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35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799680 上传时间:2020-08-12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5.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35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2017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35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2017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35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2017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35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2017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35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35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35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5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知识整合,工业化与城市化,对外开放的前沿,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十年磨一件 范国雄(新浪微博:爱弄PPT的老范) 高中地理课件/第三代 电话:15986495527 QQ:1476360113,对外开放的前沿,1980年以前,工业基础较薄弱工业主要在广州,现在,我国主要工业基地之一仅次于长三角的城市密集区,对外开放的前沿,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主导: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导: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解题探究,1.右图示意工业化、城市化与城市集聚效 应的关系

2、,据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题组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A.伴随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市集聚效应 增强 B.都市圈的形成增强了城市集聚效应 C.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时,人口由大城市向小城市迁移 D.大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导致城市集聚效应减弱,解析答案,解析注意观察图像,理解纵坐标的临界点上下的含义,可以看出大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后,城市集聚效应减弱。 答案D,2.(2013江苏地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江苏将城镇空间结构调整为“一带两轴,三圈一极”(沿江城市带、沿海城镇轴和沿东陇海城镇轴,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

3、苏锡常都市圈和淮安增长极),以强化城镇空间集聚效应。,题组二,不同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材料二图1是“2011年江苏城镇化水平分布和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图2是“江苏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变化图”。,(1)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是_,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 解析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由图1可直观看出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解析答案,由南向北逐步降低(南高北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2)与苏中、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主要有_。 解析由图2可看出苏南地区城镇化起点高、速度快、水平高的特点。,解析答案,起点高(起步早);速度快;水平高,(3)

4、在沿江城市带,苏锡常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相比,最主要的有利区位条件是_;在苏北地区,规划淮安增长极的作用是_。 解析在沿江城市带,苏锡常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相比,距离上海近,受上海辐射作用大;在苏北地区,规划淮安增长极能带动苏北地区发展。,解析答案,受上海辐射作用大(距离上海近),引领苏北腹地的发展(带动苏北地区发展),(4)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江苏城镇化今后应从强调数量和速度转变为强调_,主要体现在_ _。 解析结合题干材料及问题,很易作答。,解析答案,质量(内涵发展),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完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保障设施;提升宜居水平),(5)江苏实

5、施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请将适宜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苏南地区_苏中地区_苏北地区_ 强化人口向城镇轴和都市圈集聚,以大城市带动区域发展 以人口就地转移为主,建成城乡一体化城市带 引导人口本地城镇化,提升融入长三角核心地区的能力 解析结合题干材料及问题,很易作答。,解析答案,知识整合,问题与对策,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珠江三角洲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不足;加之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该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问题与对策,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大气污染加剧,成为全国酸雨中心 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 噪声扰民 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

6、降 森林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交通拥挤,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均落后于长三角 投资由追求降低成本转为扩大市场 南岭阻隔,国内腹地较小,城市建设相对落后,人口和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规模急剧膨胀 规划、建设、管理滞后,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城中村普遍 城市间缺乏分工合作,十年磨一件 范国雄(新浪微博:爱弄PPT的老范) 高中地理课件/第三代 电话:15986495527 QQ:1476360113,问题与对策,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大珠三角城市群,加强规划与管理,以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加强分工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城

7、市群,制定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加强外来人口管理,拓展提升,经济发达地区的环境治理措施,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带来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做好区域规划和调整,合理布局城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 搞好城镇规划,防止城市过度膨胀,使人口、生产规模与当地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优化产业结构,尤其要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重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拓展提升,解题探究,(2015安徽文综)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完成12题。,题组一,区

8、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影响,1.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 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 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 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 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解析答案,解析分析图中相关要素的变化可知,林地面积先增后减,总体上有所增加,并非持续增加,A项错误; 水域面积和未利用地面积均先增后减,总体上变化不大,B、C项错误; 图中显示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耕地面积持续减少。据此推断,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并非主要来源于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地,而是占用大量耕地所致,故D项正确。 答案D,2.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 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 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

