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板块九第1讲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与外交练习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1942690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342.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高考历史板块九第1讲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与外交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板块九第1讲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与外交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通史版)高考历史板块九第1讲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与外交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高考历史板块九第1讲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与外交练习(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讲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与外交 编者选题表 考点角度题号 现代中国的 政治建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 新中国早 期的外交 中英外交关系3 日内瓦会议4 中苏外交关系的调整5 综合6 一、选择题 1. 下表为 1949 年中央人民政府领导名录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政务院 主席副主席委员总理副总理委员 中国共产党1 3 29 1 2 6 非中国共产党0 3 27 0 2 9 上表反映了 ( ) A.中国共产党与各党派团结合作的开始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制民主形成 C.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成立前民主构想的实践 D.中国共产党对苏联政治体制的照搬 解析 :C 结合题意及所

2、学知识可知, 中国共产党与各党派合作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A 项错误 ; 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各 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并非“多党制民主” ,B项错误 ; 根据“ 1949 年中央人民政府领导名录” 可知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在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中所占比例基本是五五 开, 实践了新中国成立之前民主联合政府的构想,C 项正确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是新中国的政治体制创新, 并非照搬苏联政治体制,D 项错误。 2. 学者汪辉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说, 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 根据 不同的习俗、文

3、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 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 的复制 , 而是全新的创造”。其评论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 解析 :A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制度建设。结合题中关键信息“根据不同的习 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可知该制度是针对我国多民族 国家的国情而设, 结合所学可知与少数民族相关的政治制度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为 A。 3. 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 但它只同意新中国建交原则的一半, 在美国的压力下 一直就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投弃

4、权票。为了实现中英关系的发展, 周恩来同意与英国 互换代办 ,双方建立“半外交关系”。这种“半外交关系”() A.是双方在国家利益协调上的突破 B.成为当时东西方关系的典型特征 C.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基础 D.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 解析 :A 中英建立“半外交关系”, 符合两国国家利益, 是双方在两极格局下国家利益协调 上的突破 , 故 A 项正确 ; 中英建立“半外交关系”, 只是当时东西方关系的特殊现象, 当时东 西方关系的典型特征是对抗, 故 B 项错误 ; 依据材料无法推断此外交活动对中国重返联合国 的影响 , 故 C 项错误 ; 新中国成立第一年与17 国建交 , 打破

5、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 故 D 项错误。 4.1954 年, 中、苏、美、英、法等有关国家外长, 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 讨论朝鲜问题与 印度支那问题。 中国在会议上积极活动, 推动会议成功 , 提高了国际声誉。以下关于日内瓦会 议说法正确的是( ) A.会议成功推动美国侵略者退出印度支那地区 B.会议达成和平公约, 推动朝鲜战争双方停战 C.中国提出合理建议推动印度支那问题和平解决 D.会议直接促成中国与亚非国家掀起新的建交高潮 解析 :C 日内瓦会议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 故 A 项错误 ;朝鲜战 争结束是在1953 年, 与材料时间不符, 故 B项错误 ; 当

6、日内瓦会议陷于僵局的时候, 周恩来就 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 推动了会议的进展, 故 C项正确 ; 中国与亚非国 家掀起新的建交高潮是在亚非万隆会议后, 故 D项错误。 5.(2017 湖南长沙二模) 新中国建立以来, 中国护照不论在护照种类上, 还是在内容格式上, 都经历了多次变革,先后印制了30 多种版本的护照。 其中 1950 版、1953 版、1958 版护照均 为中俄文对照 ;1971 版、 1975 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外交正常化 B.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解

7、析 :D 据材料中“ 1950 版、1953 版、1958 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可知与当时中国实行 的“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有关, 而“1971 版、 1975 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源自于中苏关系恶 化, 中美关系改善, 中国依据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故 D项正确。结 合题干中的时间信息可知当时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只是改善, 还没有完全实现与西方外交 的正常化 , 故 A 项排除 ; 新中国成立初期, 中国实行“一边倒” , 中苏结盟有利于打破欧美对 华经济封锁 , 故 B项错误 ; 推行全方位外交的政策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 故 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6.(2017

8、辽宁大连二模)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 材料一根据 1832 年改革法案 , 年值 10 英镑房产的选举资格使中产阶级成为选民的主体。 1867 年改革法案规定: 在英格兰城镇选区, 凡年缴纳直接税20 克令并付了济贫税的房产所有 人具有选举权。1884 年选举权法宣布, 凡持有年值10 万英镑以上的房产、土地或财产 的人都具有选举权。 妇女在大选中没有投票权,很多工人因住所经常变化被排除在选民之外。 1918 年改革法规定:所有 21 岁以上以及在战争中服过兵役的年满19 岁的男子有选举权;30 岁以上的妇女有选举权。 刘成民主的悖论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 材料二根据 1953 年 中华人

9、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的规定 , “具有选举权的选民占18 岁以上公民总数的97.18%”, 但当时中国国民文化水平还 比较低 , 选举投票、举手等多种表决形式还只能是“形式主义”的,长时期内没有实现城乡同 比例选举。 1979 年选举法规定直接选举扩大到县一级, 在投票方法上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 制;1995年对人大选举法进行修改, 规定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中, 农村和城市所代表的人口比 例数由过去的81 修改为 41;2010 年 3 月, 人大选举法正式确定了城乡同比例选举。 陈晓丹代议制视角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则解析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

10、英国选举制度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社会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新中国选举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 结合所学知识 , 谈谈你的认识。 解析 : 第(1) 问, 第一小问概括材料一信息, 从对选民的财产限制及对妇女选举权的限制逐步 取消等角度说明发生的变化。第二小问 , 从英国选举制度在财产限制、妇女限制的变化,可知 有利于缓和、 调整不同利益集团内部的矛盾, 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 从政治稳定与 经济发展关系 , 可知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从英国民主政治在世界上的地位, 可知在推进 世界民主化进程中作出贡献。第(2) 问, 第一小问据材料二逐

11、句分析, 注意材料中四个时间段 阐述的内容。 第二小问从新中国社会性质、公民民主意识变化、经济建设的发展等方面分析。 第三小问 ,结合材料一、二政治制度变化的表现和原因, 从制度的创新、制度创新符合国情、 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关系、法制建设与民主政治关系、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 差别等方面归纳。 答案 :(1) 变化 : 对选民的财产限制逐步取消; 对妇女的选举权的限制逐步取消。 影响 : 有利于缓和、调整不同利益集团内部的矛盾; 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 推动了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推进世界民主化进程中作出贡献。 (2) 特点 : 实行普选制 ; 由形式主义到真正实施; 直接选举范围扩大;城乡代表的人口比例不断 缩小 , 直至同比例选举; 立法保障、民主政治完善。 原因 : 新中国成立 , 人民当家作主; 国民文化水平不断提高, 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 , 经 济发展。 认识 : 制度的创新具有渐进性; 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互相促进; 资本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 具有本质区别 ; 法制建设是民主的保障; 民主政治建设应该符合本国国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