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通史复习备课

上传人:追*** 文档编号:141887553 上传时间:2020-08-13 格式:PPTX 页数:34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3 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通史复习备课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专题03 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通史复习备课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专题03 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通史复习备课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专题03 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通史复习备课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专题03 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通史复习备课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03 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通史复习备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3 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通史复习备课(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史,魏晋至隋唐时期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时空坐标,阶段特征,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长期分裂,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其中的代表;九品中正制和三省制等制度创新为隋唐制度奠定了基础。隋唐时期,国家统一,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各民族联系加强,中外交流频繁;唐代中后期的藩镇割据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遭到破坏,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中国南北经济趋向平衡。隋唐时期,精耕细作日益成熟,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丝织业和制瓷业得到新的发展;商业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唐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阶段特征,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

2、传播,佛教盛行,出现玄学;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出现了王羲之等书法大家;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和南朝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精确是此时期的科技成就代表。隋唐时期,儒、佛、道三教并行,儒家的正统地位受挑战,韩愈等儒学大师提出儒学复兴;雕版印刷术和火药技术出现;李杜等大诗人推动诗歌进入黄金时期;书法、绘画艺术成就突出。,一、政治 1.君主专制的演进(中枢权力机构)(P10) (1)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但职掌和权力分配还未定型。 (2)隋唐:,三省六部制,内容: 三省: 六部: 特点:,指中书(起草政令)、门下(审议政令)和尚书(

3、执行政令); 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相权三分,互相牵制,职权分明,分工合作,作用:,相权三分,互相牵制,相权削弱,皇权加强,职权分明,分工合作,提高行政效率,节制君权,减少施政失误,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集体宰相制),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近,远,教材补遗 唐朝时期中央行政制度的调整 政事堂:由于三省事权分立,往往产生因政见不同而互相扯皮、推委的弊端。唐太宗遂决定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合署办公,其办公地点称为政事堂。(最早设置于门

4、下省,后迁往中书省) 唐前期,在三省制下,尚书省(左右仆射)地位最重。 唐太宗时期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 “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号,执行相职。 唐玄宗后: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取代三省体制,成为新的中枢体制。中书门下体制建立后,使职差遣体制逐渐定型,形成了不同于三省六部制的使职差遣体制。,教材补遗 “分职设官”与“使职差遣” “分职设官”是中国古老的政治传统,每一项具体的事务都由专门的行政部门负责,例如六部。官员进入了某一岗位,他的职权边界是具体而明晰的。随着社会和政治形势千变万化,一旦需要多个平行部门介入,配合就成为问题。 于是在唐玄

5、宗时期“使职差遣”的制度被推广开来。为了完成一项确定的任务,皇帝指定一名官员作为自己的代表全权处置。这类官员称为“使职”,他们官阶可能很低,一旦“使”字加身,立即具有凌驾于体制之上的巨大权力,所有与之相关的官员都要服从他的调遣,这使得办事效率空前提高。例如驻守边境的“节度使”则能更有效地调动各种战略资源,由此取得边境战争的一系列胜利,史论归纳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

6、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钱穆国史大纲,皇帝通过不断压制、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相权步步削弱,君权逐渐强化。 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 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2.藩镇割据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削弱(P14) 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7、影响: 藩镇割据造成了唐代中央政府实际管辖地区的缩小,一定程度上威胁了唐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但延续了唐朝百余年的统治。 藩镇割据,相互征战,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破坏,唐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受到一定影响,但藩镇注重自身工商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唐末农民起义后,割据的藩镇空前增多,藩镇立即转入互相兼并的战争中,后演变为五代十国,成为唐代藩镇割据的延续。,3.选官制度(P11) (1)九品中正制 含义:又称九品官人法,朝廷任命中正官,以品评他人的品行才能(行状)为主,辅之以家庭出身与背景(家世),然后确定品级,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 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选官依据:门第出身。,史料一

