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暑假作业2】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词阅读 (含答案)

上传人:wan****77 文档编号:141940234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9.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暑假作业2】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词阅读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高考-暑假作业2】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词阅读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高考-暑假作业2】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词阅读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高考-暑假作业2】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词阅读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高考-暑假作业2】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词阅读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高考-暑假作业2】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词阅读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暑假作业2】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词阅读 (含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暑假作业2】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词阅读一、文学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卖混沌的夫妻 张子影三十多年前,我在南方某个小城生活。我家附近一条小街道上,有一个馄饨摊子。每天早晨母亲送我上学的路上,都要带我去那里吃一碗馄饨。卖馄饨的是一对年轻夫妻,男人煮汤、下馄饨、配料,女人包馄饨。女人的手极快,包好的馄饨在一个小圆盘里一个个站得整齐又精神。滚开的汤里永远有两只滚动的大个棒骨和十几只香菇。馄饨下进锅里煮的时候,男人开始配料:先在碗底铺上一层洗净发好的紫菜,一小撮切得整齐的姜丝,拳头大的一片西红柿,洒上一小撮细盐、味精,撮上十几粒小葱碎,最后淋上几滴芝麻油。把这些做完,锅

2、里的馄饨也就漂起来了,男人左手用漏勺将馄饨捞进碗里,右手紧接着将一大勺滚烫的汤浇下,黄的绿的白的紫的红的一碗,热气腾腾,香气扑鼻。这时候男人就会对女人轻声说:阿宝,来女人笑嘻嘻地说一声:好哩。便将手在围裙上擦擦,双手将冒着热气的碗捧起,递到客人面前,说:请。一碗馄饨九只,一只只胖乎乎的,在碗里起伏。男人的个子不高,背有点驼。女人的个子更矮,大约只到男人的胸口,听说是幼年时患病,之后就再也没有长高。但这些都不影响他们的营生。他们的馄饨,永远是那么鲜香,热乎。馄饨里面的肉是新鲜的,煮汤的棒骨是新鲜的,姜丝、西红柿和小葱也是新鲜的。男人因此每天早上四点钟就要去菜场采购,女人留在家里和面、擀皮,等男人

3、回来后,他们一起洗菜、做馅料。大约五点半后,他们的摊子就出现在路边了。买馄饨的人很多,在小城的这一片地方,这条街以及附近几条街的大人和小孩子们,每天早上哪怕多走十几分钟的路,也愿意拐到这里来,吃一碗他们的馄饨,再热乎乎香喷喷地上班或者上学去。在寒暑假期间,大人上班去了,孩子们没人带。每天都有小孩子围着他们的摊子打闹。男人也不恼,笑嘻嘻地看孩子们玩。半晌午的时候,谁家的孩子捏着大人给的钱来吃馄饨,递上来的钱差了一角五分的,男人也不计较,还是那样配料,煮馄饨,冲汤。鲜香的一碗,九只馄饨一只也不少地上下起伏。女人摸着汤碗温热又不烫手了,再端给孩子。男人对女人永远是和气的,声音很轻地说:阿宝,来。女人

4、总是笑嘻嘻地说:好哩。大约上午十点半钟的时候,他们收摊,男人挑着担子,女人一只手端着盆碗,另一只手挂着男人的胳膊,跟着他往回走。他们没有孩子,大概是因为女人小时生病的缘故。几年后我上了大学。大一暑假回来,看到他们还在那里,只不过食摊从挑的担子变成了小推车,用透明的玻璃做了小车厢,洁净的玻璃窗内,碗里铺着仔细洗干净的紫菜,切得整齐的漂亮姜丝、西红柿和小葱碎。馄饨还是那样的馄饨。婚后的第一个春节,我回来,父母到车站接我们。那天下着雪,在火车站我搓着冰冷的手说,真想那对夫妻的热馄饨。母亲说,他们家里出了事,夫妻俩已经很久没有出来了。出了什么事?男人在早起去买菜的时候被一辆送菜的小货车撞了,那天下雨,

5、天黑,路很滑。小货车司机当时就把男人送进了医院。司机是个老实的乡下农民,把男人送进医院后,第三天就回乡下,先卖了地里的菜,又卖自家圈里的猪和羊。男人住院住到第三个月,听说小货车司机要让读高中的儿子辍学打工去挣医药费,男人沉默了半天后,对小货车司机说,你走吧。男人出了院,多年的积蓄都花光了,还伤了一条腿。伤得厉害吗?我问。母亲迟疑了一下,说,反正以后过马路也只能慢慢走了。听了这话,我的心挺沉重。但是那天在路口,我又意外地看见那对夫妻的馄饨摊子。还是那辆车,小窗玻璃擦得洁净光亮,那馄饨还是鲜香、热乎。男人的声音有点哑,女人的眼睛是肿的。但是她把碗递到我手中的时候,还是浅浅地笑了,轻声地说:请。我发

