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主题二第7课婚姻与家族课件2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919619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主题二第7课婚姻与家族课件2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一历史主题二第7课婚姻与家族课件2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一历史主题二第7课婚姻与家族课件2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一历史主题二第7课婚姻与家族课件2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一历史主题二第7课婚姻与家族课件2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主题二第7课婚姻与家族课件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主题二第7课婚姻与家族课件2(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题二 人类生活,一、社会结构,第七课 婚姻与家族,婚姻制度,男女性别伦理观念基础上形成,婚姻制度,姻 family of son-in-law。本义:女婿家。结亲的男家,指夫或夫之父姻,婿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从女,从因,因亦声。 说文,婚 wifes family本义:妇家,妻之家 。因为古时黄昏迎亲,故“昏”亦兼表字义。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婚,妇家也。 说文,男女性别伦理观念基础上形成,婚姻制度,婚姻形态的演变,原始社会 群婚制、族内婚,男女性别伦理观念基础上形成,族外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婚姻,原始人群时期,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婚姻制度,男女

2、性别伦理观念基础上形成,原始人的杂交 “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 ,无所谓婚姻和家庭,只有杂乱的性交关系,“长幼侪居”,“男女杂游” ,两性关系不受任何约束,既无年龄和辈份的婚配限制,也无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的界分,异性之间均可任意选择作为发生性行为的对象。,自然属性人类生存繁衍的本能,婚姻制度,男女性别伦理观念基础上形成,杂乱性交历经了相当漫长的阶段,随着原始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化,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按年龄、性别或体质强弱不同而分工的劳动组合,辈份男女间也会因生理条件的悬殊,产生微妙的性心理变化,原先祖先与子孙、双亲与子女间的两性关系逐渐遭到排

3、斥,慢慢形成了只在同一群体的兄弟姊妹或从兄弟姊妹间两性结合的社会行为规范。这种排除直系血亲间的性关系,只按世代划分的血缘群婚,在中国的古代神话传说中每每可见。,原始人的血缘班辈婚,社会属性出现了人类的婚姻伦理,婚姻制度,男女性别伦理观念基础上形成,伏羲、女娲本为兄妹俩,都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天神和人类的祖先。据说伏羲曾教导人们从事农、牧、渔业生产,女娲曾教导人们婚姻嫁娶的人伦礼法。他们手中拿的规和矩,即是生产工具,又是社会秩序的象征。,“昔宇宙初开之时,止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妇,又自羞耻。兄与其妹上昆仑,咒曰:天若遣我二人为夫妇,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是烟头悉合,其

4、妹来就。” 唐李冗独异志,婚姻制度,男女性别伦理观念基础上形成,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记载了19世纪中叶夏威夷土著居民的婚姻状态,兄弟们不复娶他们的亲姊妹;而当氏族组织在社会上普遍形成之后,娶旁系姊妹为妻的风气也就终止了。同样,姊妹们不复嫁给她们的亲兄弟;经过一段长时间之后,也不再嫁给她们的旁系兄弟。” 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婚姻制度,男女性别伦理观念基础上形成,对偶婚 对偶婚是原始群婚向一夫一妻制过度的婚姻形式。男子在众多的妻子中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妻子,女子在众多的丈夫中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丈夫。但这种婚姻是不稳定的,由这种婚姻结成的家庭为对偶家庭。 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婚俗中还保留了大量的

5、对偶婚遗风。如云南泸沽湖畔的纳西族摩梭人的阿注婚。阿注婚分为阿注婚、阿注同居婚、成家婚三种形态。,婚姻制度,男女性别伦理观念基础上形成,阿注婚 阿注在摩梭语中是亲密的朋友之意,其特点是:男不娶,女不嫁,男女各在母系大家庭中生活,结交阿注关系的夫妻没有实质上的经济联系,男子夜间到女家居住,白天回到母家,所生子女由母亲姐妹抚养,父亲不抚养孩子,他抚养的是自己的外甥,而他的孩子又由阿注家舅舅抚养。在农忙季节,女方家需要帮忙,男方可以前去协助。男女之前的爱情是阿注婚的基础,双方一旦产生了爱情,就可以结交为阿注关系。阿注婚的特点在于维系以母亲为核心的血缘大家庭,家庭中不存在父子关系、婆媳关系、妯娌关系等

