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综合检测新人教版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41942529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综合检测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综合检测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综合检测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综合检测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综合检测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综合检测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综合检测新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综合检测新人教版期末综合检测一、选择题1大生纱厂是近代实业家张謇创办的民族企业,20世纪50年代国家对其第一、第二纺织公司实行公私合营。这是出于A. 工业化建设的需要B. 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C. “大跃进”的需要D.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需要【答案】B2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毛泽东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这里“我们的工作”主要是A. 制定并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 制定“一五”计划C.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D. 决定抗美援朝【答案】A3下列关于新中国诞生意义的表述,不恰当的是A. 中国人民开始

2、走上社会主义道路B. 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C.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D. 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答案】A4“对于国家而言,它意味着祖国大陆的统一、边防的巩固;对藏民而言,意味着旧社会的结束、新生活的开始。”材料评价的是A. 新中国的成立B. 西藏和平解放C. 西藏民主改革D. 青藏公路通车【答案】B5历时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使帝国主义不敢轻易作武装侵华的尝试。这表明这场战争A. 使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B. 保证了三大改造顺利进行C. 开拓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D. 为新政权赢得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答案】D6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其开端是

3、A.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B.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C.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D.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答案】D7在土地改革中,党和政府之所以把土地分给农民,其根本原因是A. 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B. 地主土地太多,无法耕种C. 农民在革命战争年代有功于革命,分土地事实上是“按功行赏”D. 农民无地或少地,生活困苦【答案】A8下图是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19211925年粮食产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实施了A. 农奴制改革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 新经济政策D. 赫鲁晓夫改革【答案】C9下面这组照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它们共同的主题

4、是A. 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B. 初建社会主义C. 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D. 改革开放之路【答案】B10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折射出时代的风貌,1958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中可能出现的主要词汇是A.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B.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公私合营C. 联产承包、深圳特区、和平统一D. 真理标准、拨乱反正、经济建设【答案】A1119561976年,是我们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在此期间,我们的社会主义探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下列关于这一时期探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这一时期的探索在很大程度上照搬了苏联模式B. 这些探索为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

5、和物质基础C. 20年的探索丰富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D. 成就的取得说明我们已经找到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答案】D1220世纪80年代,某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配到户,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土地不能买卖、出租。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土地经营形式属于A. 互助组B. 农业合作社C. 人民公社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D13拥有临海的便利交通、靠近港澳的区位优势,依靠国家优惠政策,引进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使这里成为一个伟大的支点。借助它,撬动中国旧体制的巨石,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实现了中国在20世纪最后20年间的历史大跨越。铸造“伟大的支点”指的是A.

6、 建立经济特区B.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C.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 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答案】A141950年土地改革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村生产关系改革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功,它们最大的共同点在于A. 提高了农民的收入B. 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C. 土地收归国有,增加了国家的收入D. 大量增加了土地的面积【答案】B15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的标志性事件是A. 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B.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C. 遵义会议的召开D. 中共八大的召开【答案】B16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列选项中,前后联系正确的是A. 开国大典社会

7、主义制度确立B. 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祖国完全统一C. 一五计划实现土地公有D. 邓小平理论指导思想和光辉旗帜【答案】D17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的根本出发点都是A. 党的最高纲领B. 实事求是,立足国情C. 照搬苏联的经验D. 阶级斗争需要【答案】B18“紫荆开后白莲开,喜事蹁跹接踵来。神州大地齐欢庆,一国两制谱新篇。”这首诗歌中的“喜事”是指A. 西藏和平解放B. 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C. 香港、澳门回归D. 海峡两岸逐步实现三通【答案】C19晓红的演讲想用图片向同学们介绍壮族

8、的民族特色,下面图片符合这一要求的有A. B. C. D. 【答案】A20新中国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对外关系。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美建交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A. B. C. D. 【答案】B二、非选择题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接着在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新解放区,开展了轰轰隆隆的改革运动。材料二:1953年开始,国家因势利导地把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到1956年底,全国90%以上的个体农民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材料三:几千万人开始大炼钢铁,不

9、仅钢铁厂开足马力,土高炉也遍地开花,到了10月底就达到了几百万座。1958年夏秋之际,各地纷纷成立人民公社。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公社还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皮吃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材料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明权属于农民。”请回答:(1)从材料一看,1950年,我国农村开展什么运动?(2)从材料二看,到1956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什么制度?(3)材料三中,1958年党中央轻率地发动了哪两大运动?(4)从材料四看,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5)材料一的运动和20世纪80年代农

10、村改革有什么相同作用?【答案】(1)土地改革运动(2)社会主义制度(3)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4)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包产到户、包干到户。(5)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东方红,太阳升,?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咳哟,他是人民的大救星。选自歌曲东方红材料二:一九七九年,那是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选自歌曲春天的故事材料三:“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

11、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这句包含了从建国到现在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功绩。材料四:“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工作。其他工作包括党的政治工作,都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现代化建设,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它本身就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请回答:(1)材料一歌颂的“大救星”是谁?(2)材料二中的“老人”是谁?(3)材料三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的开始事件各是什么?(4)材料四中强调“从今以后”全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5)为实现这一中心工作,党和国家采取的措施是什么?目的是什么?(6)根据材料二中的“画了一个圈”举出画出的最早的一个地区名称,并简要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7)举例说明我国历史上发生的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写出时间和名称就行)。【答案】(1)“大救星”是毛泽东。(2)“老人”是邓小平。(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或经济建设)。(5)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6)深圳,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经验(7)1966年;文化大革命。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