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心理学7.doc

上传人:dr****lb 文档编号:141770380 上传时间:2020-08-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军人心理学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军人心理学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军人心理学7.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军人心理学7.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军人心理学7.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军人心理学7.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军人心理学7.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军人心理学7第四章 军人集体心理 军队是一个高度集中、组织严密的集体,具有明确的集体目标,完善的组织体系,严格而自觉的纪律,和谐的集体人际关系,健康的集体舆论,共同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军人集体的特殊性,加速了军人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促进了群体凝聚力的形成。研究和探讨军人集体心理的特点和规律,对于加强军人集体建设和各级组织建设,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 军人集体心理特征与作用 军人集体是集体的一种特殊形式。集体由群体发展而来,是群体的最高形式。军人集体是为了实现有公益价值的社会目标,按一定编制组织起来的、有严密组织纪律和心理亲合力的群体。 一、军人集体心理的特征 军人集体心理是军人个

2、体在共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有别于其它群体的价值观、倾向性、态度体系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军人集体心理是在军人个体心理基础上产生的,主要通过集体与个体的关系、共同活动的整合、集体舆论压力、感情生活的互动、密切交往和人际沟通等心理层面表现出来。军人集体同其它集体相比,其心理特征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以集体活动为中心的凝结性 青年一旦参军加入部队行列,无不打下军人“集体”的烙印。军人生活在这个集体里,从起床、早操、操课、训练,到熄灯就寝,无时无刻不处在集体之中。因此,以集体活动为中心,成为军人集体的最重要特点。人与人之间地理位置越接近,越容易自然发生人际交往关系:人们相互交往的次数越多、频率越高。越容易

3、形成共同的经验、共同的话题、共同的感受,越容易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军人的活动以集体为中心,在连队集体内部,军人交往的距离之近、交往的频率之高,是军队之外的其他任何人群都不能比拟的。这种时空上非常接近的因素,成为军人之间能够形成亲密无间战友关系的十分有利的客观外在条件。 (二)官兵心理互动的平等性 在人民军队,不论职务、军衔高低,不论是军官还是士兵,政治上一律平等。官兵无论来自改革开放前沿的经济发达地区,还是处在发展相对落后的经济贫困地区;无论来自农村,还是来自城镇,情同手足、亲如兄弟,相互之间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亲疏远近之别。这是因为在军队内部,官兵都是为了保卫祖国、保卫人民

4、的和平劳动这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而结合到一起的,任何基层单位和官兵个人的具体目标,都是这个大目标的具体化,都是为着实现这个大目标的,因此在官兵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大家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军人的交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是平等的。官兵一致的平等性交往,有利于军人心情舒畅、身心健康,有利于增强部队的凝聚力。人都有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官兵一致的平等性,会使军人不会感到权力的压力和威胁,彼此尊重,相互关爱。因为一致,是“自己人”,所以在交往的过程中,彼此易于接近和吸引。官兵一致的平等性交往对于形成部队内部的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服从性 军人以服从

5、命令为天职。在部队内部,士兵必须服从班长,下级必须服从上级,这是军队的铁的纪律,也是军队夺取胜利、完成各项任务的保证。有严密的组织系统和铁的纪律,是军人集体区别于其他群众的一个显著特征。军人相互之间的交往和共同活动,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军人之间大量的交往活动是上下级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既体现民主和平等,也体现集中和服从,因而军人集体的行动无不打下服从的烙印,军人集体行动的服从性与平等性并不是相互对立的。服从性主要体现在工作关系上。是正式组织意义上的等级关系,是非情感性的;平等性是就人格和态度而言的,包括政治上的平等和情感上的相容。士兵要听从军官指挥,向军官学习,下级要服从上级,接受上级的

