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课件ppt53736

上传人:y****8 文档编号:141944590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8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毒性肝炎.课件ppt53736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病毒性肝炎.课件ppt53736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病毒性肝炎.课件ppt53736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病毒性肝炎.课件ppt53736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病毒性肝炎.课件ppt53736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毒性肝炎.课件ppt5373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毒性肝炎.课件ppt53736(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的现状 乙肝是世界上患病人数最多的疾病之一 。 1992年全球乙肝病毒感染者共有3.5亿人,我国有1.2亿人携带乙肝病毒。从1992年开始,我国实行对新生儿乙肝疫苗计划免疫管理和乙肝健康教育,乙肝病毒感染率明显下降。2006年乙肝血清流行病学数据表明,一般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已由1992年的9.75%降至2006年的7.18%,即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从1.2亿降至0.93亿。,乙型肝炎的发病率与年龄曲线相一致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规划免疫中心消息:乙型肝炎的发病率与年龄曲线相一致。10岁是发病的第一高峰;2040岁是发病的第二高峰;40岁以后乙型肝炎的发病

2、率有所下降。,乙肝与职业的关系 据国内统计发现,中小学生发病率较高,干部、工人、农民的比例相近;城镇分散居民的发病率最低。国外在同性恋者和性乱交者中乙肝发病率高,吸毒和药瘾者中亦比常人高。还有血透单位和口腔科工作人员的乙肝病毒携带率和乙肝发病率亦比普通人群高数倍。妓女、暗娼、犯人中乙肝病毒标志的阳性率在我国亦可达85以上。,乙型肝炎的发病率与性别关系 男多于女。在河南省人群大面积抽样调查发现,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男性18.8,女性15.6;而乙肝显性现患率男性却比女性多倍。临床上急性乙肝的康复率女比男高,乙肝表面抗体转阳亦是女高于男,而慢性乙肝和肝癌的现患率则又是男多于女,这种性别上的差异可

3、能与类固醇性激素和自体免疫等因素有关。,关于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相关政策,2007年原劳动保障部、卫生部联合下发关于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就业权利的意见,要求用人单位在招、用工过程中,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卫生部规定禁止从事的工作外,不得强行将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作为体检标准。,2010年卫生部、教育部和人保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 通知规定:停止在入学、就业体检中进行乙肝项目检测,并保护受检者的隐私。,病原学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是乙型肝炎病毒,属DNA病毒。,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主要是急、 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急性患者的传染期

4、从起病前数周开始,并持续于整个急性期。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意义最大,传染性的大小与病毒复制或体液中HAN DNA含量成正比关系。,2.传播途径 (1)母婴传播 围产期传播或分娩过程是主要方式。精子或卵子传播的可能性未有证实。(2)血液、体液 微量的污染血进入人体即可造成感染,如输血、注射、牙刷等。唾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也是可能的传播途径。(3)其他 破损的消化道、呼吸道粘膜、昆虫叮咬,意义不大。,3易感人群 抗HBs阴性者。高危人群: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 HBsAg阳性家属、反复输血及血制品、血液透析、多个性伴侣、吸毒接触血液的医务工作者。感染或接种疫苗可获得免疫力。,临床表现,

5、潜伏期 平均为3个月(1-6月)。 分类 1.急性肝炎 临床表现同甲肝,但约10%转慢性肝炎。,2.慢性肝炎 病程超过半年。 (1)轻度慢性肝炎 过去称为慢性迁延性肝炎。病情较轻,可反复出现疲乏、头晕、消化道症状、肝区不适、肝肿大、压痛,也可有轻度脾肿大。 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2)中度慢性肝炎 各项症状(消化道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神经症状如乏力、萎靡、头晕、失眠及肝区痛等)明显,肝肿大,质地中等以上,可伴有蜘蛛痣、肝掌、毛细血管扩张或肝病面容,进行性脾肿大,肝功能持续异常。,(3)重度慢性肝炎 除上述临床表现外,还具有早期肝硬化的肝活检病理改变与临床上代偿期肝硬

6、化的表现。肝功能检查多项异常。,3. 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 亦称暴发型肝炎,多有诱因。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病情发展迅速,黄疸迅速加深,肝脏迅速缩小,有出血倾向,中毒性鼓肠,腹水迅速增多,有肝臭、急性肾功能不全(肝肾综合征)等。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同程度的昏迷、抽搐、锥体束损害体征、脑水肿等。病程不超过三周。,(2)亚急性重型肝炎 亦称亚急性肝坏死。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天以上出现极度乏力、食欲不振、呕吐、腹胀、黄疸进行性加深。肝性脑病在此型中多出现于疾病的后期。本型病程较长,可达3周至数月,容易发展为慢性肝炎或坏死后肝硬化。 (3)慢性重型肝炎 表现同亚急性

