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两则》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1834550 上传时间:2020-08-1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8.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两则》课文重要知识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两则》课文重要知识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两则》课文重要知识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两则》课文重要知识讲解(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一课消息两则课文最重要知识讲解 一、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作者简介 毛泽东 (1893-1976) ,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 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中华人民共和国 “开国领袖”之一。主要作品集有 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文集;著名诗词有沁 园春?雪 七律?长征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 二、故事背景 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 。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1949 年 4 月 22 日、24 日 人民日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 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仍然负隅顽抗,在

2、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 经营之后,于 1949 年 4 月 20 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毛泽东发布了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20日子夜发起了渡江战役。22 日夜,毛 泽东撰写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 22 日 2 时,新华社全文播发了 我 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报道了我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 区的战况。 三、理解词义 1.锐不可当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当,抵挡。 2.摧枯拉朽: “枯”指枯草, “朽”指烂了的木头, 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文中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四、问题归纳 1.“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 年 4 月 22日 2

3、 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 起什么作用? 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电头的作用:表 2 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2.这则新闻的导语是哪一句?有什么作用? 正文的第一句是导语,这句话包括四个新闻要素:何日(二十一日)、何人 (解放军)、何事(渡江)、何果(渡过长江)。简洁明了地介绍了渡江战役的情 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 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里用“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 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反衬了我

4、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4.文中的“不到”“即已” “突破”“占领” “正向” “进击”等词,有什么表 达效果? 文中“不到”“即已” “突破” “占领”“正向” “进击”等词语,有什么表达 效果?“不到”表明时间短,“即已” “正向”表明速度快,“突破” “占领” “进 击”等词语,表现了我军攻势猛烈、势如破竹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激动的心情。 5.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此处为消息的结语,概括前文的内容。 “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突出 了解放军将士一如既往以英勇的气概取得更大的胜利。 五、课文主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这则消息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我军胜利 渡江的事实, 赞扬了

5、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也从侧面反映了国民党 军队的军心涣散、毫无斗志。 3 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故事背景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选自 1981 年 7 月 9 日人民日报 (原 载 1949 年 4 月 24 日人民日报 )。1949 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仍然负隅顽抗,在对长 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 月 20 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 定 。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20 日子夜发起了渡江 战役。 22 日夜,毛泽东撰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6、二、理解词义 1击溃:打垮,打散。 2业已:已经 三、问题归纳 1. 文章开头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2. 导语中括号中的“不含”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不含”即不包括,说明九江并不在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内,体 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3.“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 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有很大关系”,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恰如其分地分析了我西路军取得胜利的原 因,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 揭露了国民党反

7、动派的反动本质,使新闻具有思想 深度和政治高度,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4.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句中的“不料”一词有什么作用? “不料”是没有想到,没有预料到的意思。起转折作用,嘲讽了汤恩伯过高 估计东面防线的稳固性,从侧面表现出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也自然地过渡到 对东路军的叙述。 4 5. 为表现我军的英勇善战,此处作者运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有何 作用? “歼灭” “击溃” “占领” “控制” “封锁”“切断” 。这些动词铿锵有力,表 现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节节胜利,所向无敌的气势。 6.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用词准确。例如,“冲破”与“突破”词义有所区别,“冲破

8、”指打破某种 状态、限制等,“突破”是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因此“冲破 敌阵” “突破安庆、芜湖线”“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都运用得很准确。又 如,东面防线经过整天激战,敌军一部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作者不是一 概说“歼灭”,或者一概说“击溃”,而是说“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再如,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 “较为”二字用得十分准确。而汤恩伯“认为 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 ,一个“很”字,足见他骄傲自负的心理。 四、课文主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本文通过全面报道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 的概况,赞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各路军指挥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指 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源自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