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题综合练习答案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801151 上传时间:2020-08-12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专题综合练习答案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文言文专题综合练习答案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文言文专题综合练习答案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文言文专题综合练习答案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文言文专题综合练习答案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专题综合练习答案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专题综合练习答案课件(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专题综合练习,答案与讲析,文言文本阅读大纲,借助有效手段读懂:注释;文体特征;作者;个性积累;第六、七题 有段落意识 有事件意识 关注5、6、7题答题技巧方法 文言翻译技巧方法 文本阅读流程的个性,丰乐亭记,1. C (A动词,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乐”。B考查。D动词,命名。) 2. D(A前者为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后者取独。B前者表并列,后者表转折。C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率领”“带领”;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法,可译为“凭借”“依据”。D都是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 3. C(文中是说滁州因处江淮之间,非通衢大邑,故四方商旅宾客皆不至。) 4.

2、(1)于是疏通泉水,凿开岩石,开辟出一块地方来建造亭子,从而和滁州人一道来这里游乐。(3分,每句1分。第一句应译出“疏”,第二句应译出“以为”,第三句译文应体现“往游其间”句式特点) (2)百姓在一生中接触不到外边的事情,安心地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快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3分,每句1分。第一句应译出“外事”,第二句应译出“畎亩衣食”,第三句应译出“乐生送死”) (3)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是有幸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3分,译出判断句式1分,译出“所以”、“安”、各1分),我治理滁州以后的第二年,夏天,才饮到滁州一处泉水,甘甜无比。向滁州人打听,在州城南面约百步远的近处

3、找到了泉源。那儿上面是丰山,高耸而突兀;下面是幽谷,幽静而深藏;两者中间有一道清冽的泉水,翻滚着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看,很喜欢这里的风景。于是疏通泉水,凿开岩石,开辟出一块地方来建造亭子,从而同滁州人一道来这里游乐。 滁州在五代战乱的时候,是兵家用武的地方。过去,太祖皇帝曾率领后周的军队在清流山下打败李璟十五万兵马,在滁州东门之外活捉了他的将领皇甫晖、姚凤,从而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当地的山川形势,查对过滁州的地图和记录,又登上高处眺望清流关口,想找到皇甫晖、姚凤被擒的地方。但是,经历过战乱的老人都不在了。因为天下太平已经很久了。 自从唐代政治颓败,天下四分五裂,英雄豪杰都起来争夺天下,

4、到处都是敌对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宋朝承受天命,圣人一出天下就统一了。过去凭借山川险阻称王称霸的人,有的被铲平,有的自行消亡了。百年之间,寂静无声,只见青山依旧高耸,河水依旧清澈。想打听当时战争情况,可是经历过的老人都早已去世了。现在滁州位于长江和淮水之间,乘船坐车的商贩和四面八方宾客都很少来到这里。百姓一生中接触不到外面的事情,安心地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快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谁能知道皇上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如雨露滋润、阳光普照已达百年之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地方僻静而且公事清简,也喜欢当地的民风安闲。既然已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就天天同滁州人在此有时昂首观青山,有时低头听流泉。春

5、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在茂密的大树下纳凉,秋迎风霜,冬赏冰雪,秋冬的刻峭裸露,春夏的清爽秀丽,一年四季的景色,没有不可爱的。我又幸运地遇到当地百姓为年年谷物的丰收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我为他们描绘这里的山水(或“根据这里山河的特点”),说说这里风俗的美好,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是有幸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宣扬皇上的恩德,并和百姓共享欢乐,这是知州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便写下“丰乐”二字来给这座亭子命名。,待漏院记,8A(相,辅佐) 9B(“无毁无誉,旅进旅退”是说没有恶名声,也没有好名声,随波逐流;“九门既开,重瞳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是说营私弄权,混淆皇上视听)

6、10D(A“只要就”的说法绝对;B作者撰写此文时为石理寺小官吏,希望能把此文记录在待漏院壁上,作者并未任宰相;C主要是心理描写) 11这些人不但有德行,而且都勤劳不懈,早起晚睡来为国君效力,连卿大夫都是如此,何况宰相呢!(“是”、“独”、“事”、“然”各1分,句意1分) 万民尚未安宁,考虑怎样使他们平安;各方少数民族尚未归顺,考虑怎样使他们前来归附。战事未息,怎样使它平息;田园荒芜,怎样使人们去开垦。(“泰”、“附”、“来”、“弭”、“辟”各1分),天道不说话,而万物却能顺利生长,年年有所收成,这是为什么呢?那是由于掌握四时、五行的天官们使风雨调顺的结果。皇帝不说话,而人民和睦相亲,四方万国安