8、曹丕即位后,对选官制度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为此后南北各朝所沿用。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尚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选出了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世家大族势力的影响下,形势很快就发生了变化。豪门贵族担任中正官,评定人物、选官用人只重门第,不重人才到了晋朝,终于形成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最终成为门阀士族垄断选举的工具。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弊端: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教材补遗 士族门阀制度 士族门阀制度,萌芽于东汉后期,形成、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朝后期开始衰落,随着隋唐科举制的推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门阀

9、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士族门阀制度是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选官用人制度的主要依据。其最大的特征是按门第高低、血缘选拔任用官吏,世袭传承。,(2)科举制 形成原因: 形成发展过程:,巩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崛起等。,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正式创立科举制。 唐朝继承并加以完善:唐太宗时期,科举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影响: 首先,科举制打破了以往世家大族垄断选官的局面,使各阶层人士能更广泛地参与到国家政权中,从而稳固了政权的统一。其次,科举制度以才取士,能够

10、选拔出比较优秀的人才加入政权。再次,科举考试有固定的考试内容,促使士子必须娴习辞赋,熟谙儒家经典,无形中加强了思想统一。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积极:,打破了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扩大了统治基础,将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官员的整体素质,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消极:,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的思想至今还存在,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于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

11、员道德素质低下,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及影响 1.变化和趋势,2.影响 (1)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统治。 (2)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权,既树立起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为国家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队伍,有利于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4.监察与谏议(P12) 谏议机构: 评价: 积极: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局限: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二、经济 1.农业(P3) (1)耕

12、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2)生产工具: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3)灌溉工具:唐朝时创制筒车。 (4)土地制度: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税和力役。 概念阐释均田制(P8),前提是国家掌握大量无主荒地。均田制下分露田和桑田两种,其中桑田可世代相传,限制其买卖;露田归国家所有,不能自由买卖。政府授田于农民有年龄、性别限制,且受田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均田制的实行有利于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但其并未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实质。至唐中

13、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空前激烈,曾受田的农民或逃亡或沦为佃农,均田制最终瓦解。,教材补遗 赋役制度 北魏均田制下实行租调制,受田农民向国家缴纳租(谷物)、调(布帛) 隋和唐前期实行租庸调制,“租”指谷物,“调”指布帛,服徭役期内,不去服役可缴纳布帛代替,叫做“庸”。 唐玄宗统治后期,土地买卖和兼并日盛,均田制无法有效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大为较少。为此,780年,唐德宗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故称两税法。 两税法是我国税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进步,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而“唯以资产为

14、宗,不以丁身为本”,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有所放松。,2.手工业 (1)冶金业: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 (2)制瓷业:,越窑青瓷,白釉堆塑龙纹烛台,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P17),(3)纺织业: 出现缂丝技术(P16) 唐朝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4)唐代官营手工业出现雇募制(P19),3.商业 (1)表现:路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P21);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市场广泛,唐朝开始征收茶税;唐朝柜坊(专营钱币和贵重物品存放与借贷的机构)和飞钱(钱币汇兑券)相继问世为长途贸易和大宗买卖服务。 (2)市的发展(P22)

15、 发展:两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对其实行行政管理;唐代“草市”作用显著,有的竟发展成为新兴城镇。 特点: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和闭市。,丝绸之路 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时,我国东南沿海有一条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红海沿岸、东北非和波斯湾诸国的海上航路,叫作“广州通海夷道”,这便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当时通过这条通道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其中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为四大宗出口货物;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物种、艺术及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这种状况一

16、直延续到宋元时期。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大家都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的出口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人们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时,还由于输入的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因此也把它称作“海上香料之路”。 赵丰唐朝的丝绸之路,4经济政策 (1)西汉至唐,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 (2)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朝廷鼓励海外贸易以及官商分利(P24)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5.经济重心南移(P12-13) 过程 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初步开发,发展迅速,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唐中后期: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南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北方战乱频仍,南方相对安定。 北民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 南方统治者为发展自身实力,重视发展经济。 南方优越的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对人口分布的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