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下语文16《驱遣我们的想象》朗读+知识点

上传人:ja****ee 文档编号:141833783 上传时间:2020-08-13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九下语文16《驱遣我们的想象》朗读+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部编九下语文16《驱遣我们的想象》朗读+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部编九下语文16《驱遣我们的想象》朗读+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部编九下语文16《驱遣我们的想象》朗读+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部编九下语文16《驱遣我们的想象》朗读+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九下语文16《驱遣我们的想象》朗读+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九下语文16《驱遣我们的想象》朗读+知识点(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6 驱遣我们的想象课文原文朗读:驱遣我们的想象叶圣陶在原始社会里,文字还没有创造出来,却先有了歌谣一类的东西。这也就是文艺。文字创造出来以后,人就用它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一切记录下来。一首歌谣,不但口头唱,还要刻呀,漆呀,把它保留在什么东西上(指使用纸和笔以前的时代而言)。这样,文艺和文字就并了家。后来纸和笔普遍地使用了,而且发明了印刷术。凡是需要记录下来的东西,要多少份就可以有多少份。于是所谓文艺,从外表说,就是一篇稿子一部书,就是许多文字的集合体。当然,现在还有许多文盲在唱着未经文字记录的歌谣,像原始社会里的人一样。这些歌谣只要记录下来,就是文字的集合体了。文艺的门类很多,不止歌谣一种。

2、古今属于各种门类的文艺,我们所接触到的,可以说,没有一种不是文字的集合体。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先就作者的方面说。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他准备写的不是普通的论说文、记叙文;他准备写的是文艺。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查那些写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应当修改或是增减的。总之,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

3、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如果不识文字,那自然不必说了。即使识了文字,如果仅能按照字面解释,也接触不到作者的所见所感。王维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家认为佳句。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圆圆的,这有什么意思呢?或者再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假使起了风,烟就不曲折了吗?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这样地提问,似乎是在研究,在考察,可是也领会不到这两句诗的意思。要领会这

4、两句诗,得睁开眼睛来看。看到的只是十个文字呀。不错,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

5、,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宛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读者也许不曾到过北方,不知道北方的景物是怎样的。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上面说的不过是一个例子。这并不是说所有文艺作品都要看作一幅图画,才能够鉴赏。这一点必须弄清楚。再来看另一些诗句。这是从高尔基的海燕里摘录出来的。白蒙蒙的海面上,风在收集着阴云。在阴云

6、和海的中间,得意扬扬地掠过了海燕海鸥在暴风雨前头哼着,哼着,在海面上窜着,愿意把自己对于暴风雨的恐惧藏到海底里去。潜水鸟也在哼着 它们这些潜水鸟,够不上享受生活的战斗的快乐!轰击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蠢笨的企鵝,畏缩地在崖岸底下躲藏着肥胖的身体只有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着白沫的海面上飞掠着。暴风雨!暴风雨快要爆发了!勇猛的海燕,在闪电中间,在怒吼的海上,得意扬扬地飞掠着,这胜利的预言者叫了:让暴风雨来得厉害些吧!如果单就字面解释,这些诗句说了一些鸟儿在暴风雨之前各自不同的情况,这有什么意思呢?或者进一步追问:当暴风雨将要到来的时候,人忧惧着生产方面的损失以及人事方面的阻障,不是更

7、要感到不安吗?为什么抛开了人不说,却去说一些无关紧要的鸟儿?这样地问着,似乎是在研究,在考察,可是也领会不到这首诗的意思。要领会这首诗,得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来,而且展开这对翅膀,跟着海燕“在闪电中间,在怒吼的海上,得意扬扬地飞掠着”。这当儿,就仿佛看见了聚集的阴云、耀眼的闪电,以及汹涌的波浪,就仿佛听见了震耳的雷声,怒号的海啸。同时仿佛体会到,一场暴风雨之后,天地将被洗刷得格外清明,那时候在那格外清明的天地之间飞翔,是一种无可比拟的舒适愉快。“暴风雨有什么可怕呢?迎上前去吧!教暴风雨快些来吧!让格外清明的天地快些出现吧!”这样的心情自然萌生出来了。回头来看看海鸥、潜水鸟、企鹅那些东西,它们苟

8、安,怕事,只想躲避暴风雨,无异于不愿看见格外清明的天地。于是禁不住激昂地叫道:“让暴风雨来得厉害些吧!”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才接触到作者的意境。那意境是什么呢?就是不避“生活的战斗”。唯有迎上前去,才够得上“享受生活的战斗的快乐”。读者也许是海鸥、潜水鸟、企鹅似的人物,现在接触到作者的意境,感到海燕的快乐,因而改取海燕的态度,这是一种受用。读者也许本来就是海燕似的人物,现在接触到作者的意境,仿佛听见同伴的高兴的歌唱,因而把自己的态度把握得更坚定,这也是一种受用。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领会作者的意境,就无从得到这种受用了。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

9、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知识点总结一、走进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二、字词积累1、重点字歌谣(yo ) 契合(q )旷远( kung ) 苟安( gu ) 拘泥(j ) 桥堍( t ) 驱遣(qin )怅然( chng ) 舒适 ( sh ) 萌生( mng ) 激昂(ng )易错警示:契合”中的“契”读“q”,不读“qi ”。2.重点词受用:受益。契合:投合,意 气相投。说计(旷远广阔辽远。

10、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拘泥:拘守;固执成见而不知变通。必记词语歌谣契合旷远海啸苟安拘泥词语解释歌谣 g yo 民间文学中的韵文作品,包括民歌、民谣和儿歌、童谣等。能唱的一般叫民歌;只说不唱的叫民谣。是群众口头流传的诗歌创作形式。契合 q h 1.符合。2.合得来;意气相投。旷远 kung yun 1.空旷辽远。2.久远。海啸 hi xio 由地震、火山爆发或风暴引起的特大海浪。它传至近岸时,浪高有时可达十余米,对沿岸地区往往造成巨大灾害。苟安 gun 只顾眼前,暂且偷安。拘泥 j n 1.固执;不知变通。2.拘束;不自然。三、目标导学目标导学一: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1.请你阅读全文,

11、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

12、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

13、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5.请你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目标导学二:赏析语言,领悟内涵文中有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它们或有十分深刻的内蕴,或有写作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请阅读下面几句,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1)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任何一篇文

14、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2)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见”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见”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积累,多观察,积累一定材料;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

15、(3)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目标导学三:拓展延伸,学会鉴赏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在你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句描述父亲攀爬月台背影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力变得更生动。他的身子微胖,我们可以想象两手上攀时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还是因为胖,我们可以想象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似是挣扎缩了好几次;更是因为想象,身子微微一倾,这形象便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有了想象中还原的这一幕,父亲的形象真切起来,切实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四、课文图解作者与读者关系:作者(写文字)所感所想(读文字)读者读者如何欣赏文艺作品:读者(读)文字(想象)画面(感悟)意境图文解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