7、宁,这是为什么呢?那是由于三公商讨了治国纲要,六卿职责分明,伸张了皇帝的教化的结果。所以我们知道,国君在上清闲安逸,臣子在下勤于王事,这就是效法天道。古代的贤相名臣善于治理国家的,从皋陶、夔到房玄龄、魏征,是屈指可数的。这些人不但有德行,而且都勤劳不懈。早起晚睡来为国君效力连卿大夫都是如此何况宰相呢! 朝廷从建国初即沿袭前代的制度,在丹凤门西边设立宰相待漏院,这是表示崇尚勤于政务。当朝见之所的门楼上映着一线曙光,东方还未大亮时,宰相就动身启行,仪仗队的灯笼火把照耀全城。宰相驾到,马车铃声叮当,富有节奏。这时宫门未开,玉漏声残,侍从撩开车上帷盖,主人下车到待漏院暂息。在等候朝见之际,宰相大概想得

8、很多吧! 有的在想,万民尚未安宁,考虑怎样使他们平安;各方少数民族尚未归顺,考虑怎样使他们前来归附。战事未息,怎样使它平息;田园荒芜,怎样使人们去开垦。德才兼备之人尚未任用,我怎样推荐他们;奸人在朝,我怎样贬斥他们。天时不正,灾害不断,我愿意辞去相位,向上天祷告以消灾灭害;各种刑罚未能息置,欺诈行为不断发生,我将请求修养德行以加强治安。怀着深深的忧虑,等待天明入宫。宫门开后,善听各方意见的天子离得很近。宰相向皇帝奏明了意见,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世风清平,百姓因此而富裕。如能这样,宰相位居百官之上,享受优厚的俸禄,那就不是侥幸而得,而是完全应该的。,有的在想,我有私仇未报,考虑怎样斥逐仇敌;

9、有旧恩未报,考虑怎样使恩人荣华富贵。考虑着金钱美女,怎样到手;车马玩物,怎样取得。奸邪之徒依附我的权势,我便考虑如何提拔他们;正直之臣直言谏诤,我便考虑怎样贬谪他们。三时各地报告灾情,皇上忧虑,我便考虑怎样用花言巧语取悦皇帝;众官枉法,国君听到怨言,我便考虑怎样奉承献媚求得皇上的欢心。他为私事思绪纷乱,强自坐着假睡。宫门开了,金殿上龙目四顾,宰相提出建议,皇上被他蒙惑,政权由此而毁坏,皇位也因此而动摇。如果这样,那么即使宰相被打入死牢,或流放远地,也不是不幸,而是完全应该的。 因此可以懂得,一国之政,万人之命,系于宰相一人,难道可以不谨慎以待吗?还有一种宰相,他们没有恶名声,也没有好名声,随波

10、逐流时进时退,窃取高位贪图利禄,滥竽充数而保全身家性命,也是不足取的。 石理寺小官吏王禹偁撰写此文,希望能把它记录在待漏院壁上,用以告诫执政的大臣。,凌虚台记,1D。断墙。 2D。前者相当于“而”递进连词,译为“以至或而且”后者介词,引出“此台”可以不译。A。都是介词译为“在”;B都是介词译为“对”;C都是介词译为“比”。 3B。古今义都是:没有什么约束自由自在。A。古义:佐吏。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C古义:模糊的样子;今义:似平、好象。D古义:恍恍惚惚;今义:形容忽然醒悟。 4D作者没有说出“足恃者”是什么。 5(1)陈公看到露出在丛林上面的山峰,一座接一座,就象行人

11、在墙外行走,只看见他头顶上的发髻一般。 (2)(这里)从前是荒草田野,是霜露遮盖的地方,是狐狸毒蛇逃窜藏身的场所;当这个时候,哪里知道现在会有凌虚台呢? (3)台尚且不能够依靠牢固来长久地存在,又何况人事的得失,一会儿来了又一会儿去了的呢?,在终南山下建立城邑,应该起居饮食都跟山接近,四面的山,没有比终南更高的;而紧靠着终南山的城邑,没有比扶风更近的。从离山最近的城邑去寻求最高的山,那形势是必定能寻到的。可是大守居住的地方,却不曾感觉到有山呢。虽然这不是对政事有什么影响,但在事理上却不应当这样。这就是建筑凌虚台的原因啊。 当这个台还没有建筑的时候,大守陈公,拄着拐杖在那下面悠闲自得地漫步,看到

