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学生心理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788599 上传时间:2020-08-12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2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学生心理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教育心理学-学生心理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教育心理学-学生心理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教育心理学-学生心理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教育心理学-学生心理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学生心理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学生心理课件(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部分 学生心理,一 发展概观 二 认知发展: 皮亚杰 维果茨基 三 个性道德发展 埃里克森 柯尔伯格 四 学生差异 智力 学习风格,学生心理,一 发展概观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关于从妊娠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 、行为的成长、稳定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发展(development)包括: 发育(growth) 身体的变化,如身高、体重的增加 成熟(maturation) 自然发生的变化,相对独立于经验之外 学习(learning) 由经验导致的相对长久的行为或潜在行为的变化,人类的发展原则,先天与教养相互作用(nature-nurture controversy) 连续和不

2、连续 (continuous discontinuous of development),第二讲 学生的认知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维果茨基的发展观,1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观,皮亚杰的理论是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他认为在每一个连续的阶段中,认知发展都发生了质的改变。 尽管儿童在每个阶段取得的成就都是建立在前一个阶段的成就之上,但这些成就与前一个阶段的成就并不相同。,在皮亚杰看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操纵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皮亚杰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领域一般性的。 它预计一个在某个领域表现出认知发展的儿童,一般来说也会在其他领域表现出相应的认知发展

3、。,认知发展的机制,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得以发生的主要机制是平衡(equilibration),指的是认知结构与环境需要之间达到的平衡。 平衡可以通过两种过程获得: 同化(assimilation) 顺应(accommodation),同化(assimilation)就是根据已有图式来解释新事物或事件的过程。 顺应(accommodation)当旧有的方式在探究世界的过程中不能奏效时,儿童或许会根据新信息或新经验来修改已有的图式。 适应(adaptation) 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的方式来调整图式,以对环境作出反应的过程。,认知发展的阶段,感知运算阶段(sensorimotor stage)出生

4、到2岁 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2-7岁 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 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11岁到成年,一个男孩认为又高又细的杯子比又矮又粗的杯子能盛更多的水,尽管在这两个杯子中 倒入了同样多的水,他却只注意杯中水的高度,而不会同时考虑到杯子的形状。这个男孩的 认知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一个女孩,她正在清扫房间,她决定把自己书架上一大堆的动物玩具从最高到最矮重新摆放。先放大的,然后是中等的,最后是小的。这个女孩

5、的认知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尼尼认为,因为她喜欢狗,所以每个人都和他一样喜欢狗。这说明尼尼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B、具体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影响发展的因素,成熟 练习和经验 社会性经验 平衡化,皮亚杰理论对教育的影响,皮亚杰的理论强调适应发展的教育观点 不主张给儿童明显超过没发展水平的材料,也不主张给过于简单的问题。 认识到儿童的自主性、积极参与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承认发展进程的个体差异。,2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Lev Vygotsky)的理论认为,认知发展多数是由机体外部向内发

6、生的。,维果斯基的研究基于两点: 他认为只有在儿童所经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来理解儿童的发展才有意义; 他认为发展依赖于随个体成长而形成的符号系统(sign system),维果斯基阐明了认知发展的三种极为重要的观点内化的概念、最近发展区和支架。,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最近发展区也称为潜在发展区(zone of potential development),即ZPD。 ZPD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有指导的情况下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只有在最近发展区内才有可能进行真正的学习。 最近发展区内的任务是指儿童不能单独完成完成,

7、但是在成人或者更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下能够完成的任务。,内化(internalization),内化是指从社会环境中吸收所观察到的知识,从而为个体所利用。,维果斯基认为,思维和语言是密切关联的。语言发展对于将复杂的观念内化非常重要。 发展儿童的语言技能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支架(scaffolding),许多心理学家扩展了维果斯基的思想,对儿童的学习与思维做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有心理学家发现,儿童主要通过两种不同的途径学习,一种是直接教学,一种是中介性学习经验。,直接教学(direct instruction)是指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家长和其他权威人士通过教学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中介性学习经验

8、(mediated learning experience,MLE)是指在学习情境中,成人或较大的儿童通过解释环境中的事件来间接地帮助学生学习。,中介性学习经验就是起一种支架的作用通常是家长或教师以环境为中介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借此来促进认知的、社会情绪的、行为的发展。 心理学家相信,在这两种类型的学习中,中介性学习经验对高级认知技能的发展作用更大。,教师通过对观念和事件进行解释为学生创设MLE,但教师允许学生自己去发现观念和他们的逻辑推论之间的联系。利用支架以促进认知发展是一个极好、极重要的手段。 使用支架的教师不仅能对儿童已发展和正在发展的认知技能做出反应,还能对他们已发展和正在发展的社

9、会情绪需要和行为做出反应。,维果斯基的理论对教学的启示,支架式教学 教学是交互作用的动力系统 合作学习 情景教学模式,第三讲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个性发展是指个体获得一系列特质而使自己不同于其他人的发展过程。 社会发展是个体习得如何与他人交往和理解他人,从而成为社会人的发展过程。,道德发展是个体获得判断是非的标准,并用此标准来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发展过程。 了解大多数学生会有哪些个性成就、社会技能和判断是非的观念,你就能设计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促进他们的顺利成长,而不是挫伤学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Psychoanalytic Theory)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

