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暑假新八年级第10讲-《白杨礼赞》+《昆明的雨》-学案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1834034 上传时间:2020-08-13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878.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暑假新八年级第10讲-《白杨礼赞》+《昆明的雨》-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暑假新八年级第10讲-《白杨礼赞》+《昆明的雨》-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暑假新八年级第10讲-《白杨礼赞》+《昆明的雨》-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暑假新八年级第10讲-《白杨礼赞》+《昆明的雨》-学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 12 暑假新初二辅导讲义 学员姓名:学科教师: 年级:八年级辅导科目:语文 授课日期年月日时间A / B / C / D / E / F 段 主题白杨礼赞 +昆明的雨 学习目标1、白杨礼赞和昆明的雨重难点梳理 教学内容 一、上次课后巩固作业复习: 无 二、预习作业: 看到这些树有什么感想? 说说它的特点? 感觉白杨树可以和什么 联系起来? 一、白杨礼赞 【知识梳理】 一、作者介绍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 年 7 月 4 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个太湖南部的鱼 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 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

2、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茅盾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第一任文化部长,还担任过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名誉 主席等职务。茅盾一生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 2 / 12 人(象征体) 等。 二、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 年 3月。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是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 次粉碎了敌伪的疯狂“扫荡”,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

3、下了 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烈的歌颂他们。 三、课文分析 1、结构分析: 第一段(第1 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 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 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 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 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2、中心主旨 这篇课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 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

4、志。 四、重点探究 1、象征手法的运用 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手法叫象征。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树(本体) 朴质、严肃 北方的农民 坚强不屈 坚强不屈哨兵 团结、力求上进精神和意志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 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 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 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

5、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 然。 3 / 12 2、重点句段的理解: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这是贯穿全文的抒情线索,内容上将文章各段串联起来,结构上也非常严谨,首尾呼应,使文章成为完整 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第 5 段:用工笔细描的方法,从干、枝、叶、皮等方面具体描述白杨树之形,有力突出其正直、倔强、不 折不挠、力争上游的品质,为下文揭示其象征意义蓄势。 第 7 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作者先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指出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 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而后指出但它是“树中的伟丈夫”突出白杨树的独特个性, 接着用排比

6、反问的句式像剥笋一样由外到内、层层深入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写楠木一是与白杨树的“极普通”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二是引出那些赞美楠木的人们,表明 自己对共产党所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 (5)语段分析 文章分析: 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 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 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 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 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 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 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

7、,宛然 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 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 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 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 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 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 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 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 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 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

8、族的精神和意志。 4 / 12 【例题精讲】 例 1、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倔强 (ju qi ng)恹恹欲睡( y n) B外 壳(k)无边无 垠 (y n) C参天( c n)坦荡如 砥 (d) D秀 颀(q)错综(z ng)虬枝( zh)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婆娑倦待参天耸立 B奔驰视野积雪处溶 C主宰伟岸旁逸邪出 D盘旋锤炼直抒胸臆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 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B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的心头潜滋暗长了

9、“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罢? C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 丈夫。 D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赞美白杨树,就由于 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 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B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 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 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C难道你 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 卫他们家乡

10、的哨兵? D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 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5 / 12 5、选出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 A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B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 C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D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6、白杨礼赞的作者是_,他的原名是 _。他的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_,短篇小 说的代表有_和 _。 7、在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_

11、(映、扑、闪)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和风吹送, _(翻、 掀、涌)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 浪”。 (3)这时你 _(冒、翻、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 例 2、阅读白杨礼赞选段,完成1 4 题。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 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 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

12、妙手偶 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 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 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 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 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

13、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1、文中“坦荡如砥”形容的对象是高原的_(空旷、辽阔、平坦)。 2、第二段描写高原的景色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文中第二段的第一个和第三段破折号的用法有什么不同? 4、你怎样理解第三段?“普通”和“不平凡”这两者在文中是怎样统一起来的? 二、昆明的雨 【知识梳理】 一、作者介绍 汪曾祺, 1920 年 3 月 5 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 家的代表人物。 1935 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 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 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50 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

14、 6 / 12 北京文艺 编辑。 1961 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1963 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 1981 年 1 月,异秉在雨花发表。1996 年 12 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1997 年 5 月 16 日上午 10 点 30 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 岁。 二、写作背景 昆明的雨写于1984 年 5 月 19 日,首次发表于1984 年第十期的滇池。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 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 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对于有着强

15、 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 汪曾祺73 岁生日时曾作诗一首:“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忆儿 时。”晚年汪曾祺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人、故土、故事的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 三、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1、2 段):从一副由昆明特点的画起笔,引出写作内容,同时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第二部分(第35 段):写昆明的雨季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69 段):分写昆明的雨季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 第四部分(第10、11 段):作者回忆曾让自己产生过淡淡乡愁的小酒馆,表现昆明的雨的真情味。 结构脉络 一幅画仙人掌、菌子引出

16、下文 时间长 使人舒服 明亮、丰满 使人动情 仙人掌:倒挂、肥大具体描写喜爱、思念 菌子:种类繁多 杨梅:个大、黑红、不酸 缅桂花:馥郁诱人 淡淡乡愁小酒店收束全文 四、主旨归纳 本文作者用干净圆润的、富有诗意的语言展现了昆明雨季的特点,讲述了昆明雨季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及昆 明的雨触发的淡淡的乡愁,抒发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和思念之情。 五、写作特色 1、以小见大,昭示“凡人小事”之美。 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爱就越显得醇厚。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作 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他们共同昭示了汪曾祺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美,共同彰显着作者 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生活的美好存在于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他们,然 后携来入文,遂成美文。 2、结构工整,层次清晰。 文章从一副有昆明特点的画起笔,总写昆明的雨季,再分写雨季的各类事物,然后由景及情,以想念昆明 的雨收束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