12、露出在树木上面的山,一座接一座,就象有人在墙外行走只看见他的发髫一般。说道:这一定有奇异可观的景致。”就派工匠在它的前面开个的池塘,把挖出来的泥筑成土台,土台筑到高过方形屋檐就停止了。后来到这台上的人,恍恍惚惚地弄不清台的高度,却认为是平地突然长出来的一座山呢。陈公说:“这应当叫它做凌虚。”就把这种想法告诉他的佐吏苏轼,并且要求做一篇文章来记叙它。,苏轼回答陈公说:“事物的衰废与兴盛,成功与毁坏,是不能够预先知道的。这里从前是荒苹田野,是霜露遮盖的地方,是狐狸毒蛇进窜藏身的场所;当这个时候,哪里知道现在会有凌虚台呢?襄废与兴盛,成功与毁坏,互相循环以至没有穷尽,那么今天的凌虚台将来再变成荒草田

13、野,也是不能预料的呢!我曾经试着跟您登台眺望;它的东面是秦穆公的祈年宫和橐泉宫;它的南面是汉武帝的长杨宫和五柞宫;它的北面是隋朝的仁寿宫即唐朝的九成宫。推想它们当时的兴盛,规模的宏伟,形式的奇荚,建筑的坚固不可动摇,难道只比凌虚台强过百倍吗?可是几代之后,想要寻找它们的依稀相似的痕迹,连破瓦断墙也没有再存在的了,早巳变成种植禾黍的田地和荆棘丛生的荒野了,何况是这个台呢?台尚且不能够领先并长久地存在,又何况人事的得失,一会儿来了又一会儿去了的呢?有些人想靠修筑楼台在世上炫耀,并以此满足,那就错了。世上确实有能够依靠的,但不在于台的存亡啊!” 我已把这番话告诉陈公,退下来就做了这篇记。,市隐斋记,

14、1A(特:只,仅仅) 2D(A 前一个“若”是代词,可译为“你”,后一个“若”是“好像”的意思;B 前一个“之”是指示代词,可译为“这”,后一个“之”是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可译为“的”;C前一个“焉”语气词,表反诘语气,可译为“呢”,后一个“焉”是代词,相当于代词“之”,这里指代前面的老师;D两个都是一人称代词,我(自己) 3D(“辛辣的讽刺”不对,应是“委婉的批评”) 4(9分) (1)他想要得到您帮他写的记,希望您因为我的缘故,写一篇记吧。 (评分标准:“渠”,他,1分; “其”,副词,表期望,译为“希望”,1分;大意1分) (2)(我)大胆请问娄公隐居的情形怎么样呢? (评分标准:省略

15、句补上主语“我”1分;“之所以”译为“的情形”“的缘由”“的原因” 1分;“奈何”译为“怎么样”1分) (3)娄公的确是隐士,不过他自我封闭的道理,恐怕还是与韩伯休不同吧! (评分标准:“固”,译为“本来”,“的确”,“确实”1分;“无乃乎”译为“恐怕吧”1分;大意1分),我的朋友李生对我说:“我在长安游玩,居住在娄公家里。娄公,是一个隐士,在长安市区居住了三十年了。他家有一个小书斋,名叫“市隐斋”,与他交往的士大夫很多人都给他的书斋写诗,他想要得到您帮他写的记,希望您因为我的缘故(给我一个面子),(为他)写一篇记吧。 我说:“你知道隐的含义吗?所谓隐,就是自我封闭,与世隔绝的意思。古代的人隐

16、居在农民中,在工匠中,在商贾中,在医卜中,在屠钓中,甚而至于在赌徒中,在卖酒的人中,在看守城门的役吏中,在酒保中,无所不在,不仅仅是在深山里,在蒿草下,这样之后才叫做隐。古代的人有大隐和小隐区别的原因,是说刚刚学道的人,对道的信奉还不诚挚,(只有)不让自己见到引发欲望的东西,(才能)让心不乱,所以把山林隐居的人称为小隐;(有的人)有操守,能应付世事,不被世俗之物诱惑,出仕和隐居能做到一样,无论是喧闹还是寂静,都能一概忘却,所以把在朝廷和市肆隐居的人称为大隐。照我来看,在山林小隐的人或许还有,但在朝廷或市肆隐居的人不一定都是大隐。自从隐居之士通过隐居博得名誉然后谋求高官之后,(那些在山林中隐居的人)欺骗松桂云壑的人多了,(小隐尚且如此)更何况隐居朝廷和市肆的那些人呢?现在追逐私利的这类人,耸起肩膀进入市朝,脚踏着脚(争先)登上断而高的冈垄,张开利嘴伸出长爪,争先恐后地进行交易,来同那些佣工和小贩为锥刀之利而血战,挂着羊头,卖着狗肉,(像强盗)盗跖一样的(卑劣)行径,却(说着)像伯夷一样(清高)的话,说:我是一个隐士呀,这样行吗?(我)大胆请问娄公隐居的情形怎么样呢?”,李生回答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