6、。母亲死后,家庭中的女子谁能干就由谁来承担家庭的重任。,婚姻制度,男女性别伦理观念基础上形成,随着生产力的较大提高,社会财富积累增多,私有制现象加剧。男子所具备的生理素质,使其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逐渐占据了生产的主导地位。早先的对偶婚姻家庭,至此因男子所创造的财富大大超过了女子,不仅使丈夫的家庭地位能与妻子平起平坐,而且又日益超过妻子,促使丈夫全力确保父系血统的纯洁,以便把这些财富真正传给自己的嫡亲子女。于是父系氏族取代了母系氏族,这一社会变革,带来了婚姻制度和家庭形态一系列巨变,造成对偶婚家庭的全面瓦解,父系制婚姻家庭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流,其发展的高级阶段,又出现了以一夫一妻制或一

7、夫多妻制为核心内容的,包括较多世代和多对配偶的父权制大家庭。,婚姻制度,男女性别伦理观念基础上形成,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5002300年) 是中国新石器文化的代表。“在大汶口墓地里,在有人骨架的128座墓里有8座合葬墓。已鉴定为男女合葬墓者有4座,其中13号墓是该墓地早期的大型夫妻合葬墓,男约40余岁,女约30余岁,男女并列,仰身直肢,墓中除有木葬器外,还有40余件器物和14个猪头随葬。35号墓除夫妻外,还有一个女孩双腿置于女性大腿骨上,作依偎状,可认为是父母和女儿的合葬。这几座墓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随葬品大多数置于男性一侧。例如,13好墓男性不仅佩戴一对象牙玉琮,身边还有石铲、骨匕和鱼骨

8、标,而女性除了手握獐牙外别无所有。”,婚姻制度,男女性别伦理观念基础上形成,婚姻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演变与自然选择有关,更与人们的性别伦理观念、财产关系等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婚姻制度,男女性别伦理观念基础上形成,德国社会学家L穆勒曾经将婚姻的动机归纳为三种,即经济、子女和感情。认为在上古时代经济第一,子女第二,爱情第三;中古时代,子女第一,经济第二,爱情第三;现代社会,爱情第一,子女第二,经济第三。古代社会,婚姻的主导动机缘于妇女是创造财富的活工具,娶妻是为了增加劳动力,人的性欲在婚姻之外可以得到满足。人类婚姻史的第二个时期,妇女劳动范围逐渐变小,财富及继承问题日益突出,于是关于个人

9、至亲骨肉的后代观念便成了婚姻的主导动机。娶妻是为了生育合法的儿女和照管家室。第三时期,妇女社会地位起了变化,个人自由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爱情成了婚姻的主导动机,其次才是生儿育女和权衡经济。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姓氏与家族,姓氏是对于后代血缘的一种认定,姓与氏的来历,“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女生。”,“胙土命氏”,姓氏与家族,姓氏是对于后代血缘的一种认定,趣味百科:姓氏原由分类,1、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国命姓氏,如赵、西门、郑、苏等 2、以古姓命姓氏,如任、风、子等 3、以先人名或字为姓氏,如皇甫、高、刁、公、施等 4、以兄弟行次顺序为姓氏,如伯、仲、叔、季等 5、以职官名称为姓氏,如史、仓、司徒、司寇、太史等 6、以职业技艺为姓氏,如巫、屠、卜等 7、以祖上谥号为姓氏,如戴、召等,“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 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通志氏族略序,姓氏与家族,姓氏是对于后代血缘的一种认定,姓氏功能,“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姓氏与家族,家 族,早期的家族制度:“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殷人) 宗法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度(周人),家族大家庭小家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