7、重型肝炎,但有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体征及肝功能损害。,4.淤胆型肝炎 亦称毛细胆管炎型肝炎主要表现为较长期(24个月或更长)肝内梗阻性黄疸,自觉症状轻,有皮肤瘙痒、粪便颜色变浅、肝肿大和肝功能检查异常。多数病人可顺利恢复。,实验室检查 项目同甲肝,病原学检查,1、乙型肝炎病毒(HBV) 2、抗原抗体系统 (1)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与表面抗体(抗-HBs):HBsAg是HBV外膜成分,是HBV感染的标志;抗-HBs是保护性抗体。 (2)e抗原(HBeAg)e抗体(抗-HBe):HBeAg仅见于HBsAg阳性者,是HBV活动性复制和传染性的重要标志;抗-HBe表示HBV-DNA复制减

8、少、传染性降低。 (3)乙肝核心抗原(HBcAg)与核心抗体(抗-HBc):HBcAg不查;抗-HBc是HBV感染的标志,高滴度提示HBV有活动性复制、传染性强,常同时存在HBsAg和HBeAg,低滴度是既往感染的标志。,乙型肝炎各指标的意义 1、HBsAg ;2、抗-HBs ;3、HBeAg ;4、抗HBe;5、抗-HBc 1、- - - - - 过去和现在均未感染HBV 2、- - - -+曾感染HBV,急性感染恢复期 3、- - - + + 过去和现在均已感染过HBV 4、- + - - - 预防注射疫苗;或HBV感染已康复 5、- + - () + 既往感染;急性HBV感染恢复期 6、

9、+ - - - + 急性HBV感染;慢性HBsAg携带者 7、+ -( ) + + 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慢性HBsAg 携带者,传 染性弱;长期持续易癌变 8、+ - + - + 急性或慢性乙肝,传染性极强 9、+ - - - - 急性HBV感染早期,HBsAg携带者 10、+ - + - - 急性HBV感染早期,传染性强 11、+ - - + -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诊断,一.流行病学资料 有与乙型肝炎患者或HBsAg携带者密切接触史或多个家庭成员患病史,特别是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输血、不洁注射史。 二.临床诊断 根据症状、体征、病程、化验、影像学检查,确定临床分型。 三.病

10、原学诊断,治疗,病毒性肝炎目前还缺乏可靠的特效治疗方法。 一.急性肝炎 治疗同甲肝,二.慢性肝炎 除一般及支持疗法外,还需要进行对症和抗病毒治疗。 1一般治疗 (1)适当休息 宜用动静结合的疗养措施。处于活动期的患者,应以静养为主;处于静止期的患者,可从事力所能及的轻工作。 (2)合理饮食 应适当进食较多的蛋白质,高热量饮食,高维生素,以防止肝脏脂肪变性。 (3)心理平衡 使病人有正确的疾病观,对肝炎治疗应有耐心和信心。 2.药物治疗 (1)改善肝功能 维生素类,肝泰乐 (2)免疫调节 胸腺肽 转移因子 (3)抗纤维化 丹参 、干扰素 (4)抗病毒治疗 干扰素、拉米呋啶,预防,一.控制传染源

11、隔离患者;对无症状的HBsAg阳性者应禁止献血和从事食品加工、饮食、托幼工作。 二.切断传播途径 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的传播。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具和针灸针,重复使用的器械必须经高压或煮沸消毒。不耐热的器械可用2戊二醛浸泡2小时消毒。漱洗用具要专用,接触病人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三.保护易感人群 易感者应接种、新生儿应进行普种乙型肝炎疫苗,注射3次后保护率约为85。接种程序是0、1、6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新生儿及暴露于HBV的易感者,应及早注射,保护期3个月。,(三)丙型肝炎,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急、 慢性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意义最大。 2.传播途径

12、 类似乙肝。(1)输血及血制品传播 最主要传播途径 ,80-90年代输血后肝炎70%以上是丙肝。(2)注射、针刺、器官移植、血液透析。(3)生活密切接触。(4)性传播 精液、唾液。(5)母婴传播 3易感人群 人类对HCV普遍易感。抗HCV并非保护性抗体。感染后对不同株无保护性免疫。,临床表现,潜伏期 平均为40天(2周-6月)。 分类 同乙型肝炎。急性肝炎约50%转为慢性。,病原学检查 1、丙型肝炎病毒(HCV) 2、抗原抗体系统 (1)抗HCV IgM 阳性提示现症HCV感染。 (2)抗HCV IgG阳性提示现症HCV感染或既往感染。 (3) HCV抗原难检出 HCV抗体不是保护性抗体,是HCV感染的标志。,诊断,1.流行病学资料 有输血、静脉吸毒、血液透析、多个性伴侣、母亲感染HCV。 2.临床诊断 根据症状、体征、病程、化验、影像学检查,确定临床分型。 3.病原学诊断,治疗,目前也缺乏可靠的特效治疗方法。各临床类型肝炎的治疗重点则有所不同。 一.急性肝炎 除采用抗病毒治疗外,其他治疗同乙肝。 二.慢性肝炎 同乙肝。,预防,一.控制传染源 同乙肝。 二.切断传播途径 同乙肝。 三.保护易感人群 目前尚缺乏特异性免疫预防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