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上语文14《在柏林》朗读+知识导学+课件教案

上传人:ja****ee 文档编号:141833803 上传时间:2020-08-13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2.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六上语文14《在柏林》朗读+知识导学+课件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部编六上语文14《在柏林》朗读+知识导学+课件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部编六上语文14《在柏林》朗读+知识导学+课件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部编六上语文14《在柏林》朗读+知识导学+课件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部编六上语文14《在柏林》朗读+知识导学+课件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六上语文14《在柏林》朗读+知识导学+课件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六上语文14《在柏林》朗读+知识导学+课件教案(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4 在柏林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

2、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朗读课文视频知识点整理字词识记积累字音辨析多音字:尽 jn 尽头。jn 尽管。本课读音同。假 ji 不假思索。ji放假。本课读音同。易误读字:“嗤笑”中的“嗤”应读ch,“寂静”中的“寂”应读j。字义辨析近义词:健壮硬朗 虚弱羸弱 显然明显 大概也许寂静悄然 嗤笑嘲讽 不假思索毫不犹豫反义词:健壮虚弱 寂静喧闹 缓慢飞速不假思索犹豫不决 神志不清头脑清醒新词释义健壮:健康强壮,也可形容富态。虚弱:身体不结实疲弱无力。寂静:没有声音;很静。嗤笑:讥笑。嘲笑。有讽刺之意。指手

3、画脚:形容一边说话一边比画。也形容乱加批评或随意发号施令。不假思索:假,凭借、依靠。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例:聪明的弟弟不假思索地回答出了爸爸的问题。神志不清:指神志昏蒙,呼之能应,或时有谵语,失去对事情的判断和处理能力。例:他病得很严重,我们去看他时,他还神志不清,连话都没说成。*健壮 健康相同:都跟“身体状况”有关。不同:“健康”一指(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二指(事物)情况正常,没有缺陷。而“健壮”是指身体强健。成语天地含有人体器官的成语:耳聪目明:聪,听觉灵敏;明,眼力敏锐。听得清楚,看得明白。形容头脑清楚,眼光敏锐。身无完肤:指被打得遍体鳞伤。比喻遭到攻击或破坏后难

4、以自存的局面。心慈面善:形容为人和善。心慈手软:心怀恻隐而不忍下手。心粗胆大:心地粗疏,胆子很大。形容野心勃勃,肆无忌惮。亦作“心粗胆壮”。心胆俱裂:俱,都。吓破了心和胆。形容受到极大的惊吓。手舞足蹈:蹈,顿足踏地。两手舞动,两只脚也跳了起来。形容高兴到了极点。也指手乱舞、脚乱跳的狂态。搓手顿足:形容焦急不安的样子。篇章阅读感悟结构图示战争 深重的苦难在柏林灾难 难以弥合的创伤整体感知美国作家奥莱尔,仅仅用不足400字写成的小小说在柏林,文章短小精悍,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肉体痛苦和对人民心灵的沉重打击。文章以二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却以极小的篇幅来深刻地反

5、映战争这个人类永恒而又沉重的话题。它那平静不动声色的叙述后面包含了一股强大的悲愤,但始终没有爆发出来,反而更有感染力。句段简析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列火车中竟然找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为后来提到的战争的残酷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写那个后备役老兵狠狠扫了她们一眼,因为老妇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不堪巨大的打击,她已经疯了;而两个天真的小姑娘却尚未意识到这是战争带来的伤害。表现了后备役老兵对两个小姑娘的笑的不满,为下文后备役老兵的挺身而出作了铺垫。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老兵的话更加反映了战争的危害遍及

6、无数家庭,年轻的人死了,老的继续打仗,被战争的残酷弄得神志不清的老妇人也没人照顾,但是战争还得继续。车厢里的静是人民对战争的反思还是对老兵的遭遇的同情写作特点1.通过老妇人反复简短的语言描写,是老妇人对失去三个儿子的痛苦诉说,也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罪恶的强烈控述。2.用环境描写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友情链接美文赏读上将与下士乔治华盛顿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第一任总统。就是他领导美国人民为了自由为了独立浴血奋战,赶走了统治者。乔治华盛顿是个伟人,但并非后来人所想象的,他专做伟大的事,把不伟大的事都留给不伟大的人去做。实际上,他若在你面前,你会觉得他普通得就和你一样,一样的诚实、一样

