”方针的推动 大陆安定团结,实行改革开放 台湾当

7、局对大陆部分开放 A. B. C. D. 141987年11月2日,台湾红十字会开始受理民众赴大陆探亲登记及信函转投。这一天被台湾民众日报称之为“一个历史性的日子”。“历史性”是指海峡两岸( ) A. 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B. 直接通邮、通商、通航 C. 达成“一个中国”共识 D. 实现了30年来的真正停火15台湾歌手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对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解读正确的是( ) A. “分离”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 B. “相逢”最早应该是在20世纪60年代 C. “太痛”说明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D. “太美”表明两岸当局接受“一国两

8、制”162016年12月20日,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政府宣布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2017年台湾当局另一个最为看重的“邦交国”巴拿马与中国建交,其“邦交国”仅剩20个。这表明( ) A. 台湾当局已经认可“一国两制” B. 国际社会促进两岸和解 C. “一个中国”的国际认同度增加 D. 两岸关系面临新的挑战17海峡两岸开放后,台湾老兵高秉涵开始奔波于两岸之间,义务为台湾老兵寻亲提供支持,20多年间,他先后抱回了上百位老兵的骨灰罐,帮助他们完成遗愿,回归故乡的怀抱。2012年,高秉涵当选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他的当选,主要反映了( ) A. 台湾老兵浓烈的思乡情怀和魂归故里的传统观念 B. 高秉涵

9、为加强海峡两岸交流做出了贡献 C. 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国际地位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D. 国人对待同胞、生命和历史的尊重态度18“一国两制”的构想适合于解决下列哪些问题( ) 少数民族问题 边界争端问题 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港澳回归祖国问题 A. B. C. D. 19下表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从中可以获悉( ) A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B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 C新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以确立 20有人说“蔡英文为求当选提出了维持两岸现状的承诺,提出在两岸之间要积极沟通、不 挑衅与无

10、意外,但在其否认两岸同属一中”的九二共识情况下,即在坚持既有 立场情况下,如何实现维持两岸现状的承诺与目标,是大有疑问的。下列有关两岸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处理两岸关系的基础是“九二共识” 台湾当局仍具有积极沟通的诚意 “一国两制”已被海峡两岸普遍接受 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A. B. C. D. 21“自从一九四九年台湾同祖国不幸分离以来,我们之间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祖国不能统一,亲人无从团聚,民族、国家和人民都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材料中“来往断绝”的局面结束于( ) A.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B. 1987年台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 C. 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11、 D. 2008年两岸实现直接通商通航通邮221950年,法国拒绝承认新中国;1961年日内瓦会议期间,中法双方都表达了建交愿望;1964年,中法两国宣布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在中法关系发展的进程中,具有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B. 中法意识形态分歧消失 C. 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D. 冷战背景下的现实需要23日内瓦会议期间,中美双方不仅就中美侨民问题达成了建设性意见,而且也达成了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的协议。这说明此时中国( ) A. 已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 已突破了美国等国的外交孤立 C. 面临的国际环境状况有所改善 D. 不完全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准则24孔子曾提出

12、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 A. 中苏建交 B. 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 C. 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 不结盟政策的提出25新中国建立后,在外交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维护了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B.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中国与许多欧洲国家建交 C.改革开放后中日两国正式建交 D.中美建交后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62013 年,外交部部长杨洁箎在就“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答中外记者问时指 出,“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地球村,所以我们

13、出行要同舟共济,而不是同舟共挤”。可见中国的外交态度是( ) A. 秉承求同存异的方针 B.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消除意识形态的对立 D. 奉行独立自主的精神27美国当代政治家亨廷顿说:“文明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单位,国家仍然是划分世界的基本尺度。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下列史实与亨廷顿观点相符的是( ) A. 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B. 苏联拒绝接受马歇尔计划 C. 波兰等国加入华沙条约组织 D. 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28时下,“合作共赢”、“命运共同体”、“战略伙伴关系”等新型国际关系名词展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己经改变。这种变化从根本上说明( ) A. 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己经形成 B. 新时期各国外交政策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