6、现他们的头发都白了一些。白发在冷风中飘着。胖乎乎的九只馄饨在黄的绿的白的紫的红的汤碗里上下起伏。样子、味道,一点都没有变。上个月,我带着孩子回去看望年迈的父母,母亲和父亲已经搬到了另一个小区。下高铁后,我对孩子说,我带你去一个地方。还是那个路口,只是原先的小平房变成了高楼,路口添了大广告牌,那个摊车变成了小食铺。母亲说,他们租了这间铺子早上卖馄饨。今天咱们来晚了,他们已经打烊了。明天早上来吧,我说。为什么跑这么远来这里,他们的馄饨有什么特别吗?孩子问我。没有特别,这么多年了,他们一直是那个样子。正在这时,我看到那个男人走出来,女人也走出来。女人关了灯,男人把一把锁挂在门上,然后挑起担子。女人一

7、只手端着盆碗,另一只手挽住男人的胳膊,跟着一拐一拐的男人往回走。男人跛着腿,背更弯了。他们的头发也更白了,我仿佛听见男人说:阿宝,来女人笑嘻嘻地说:好哩。他们就这样手挽着手,一直走进暮色里。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男人轻声对女人说:阿宝,来。女人笑嘻嘻地说:好哩。这样的情景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说明这是两个相亲相爱、性情温和的人。B.附近的大人和孩子们,哪怕多走十几分钟的路,也愿意拐到这里来吃一碗馄饨,主要的原因是这对夫妻做事认真,对顾客以诚相待。C.“我发现他们的头发都白了一些。白发在冷风中飘着。”这既暗示了车祸对他们身心的影响, 也表达了“

8、我”对他们不幸遭遇的同情。D.小说写的是一个小馄饨摊,但高楼、大广告牌、高铁等新事物的出现,却构成了社会大背景,从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女人年轻时“挂着男人的胳膊”往回走,后来“挽住男人的胳膊”往回走,用语细腻。挂与挽的变化背后,有不幸的遭遇,也有温暖的爱情。B.车祸是夫妻二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但小说并未详写,仅仅通过“我”与母亲的对话透露出来,这与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有关。C.夫妻卖馄饨的小食铺早上开,文中却说“我”带孩子去时,只见他们“手挽着手,一直走进暮色里”,有意让叙述不严密, 使得结尾有种诗意美。D.“

9、我”是小说中的叙述人,既起到串连情节作用,又是小说中的价值判断的窗口,“我”的所思所感,引发了读者对普通人的生活和尊严的思考。3.小说开头用较大篇幅描写主人公做馄饨、卖馄饨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4.“没有特别,这么多年了,他们一直是那个样子。”这句话包含着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梁衡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2016年盛夏时分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

10、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正走着,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忽然眼前一亮,一条溪流从山上奔腾而下。眼前这条溪流无法与我见过的任何一条流水相比较,因为它没有留下一丝人类活动的痕迹。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人类虽然早已进入现代文明,但是总忘不了找寻原始。这是因为它,一是大自然的原点,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点

11、,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判断一个地方是不是够原始,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有没有人的痕迹。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种种干扰和玷污。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人文污染过的地方。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词,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国内很有名的一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还有贵州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

12、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现在要说一说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了。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绿染着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最让人感动的是它的慈祥,它小心地包裹着每一根已失去生命的枯木。那些直立的、斜依的、平躺于地的大小树干,虽然内里已经空朽,你轻轻一碰就是一个洞,但经它一打扮,都仍保持着生命尊严。绿苔与枯树正在悄然作着生命的转换。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霸气十足。它的须根

13、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松树的根能分泌一种酸液,一点一点地润湿和软化石块。成语“相濡以沫”是说两条鱼,以沫相濡,求生命的延续。而这棵红松种子却是以它生命的的汁液,去濡润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终于感动了顽石,让出了一个小小的空间。它赶紧扎下一条须根,然后继续濡石、挖洞、找缝,周而复始,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它生在一根窄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树身,全树就成了一个丁字形,一个标准的体操“一字马”。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

14、妙的身躯,挺胸拔背,平视前方。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棵树的根与身子长得一般的粗细,一样的匀称,一样的美丽。好一个“幽谷美人”!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它先以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就成了动物直至我们人类的摇篮。这时再回看那艘石头巨舰,是泰坦尼克号?是哥伦布的船?是郑和下西洋时的遗物?都不是。它沉静地停在这里,是特别要告诉我们,假如没有人的干扰地球是什么样子,大自然是什么样子,我们曾经的家是什么样子。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

15、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路,不为伐木,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5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标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中,“原始林”点明了本文描写对象,而“幸存”一词表现了作者思想情感。B作者一行不顾大雨换上迷彩服、长筒靴,带着雨伞,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说明作者一行造访原始林兴致浓厚。C作者认为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干扰与玷污,所以喜欢原始林的三无境界,在这里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D结尾写作者一行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作者为此感到欣喜。6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主体部分的顺序非常清晰,从发现原始林,到进入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离开,有头有尾,脉络分明。B作者描写原始林里的石头,写云南石林、贯州天星桥是为了在对比中突出原始林里的石头野性十足的特点。C文章非常注意段落间的过渡,比如第九段开头运用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段落内容自然衔接。D文章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苔藓、大树,步步递进,层层深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7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原始林,为什么从第段开始花了很多笔墨写石头?(4分)8文章在细致写景的同时,还有一些恰到好处的议论。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