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gh用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修改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1912881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rgh用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修改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rgh用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修改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rgh用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修改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rgh用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修改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rgh用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修改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rgh用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修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rgh用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修改(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rgh用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修改) 作者: 日期:尊敬的编辑同志:我们想借贵刊发表我们的论文,该文最新的观点是:(1)中国“三农”问题根本原因是农村农业政策制定中违背了客观规律,脱离了中国农村传统小农经济的现实;(2)中国短期和长期农村政策必须紧紧围绕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中心来进行。如果贵刊不采用请尽快告之。谢谢! 冉光和2005年4月19日遵循客观规律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冉光和1 王定祥2 李 敬1( 1、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重庆 400044; 2、西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 400716 )作者简介:冉光和,男,1955年生于重庆市潼南县。1978-82大学本科毕业

2、获学士学位,198789攻读农村金融硕士学位。1989-93留学澳大利亚,1990年获得新英格兰大学农业经济学专业学位,1992年获得新英格兰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96年在西南农业大学获管理学(货币金融学方向)博士学位。1998年到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学习MBA,1999年到日本爱媛大学作学术交流,2001年到俄罗斯访问。1973年在农村务农,1974-1978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2-1989西南农业大学讲师,1993.5-1996.6西南农业大学副教授,1996.7西南农业大学教授。1996年至2004年11月任西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1997年任博士生导师。现为重庆大学贸易与行

3、政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0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组委员,重庆市政府决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重庆市首批学术带头人,重庆金融学常务理事,重庆市农村金融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独立懂事,重庆市双桥区人民政府顾问。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61名,给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开设金融学理论研究前沿、金融学理论专题、财政学理论专题、货币银行学、财政与农村金融、金融市场学、农村金融学、农业经济理论专题、银行信贷管理和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等课程。在国际国内公开发表论文43篇,出版专著、教材5部,待出版专著4部。

4、出席国际学术会议8次,主持研究国际合作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教委、省市等项目20项。主要研究领域有农业经济管理和金融学。通讯地址:重庆沙坪坝区重庆大学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邮政编码:400044;王定祥,男,1972年生于重庆市云阳县,西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李 敬,男,1974年生于重庆市云阳县,重庆大学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讲师、博士。通讯地址:重庆沙坪坝区,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 邮编:400044;联系电话: 13508307389 023-65112380遵循客观规律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内容摘要】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当前中国改革与发展中的攻坚性问题,妥善解

5、决好“三农”问题关系到中国能否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进程。“农村贫困严重、农民地位低下、农业潜藏危机”是“三农”问题的基本特征。 “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农村农业政策制定中违背了客观规律,脱离了中国农村传统小农经济的现实;只有正视中国农村小农经济的现实,遵循农村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加快制度与管理体制的创新,改造传统的小农经济,解放农村生产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消除“歧视农民、掠夺农业、侵占农村”的现象,中国短期和长期农村政策必须紧紧围绕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中心来进行,才能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关键词:客观规律 农业发展 农村进步 农民致富一、农村经济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规律是现象间内在的、本

6、质的、必然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和强制性的特点。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人都只能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将会受到客观规律的处罚。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其客观规律性。制定农村经济的发展战略,对“三农”的一切制度安排,都必须遵循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则,我们永远也无法找到解决“三农”问题的正确路径。1、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遵循农业自然规律 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首先系于农业的发展。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与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休戚相关。众所周知,自然条件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农业生产首先是自然的再生产,其次才是经济的再生产。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统一体。因此,农业生产规律

7、同样是自然规律与人类经济规律的统一体。农业自然规律是农业生产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运动的客观规律。农业自然规律要求在扩大农业生产、壮大农村经济的同时,必须尊重、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实现农村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协调统一、农村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良性互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同时要求对自然界的改造要适时、适度,实现“人化自然”和“未人化自然”的和谐统一,不能只向自然界进行索取,要给自然界休养生息的机会。否则,我们将会面临江河断流,地下水位下陷,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严重匮乏,农业生物种群锐减,农业生产呈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局面。2、农村经

8、济的发展必须遵循农村经济规律 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并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基本目标而成为理性的经济人。农村经济规律就是遵循农民是理性经济人假定的前提下衍生的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的统一体。市场经济中的任何经济行为都应当是规模、结构、成本、效益变量决定的函数。只有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才会形成成本最低、效益最优的经济活动。农村经济活动同样遵循规模、结构、成本、收益协调统一的经济规律。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的制度设计均必须将规模、结构、成本与收益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促进农业的进步,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在农村的资源配置中应当发挥主导作用,让农业企业、农民

