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诗词阅读训练卷 B卷 教师版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141793126 上传时间:2020-08-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1.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诗词阅读训练卷 B卷 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诗词阅读训练卷 B卷 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诗词阅读训练卷 B卷 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诗词阅读训练卷 B卷 教师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21届第六单元古诗词阅读语 文 (B)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赏小园牡丹有感陆游洛阳牡丹面径尺,鄜畤牡丹高丈余。世间尤物有如此,恨我总角东吴

2、居。俗人用意苦局促,目所未见辄谓无。周汉故都亦岂远,安得尺箠驱群胡。【注】鄜畤:在今陕西富平县。为长安“三辅”所辖,诗中借指长安一带。周汉故都:长安、洛阳曾为周汉故都。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实写眼前所见:小园里来自洛阳、长安的牡丹开得极盛。诗人抓住牡丹特点,对其进行粗线条勾勒。B“世间尤物”总结上句,“恨我”一句直抒胸臆,遗憾自己年少时就住在江东吴越之地而不能到长安、洛阳。C颈联发表议论,批评俗人见识狭隘,仅仅因为自己没有亲眼见到过这样的花,就否认其存在的可能。D尾联提到“周汉故都”,与开篇的洛阳、鄜畤形成呼应,使整首诗结构完整,意脉贯通,“故”字隐含伤

3、痛之感。【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项,“实写眼前所见”“来自洛阳、长安的牡丹”错误。作者开篇并未写小园中的牡丹,而是写由小园中的牡丹联想到的洛阳、长安二地的牡丹,是虚写。如果是亲眼所见,就不会发出“恨我总角东吴居”的感慨了。故选A。2诗歌尾联蕴含着怎样丰富的含意?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尾联的意思是

4、:作为周汉故都的长安、洛阳离东吴并不远,怎样才能扬鞭执箠驱赶那里的胡人呢?“亦岂远”饱含对南宋朝廷软弱无能、偏安一隅的失望、不满,“故都”含有对故土沦于敌手的伤痛、不甘。“安得”既有驱逐胡人、收复失地的理想,也有志不得伸的无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诗歌尾联蕴含着怎样丰富的含意?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周汉故都亦岂远,安得尺箠驱群胡”,我们的故都就在左近,何时能够操起长鞭将胡人赶跑,重铸我大汉江山!点明作者心中所感,托出诗人抗金之志。以“周汉

5、故都”点明长安、洛阳两地的历史地位,以不能扬鞭执笔驱除敌人表明两地还在被占之中;“亦岂远”,愤恨当权派软弱无能、不能收复并不很远的失地。“安得”,什么时候能够,既有驱逐胡人、收复失地的理想,也有志不得伸的无奈。这两句点明“有感”的中心思想,是又一层的议论,这层议论,表现出诗人的一贯的理想愿望,带着他的更深的感慨,呼应开头两句。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塞上赠王太尉释宇昭嫖姚立大勋,万里绝妖氛。马放降来地,雕闲战后云。月侵孤垒没,烧彻远芜分。不惯为边客,宵笳懒欲闻。【注】释宇昭:北宋时僧人。嫖姚: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用“嫖姚”指

6、称王太尉,是借霍去病出击匈奴、屡建奇功来赞美王太尉。B战马在游荡,大雕在盘旋,战后悠闲景象反衬战况激烈,说明胜利来之不易。C月光笼罩营垒,火烧后远草历历分明,月朗草明与马放雕闲有动静互衬之妙。D全诗写景与议论、抒情相结合,从抒情角度看,巧妙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错在“托物言志”,首尾两联是情语,中间两联是

7、景语,从抒情角度看,表现手法是情景交融。故选D。2诗的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概括。(6分)【参考答案】我不经常在边塞生活,懒得听边塞夜晚的胡笳声;身为僧人的我更喜欢安闲宁静的生活;我希望边塞永远和平安详,没有战争。【解析】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诗歌翻译:只是我这出家之人,不习惯边塞生活,夜晚笳声凄切,不忍多听。结合首联概述了大捷之后,中间两联笔势一转,进而描写战后的战场景观,使整首诗染上了一丝冷寂的色彩。这种意绪,在尾联进一步加深。诗人毕竟是一位借人,他不是军人,所以“不惯为边客”,

8、而那惹来满地霜迹的宵笳的声音,也是诗人所不惯听闻的。从颈联开始的诗歌情感上的转换,与诗人的僧人身份有关:当最初的狂喜过去之后,诗人的情绪又归于静寂一路。他仿佛一位出世的僧人,偶然将情感伸触到世间,在经历了欣喜之情后,又重新回到了那精神上的世外桃源。反对战争,希望和平祥和。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当窗织王建叹息复叹息,园中有枣行人食。贫家女为富家织,翁母隔墙不得力。水寒手涩丝脆断,续来续去心肠烂。草虫促促机下啼,两日催成一匹半。输官上顶有零落,姑未得衣身不著。当窗却羡青楼倡,十指不动衣盈箱。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两句直接点题,表现了织妇因忙于纺织,