7、的热情、一样的与人为善。有一天,他身穿没膝的大衣,独自一人走出营房。他所遇到的士兵,没一个认出他。在一处,他看到一个下士领着手下的士兵筑街垒。“加把劲!”那个下士对抬着巨大水泥块的士兵们喊道:“一、二,加把劲!”但是,那下士自己的双手连石块都不碰一下。因为石块很重,士兵们一直没能把它放到位置上。下士又喊:“一、二,加把劲!”但是士兵们还是不能把石块放到位置上。他们的力气几乎用尽,石块就要滚落下来。这时,华盛顿已经疾步跑到跟前,用他强劲的臂膀,顶住石块。这一援助很及时,石块终于放到了位置上。士兵们转过身,拥抱华盛顿,表示感谢。“你为什么光喊加把劲而让自己的手放在衣袋里呢?”华盛顿问那下士。“你问

8、我?难道你看不出我是这里的下士吗?”“哦,这倒是真的!”华盛顿说着,解开大衣纽扣,向这位鼻孔朝天、背绞双手的下士露出他的军服。“按衣服看,我就是上将。不过,下次再抬重东西时,你就叫上我!”你可以想象,那位下士看到站在自己面前的是华盛顿本人,是多么羞愧,但至此他也才真正懂得: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决不做逼人尊重的人所做出的那种倒人胃口的蠢事。思考:1.文章第2自然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本文重点表现华盛顿的“伟大”还是“普通”?为什么?知识拓展后备役就是我们经常看到和听到的预备役。为使预备役人员掌握军事知识和技能而进行的训练。有的国家称“军外训练”或“后备役训练”。通常分为预备役军官训练

9、、预备役士兵训练。目的是为战时储备训练有素的后备兵员。一课一练同步习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说明: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小说的篇幅极短,却包孕着丰富的内涵;情节如此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2、 难点: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10、。说明:这篇微型小说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意想不到的结尾,所以优秀的微型小说并不在于要有巨大的字数和曲折离奇的情节。我们在品味这篇文章时就应抓住文章中这种抖转直下的独特效果。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导入话题创设情境 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比如杜甫的石壕吏、美国影片拯救大兵瑞恩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1、谈谈令你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找准话题导入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文本的情境,为体会文章的主旨服务。探究标题想象畅谈 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

11、的驱使。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在未细读文章之前,学生凭借着已读过的文章或看过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可以请学生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战争是离学生们实际生活很远的内容,而本篇文章又短小精悍,所以这一部分可以给出较充分的时间让同学们畅所欲言,教师只需抓住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引入文章即可。深入文本层层剖析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

12、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3、第一节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2、“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3、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 这篇文章很短小,阅读时为情节吸引往往一气呵成,对其中的词句会有所疏忽。同时学生难以对文章的深刻意义深入地思考。教师应抓住词句引导学

13、生感悟流淌在文字背后的深沉情感和沉重的主旨。再探文题品味主旨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引导学生由点及面的感受文章深沉的主旨。感受技法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请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铺垫呢?例如一开始老妇人让人不能捉摸的数数“一、二、三”,一直到小说结尾处由老兵说出她是因儿子相继死去而变疯的疯老太,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个儿子的数字。还例如一开始小姑娘们的嗤笑,当老兵说出真相后车厢里的一片寂静。 当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后,对于文章蓄势和铺垫的手法学生将会比较容易地找出。布置作业以反映战争为主题,根据你已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 完成作业。 拓展视野,将这篇文章的情感延伸到其他作品中。思路点拨这篇微型小说篇幅很短,不必纠缠于小说的层次,选取适当的句子理解提问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它的特点和魅力。练习举隅1、 喜欢这篇微型小说吗?试就它的写作技法作一探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