10、Sigmund Freud)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来的,并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说。,人格的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包括了三个部分,分别称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人格中的这三个部分,彼此相互影响,在不同时间内,对人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内动支配。,人格的三个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 其中本我是人格中的生理成分,自我是人格中的心理成分,超我是人格中的社会成分。 如果这三个系统保持平衡,人格就得到正常发展。,人格的发展,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 弗洛伊德所指的“性”涵义很广,包括能直接或间

11、接引起有机体快感的一切活动。 弗洛伊德把人格发展的顺序,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弗洛伊德所重视的潜意识的研究,不仅扩大了人格心理学研究的范围,而且对个体行为的深一层认识提供了方法。 弗洛伊德重视早期经验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重视行为的历史原因,强调行为发展的重要性,这对现代发展心理学有深远的影响。 但他的研究中过分强调潜意识和性本能的作用,忽视社会环境对人格发展的作用。这些观点受到许多学者的批评。,艾里克森的社会发展理论,艾里克森(Erik Erikson)提出了他的关于个体发展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这个理论明确指出,个体发展是在社会背景下进行的。 这一理论认为发展是整个人生过程中一直在进行的,而不是

12、在成年早期就结束了。,艾里克森的理论认为个体发展包含八个阶段,每一阶段的个体发展中都在一个紧要的亟待解决的心理社会问题。 艾里克森称这些问题为发展的危机(developmental crisis)也就是说,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如果克服了这引些危机,就能取得重大进步。,艾里克森理论的八个阶段,信任感对怀疑(出生1.5岁) 自主性对羞怯和怀疑(1.53岁) 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 勤奋感对自卑感(6、7岁12岁) 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亲密感对孤独感(1830岁) 繁殖感对停滞感(3060岁) 完美无憾对绝望感(60岁以后),Freud 的性心理论及Erikson 的社会心理发展论

13、,艾里克森理论对教学的启示,帮助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危机 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自我意识、自我与自尊,自我意识 自我 自尊,当论及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时,一个关键词就是接纳。 同伴重要性的增强 帮助学生形成社会技能:强化适宜的社会行为、树立榜样、指导 教师在学生道德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三种不同的角色:领路人强调传授价值观好原则、促进者帮助学生发展和理解自身的价值、良师榜样,第四讲 学生的个体差异,1、个体的智力差异 智力理论: 智力的二因素说(斯皮尔曼 )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卡特尔 ),多元智力理论p52,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 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

14、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这7种智力为: (1)言语智力(2)逻辑一数学智力 (3)空间智力 (4)音乐智力 (5)身体运动智力(6)人际智力 (7)内省智力 (8)自然观察智力,孩子发挥潜在智能的体现: 1、善于用语言描述所听到的各种声响; 2、常给孩子朗读的故事,要是你更换了里面的某个词,孩子就会说读错了,并加以纠正; 3、喜欢对人讲故事,而且讲得绘声绘色; 4、喜欢提些怪问题,如人为什么不会飞等等; 5、喜欢把玩具分门别类,按大小或颜色放在一起; 6、喜欢伴随乐器的弹奏唱歌; 7、喜欢倾听各种乐器发出的声响,并能根据声响准确地判断出是什么乐器; 8、能

15、准确地记忆诗歌和电视里经常播放的乐曲; 9、善于辨别方向,极少迷路; 10、乘车时,对经过的站名或路标记得清清楚楚,并向你提起什么时候曾经来过这个地方; 11、喜欢东写西画,形象逼真地勾勒各种物体; 12、喜欢自己动手,很多东西都一学就会; 13、特别喜欢模仿戏剧或电影人物的动作或道白; 14、善于体察父母的心情,领会父母的忧与乐; 15、落落大方,动作优雅懂礼貌; 16、看见生人时会说“他好像某某人”之类的话; 17、善于把行为和感情联系起来,如说:“我生气了才这样干的。”; 18、善于判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19、善于辨别出物体之间的微小差异; 20、喜欢摆弄花草、逗弄小动物,而对一般

16、的玩具兴趣不大。,智力的三元理论p53,斯腾伯格于80年代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triarchic theory of successful intelligence)包括:分析性能力、创造性能力、应用性能力。,首先,斯腾伯格认为,智力的内部构成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智力的第二个方面涉及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它指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从而获益的能力,或称为经验性智力 最后,在日常生活中,智力是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智力的这方面特点又称作情境智力,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有多少种智力类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树立起一种观念:在某个领域中的表现并不说明在其他领域中也会有类似的表现。教师要避免将学生看成是聪明和或不聪明的。 例如,根据多元智力理论,讲解时应该采用多种方式,调用各种智力类型。 例如,教师需要关注每一种学习行为对发展智力的三个方面的作用,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Learning style,奈欣斯的三维理论:感觉定向、反应方式、思维模式p55 雷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