9、 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D.生物多样性增加,解析答案,解析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使地面硬化,地表径流下渗量减少,A项错误; 建设用地增加,城市规模扩大,会使部分居民的居住地和工作地空间距离增大,加之交通拥堵,造成居民上下班的路程增加,耗时更长,平均通勤距离更长,B项错误; 该市建设用地的增加会使“热岛”效应增强,生物多样性减少,故C项正确。 答案C,(2012江苏地理)我国东南沿海某市原为农产品和部分轻工业原料生产基地,1990年开始积极吸引外资,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起以化工、机械、纺织、电子、服装等为主的工业体系。下图是“该市1990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回答34题。,题组二,区

10、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问题与对策,3.19902010年,该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 A.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快速下降 B.第二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 C.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最大 D.产业结构趋于优化,解析答案,解析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对统计数据进行定量的分析和比较。读图中的数据可知,第一产业在1998年略有回升,并没有持续快速下降;第二产业在1990年时并不占主导,但在目前以第二产业占主导,比重最大。从产业结构的变化看,第三产业的比重在不断上升,第一产业的比重在下降,并且所占的比重变小,这些都说明产业结构在逐渐优化。 答案D,4.促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措施是() 逐渐将纺织、服装企业向内地转移农林牧

11、渔业全面发展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A. B. C. D.,解析答案,解析从目前产业结构看,促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就是要继续增大第三产业的比重,因此应把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出去,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而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是不现实的,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也只是在优化第一产业结构。 答案B,5.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东莞作为珠江三角洲一个现代制造业名城,现有二万多家外资企业和国内工业企业,拥有加工各种类型、各种层次工业产品的强大生产能力。世界上相当多数的工业产品在东莞进行加工。 材料二2010年东莞市第二产业产值构成图(亿元)。,材料三东莞市19

12、78年城镇化率为16.5%,2007年上升到85.2%,而该年第二、三产业就业劳动者比例达96.2%。,(1)说明东莞市第二产业结构构成特点,并分析该构成特点的成因。,答案,答案特点:以电子装配、纺织服装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少。 原因: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土地租金低;政策扶持;地理位置优越;著名的侨乡;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东莞快速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并就东莞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答案,答案不利影响:城市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加剧;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水循环,使水质、水

13、量和地下水的运动发生变化;出现城市“热岛”现象等。 建议: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强与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其他城市的分工与协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大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加强城市建设,完善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加强城市的规划与管理,建设生态城市等。,方法技巧产业结构示意图的判读 产业结构示意图主要反映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体现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的变化,一般有柱状图、曲线图和饼状图,主要考查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及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本题组中的第35题都是采用产业结构示意图来考查问题,这类结构图判读一般也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

14、看坐标、看图例。第34题图中,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三大产业比重。,第二步,读比重,析变化。图中第一产业比重1990年最大,以后逐渐减少,第二产业次之,但比重逐渐增大,第三产业比重最小,以后缓慢增加。其核心是比较区域三大产业比重,先看增加还是减少,结合数据变化,观察变化的速度;再分析主要产业内部的变化。 第三步,抓主导,究规律。抓住主导产业,探究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判断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向。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1990年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目前变为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稳定上升,第一产业比重很小,说明工业化、城市化速度较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练出高分,下表为“

15、辽宁省与广东省不同年份城市人口比重比较表”。分析完成12题。,模拟题组,1,2,3,4,5,6,7,8,1.两省城市化进程差异明显,主要原因有() 辽宁省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主要得益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在1990年2000年间辽宁省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国家政策支持广东省起步晚是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广东省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 A. B. C. D. 解析辽宁省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主要得益于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广东省起步晚,主要受国家发展政策的制约。,模拟题组,1,2,3,4,5,6,7,8,解析答案,D,2.两省城市化要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是() A.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 B.基础设施落后 C.严格的户籍制度 D.区域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升级 解析为促进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升级,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模拟题组,1,2,3,4,5,6,7,8,D,解析答案,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较高,但也存在问题。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不属于珠江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