9、等市场主体根据市场供求规律和价格、竞争等市场机制的引导进行资源的配置。由于农业是弱质性部门,具有显著的外部性特征,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小,不可避免地使农业存在“增产不增收”和“谷贱伤农”的现象,这就客观要求政府在遵循农村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对农业实施有效的保护,引导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农村占据主导地位的小农经济,已成为农村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羁绊,客观上要求我们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又面临对大规模小农经济改造的艰巨任务。遵循农村经济规律,就是要根据中国农村小农经济的实际,改造小农经济,引导农民消除小农意识,树立市场观念,使之成为真正的经济人,成为成熟的市场主体。既要建立起统一规范的农村市场体系

10、,用市场规律去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又要制定科学有效的政策保护农业农村健康发展。3、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遵循农村社会发展规律 农村社会发展规律是农村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其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遵循农村社会发展规律,就是要求我们在推进农村社会的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改善农民的生存条件、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着眼于对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以及自身发展需要的满足,高度重视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给农民以同样的国民待遇。在我国,农民作为最大的一个社会阶层,社会地位也最低,利益也最易受到侵犯,尤其在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和城市扩

11、张进程中,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工资以及其他社会发展权利都可能遭到侵犯。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始终围绕促进农民致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和合法权益为中心。这就要求通过有效的法律制度安排确保农民各种利益(如土地、工资、医疗、保险、教育、社会福利等)的兑现。同时,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尊重农民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农民向理性的市场主体转变,使农民最终成为小康的社会群体。二、“三农”问题的基本特征及深层原因 (一)“三农”问题的基本特征 我国最初提出“三农”问题是在10多年前,1989-1991年农民收入增速连续三年下降,农民负担问题开始凸现。但在1993年以后中国经济进入

12、高涨时期,农产品的需求不断上涨,农民收入又有了恢复性增长,“三农”问题有所缓解,所以在其后的几年中“三农”问题的关注开始松懈下来。但1998年以后,中国经济开始出现通货紧缩,长期歧视农民、掠夺农业、侵占农村导致的“三农”问题变得日趋严重。“农民地位低下、农村普遍贫困、农业潜藏危机”是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概括。1、农民问题“农民地位低下” 在我国13亿人口中,有9亿人口在农村,农民一直是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力军。一方面,农民在农业中源源不断地投入大量的劳动,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发展,维持了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保证了粮食的安全,也为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在

13、近10多年中,随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涌进与转移,农民直接加入到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一支不可替代的生力军。农民不仅是我国农业文明的建设者,还是我国工业文明的建设者,更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推动者。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目前我国农民还存在一系列问题:(1)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社会地位低。目前中国农民受教育的平均程度还不到初中的水平,还有近40%的农民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由此也决定了农民的工种只能是社会劳动强度最大的各种体力活,而这些恰好又是城市居民大多不愿干或瞧不起的工作。虽然农民承担了社会最繁重的体力劳动,但是,中国农民平均日劳动报酬率只有

14、脑力劳动者的1/10-1/20,成为全球最廉价的劳动群之一。在目前的社保体制下,农民的医疗、养老、生活保险得不到城市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就连进城务工农民的部分生活权利和子女上学的权利也得不到保障,而且坑害外出务工农民利益之事还时有发生;(2)农民负担重。长期以来,对农民的各种不规范的“乱收费、乱摊派”又是压在中国农民头上的沉重负担。到1990年,各种向农民征收的税、费目多达149项。虽然近几年中央三令五申要减轻农民负担,但很多地方农民负担却是越来越重,有些地方农民的实际负担占了纯收入的15-20%。而且,越是贫困和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农民负担就越重。2001年农民人均负担为130元,2002年农

15、民人均直接负担的各种税费比2001年增长6%,其中,收费、集资、罚款等增长高达21%(蔡继明,2003),此外,农村子女上学又是农民们面临的又一沉重负担,仅是高校每年向学生收取的学费就达5000多元,是目前农村人均收入的2.5倍,很多农民子女因交不起昂贵的学费而辍学。(3)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差。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资源存量少,加之包产到户后,农户在农业固定资产的投资上缺乏积极性,财政对农业的投资不足,农业生产条件每况愈下,机械化耕作程度低,一些地方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自然耕种状态。进城务工的农民群体,大部分住在长期阴冷潮湿的简陋帐篷里,农民的生活质量远不及城市居民。 2、农村问题“农村贫困严重” 当前农村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村的普遍贫困。从政府财政收入来看,全国不少县乡两级政府的财政收不抵支,负债累累。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全国2861个县级行政区(港、澳、台除外)中,每年财政收不抵支的县高达60%以上。另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估计,在全国604.5万个乡镇中,乡镇政府的平均债务为400多万元,乡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