9、不能照顾翁姑内心的痛苦。B“水寒”两句写天气寒冷不能自如操作,蚕丝易断难接,织妇为此异常烦恼。C“两日”句写织女心灵手巧,织布速度很快,两天就能织一匹半,技艺不凡。D整首诗语言浅近,通俗易懂,用语贴切,表现了诗人的乐府诗贴近生活的特点。【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写织女心灵手巧,织布速度很快,两天就能织一匹半,

10、技艺不凡”错误。曲解文意,“催”是指官府催着交纳之意,该句表现了官府催逼得急切。故选C。2本诗为新乐府名篇,有较强的现实性和艺术性。请分析全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6分)【参考答案】比兴手法。开头二句托物起兴,以“园中有枣行人食”比喻织妇的劳动果实为别人所占有。对比。以贫家女的辛勤劳作与“富家”的不劳而获对比,表现了织妇在封建剥削下的悲惨生活。烘托。“草虫促促机下啼”,以草虫的啼鸣烘托贫家女的辛劳。心理刻画。最后两句描写织妇的心理,她羡慕青楼娼女。字里行间渗透了织妇对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愤懑之情。【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

11、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翻译:我叹息了又叹息,园中的枣熟了,却被过路人打食。我这个贫家女在为富家人织布,公婆隔着高墙帮不上任何的忙。水的冰凉的,手也冻僵了,丝线又发脆容易断。我将断了的丝接过来、理过去,弄得心肠焦愁烦乱。蟋蟀藏在织布机下不停地鸣叫,才两天便催我织成一匹半的布。织品在缴纳给官府后,还剩下一点点零碎的料子,却既不能给婆婆做一件衣裳,也不能做点东西自己穿在身上。在窗下织布的时候却羡慕起妓院的那些妓女来,她们十个指头从不劳动,穿的衣服却装满了箱子。当窗织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杂言诗。此诗通过描写一位为“富家织”的“贫家女”的遭遇,揭露了当时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

12、社会现实。开头二句托物起兴,言自己的劳动果实被人剥夺。三四句,点明主旨,“贫家女为富家织”。“水寒”八句,具体描绘了织妇织作的辛劳。“输官”二句,写出织妇辛勤织作的丝布全部输官,自己依然无衣可穿,揭示封建剥削的残酷本质。最后二句,以织妇羡慕青楼娼女十指不动却衣满箱作结,语至沉痛,写出了织妇的痛苦和辛酸。开篇两句,为下文起兴,且兴中有比,以“园中有枣行人食”比喻织妇的劳动果实为别人所占有。“贫家”两句,对比手法,凸现了穷人与富人的极大差别。这位织妇为“富家”以丝织布,“翁母隔墙不得力”,可见无人能出力相助她。“草虫”两句运用烘托,织妇织布,两日要赶织出一匹半,表明了劳动量大,以草虫的啼鸣烘托贫家

13、女的辛劳,此处虽不言辛劳,语气却显得更为辛酸。最后两句描写织妇的心理:她坐在窗前羡慕青楼的娼妓手指不动而衣箱里装满了衣服。织妇不是真的羡慕妓女,这只不过是对不劳而获的人表达自己的愤慨之情而已,字里行间渗透了织妇对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愤懑之情。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残陆游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倦游自笑摧颓甚,谁记飞鹰醉打围!【注】1164年,宋室用大量财物向金人乞得苟安局面,签订隆兴和议。本篇作于淳熙三年(1176)春暮,时隔十数载,陆游五十二岁,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兼四川使司参议官,实际上是闲职。打围:打

14、猎。因须多人合围,故称。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即点“春残”,日暮“落晖”更添作者感慨。B颔联对仗工整。时空相应,“无功”“有梦”对举。C颈联宕开写景,紧扣“春残”,写田间景象。D尾联忆昔日“飞鹰醉打围”场景,以雄豪气概收尾。【答案】D【解析】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手法、主旨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中

15、“以雄豪气概收”说法错误,尾联大意是:对游走各地做官的生涯已经产生厌倦之情,神情黯然消极颓废到如此程度,连自己也感到可笑;这种情况下,又有谁能记得当年那个英姿焕发携飞鹰乘醉打猎时的充满豪气的陆游形象? “飞鹰醉打围”的气概,冠以“谁记”,让人顿觉感慨横溢,满怀怆然,昔年的雄豪气概不过更增此时的摧颓意绪罢了,表达的是诗人的伤感无奈。故选D。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6分)【参考答案】伤春惜春之情和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不舍;报国无门之叹和对家乡的思念;对官场的厌倦,英雄迟暮的无奈。【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这是针对词的下阕设题;然后要抓住诗歌的标题、注释、诗中的意象以及直接流露情感的词句等来分析;最后组织语言作答。作答时注意不要只写几个表现情感的词语,要结合内容答情感,指出情感生发的原因,如有手法要一并写出。首联“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写出暮春时节,草木青葱的美好景致。依依,是留恋不舍的样子,既有对即将逝去的大好春光的留恋,也有对时光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