6、指导。但是这种服从不是被动的。士兵和下级只有感到在政治上与军官和上级完全干等,在人格上受到尊重,才会自觉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军官和上级热情、关怀、支持的态度,能获得士兵和下级的好感、拥护和合作,军官、上级对士兵、下级缺乏情感,相互之间只存在领导与被领导、发号施令与唯命是从的关系,则不利于官兵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我军几十年来形成的尊干爱兵的优良传统,是官兵进行健康人际交往、加强军人集体心理建设的重要基础。 (四)以地缘情感为交往纽带的非正式性 以地缘情感为纽带的非正式交往也就是同乡交往,是基层部队非常普遍的现象。水是故乡甜,人是故乡亲。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由于同乡之间有共同的地方语言,

7、有比较一致的风俗习惯,有相同的对故乡留恋的情感,因而在感情上容易沟通交流,从而建立起同乡型非正式群体。同乡型非正式群体在部队是客观存在的。它既可能对部队建设产生积极的作用,也可能对部队建设产生消极的影响。因为同乡型非正式群体内的成员是自愿、自由结合在一起的,是非权力结构,同乡战友间情感相悦。交往频繁,互相谅解,友好合作,无话不说,并且一般都感到同乡战友的话更可信,尤其是同乡型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在群体中的威信可以达到很高。对同乡型非正式群体引导得好,使同乡战友之间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上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竞赛,则会促进部队的巩固和建设,有些思想工作让同乡战友去做,可能比连队领导去做效果还好

8、。但是,如果对同乡型非正式群体不加引导或引导不得法,同乡之间极易产生狭隘的老乡观念,拉帮结派,感情用事,形成个与他人、与领导作对的小圈子,破坏组织原则,破坏部队的团结和稳定。因此,正常的同乡交往无可非议,但也无须提倡这种同乡关系的发展,特别要加强对同乡型非正式群体的引导,使同乡之间不拉拉扯扯、吃吃喝喝;不利用职权、违反组织原则为同乡办私事;不慷公家之慨,让同乡占便宜;同乡有缺点时多提醒、多帮助,不为之掩饰和袒护;同乡发生违法乱纪行为,应严肃劝告,及时报告,决不纵容支持和包庇。 二、军人集体心理对个体的作用 军人是在集体中生活的,一言一行,一笑一怒,一个念头,一种想法,都会受集体的影响,留下集体

9、的印迹。军人集体心理对个人影响的方式很多,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社会助长作用 有人在场或者许多人在一起共同工作的效率高于单独工作的效率,叫社会助长作用。社会助长作用具有三种心理效应。一是结伴效应。军人个体与他人共同从事某工作,其工作效率有所提高。许多人有这样的体会,干活时,如果和几个人合伙干,干劲就大增,质量也好一些。心理学家经过实验发现,自行车选手在独自一人骑车时,平均时速24英里,但在结伴不比赛的情况下,平均时速可达31英里。这就是社会助长作用的结伴效应。二是观众效应。学员在军事训练中,在有观众的情况下,动作练习要快要好一些。三是竞赛效应。在集体中共同活动,如果明确给双方提出竞赛的要

10、求,双方的活动效率一定会大有提高。 社会助长作用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当任务或活动比较简单时,多人共做或他人在场的工作效率优于个人独作。有些任务或活动在客观上更适合群体共作。比如有些流水作业,群体共作就比个人完成全部流程的效率要高得多。在集体活动中,他人在场或群体共同从事某项工作,人们会有意无意地产生一种隐含的竞争意识。这种竞争意识就可导致工作效率的提高。正如马克思指出;“在大多数生产劳动中,单是社会接触,就能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神振奋,从而提高每个人的工作效率。”他人在场还会唤起别人评价的想法。由于人们具有自尊自爱等需要,总希望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以显示自己的能力,因此,个体对别人评价的期待就

11、能促进自己把事情办得更好。 (二)社会从众倾向 从众是个人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压力,在认知上或行为上趋向群体的期望,与群体的多数人相一致。从众是军人个体适应集体生活的一种倾向。个人之所以从众,是因为它能使个人获得一种安全感和被接纳感,还能从他人的肯定性评价中获得愉悦的心理感受。从众现象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从众行为有积极和消极意义之分。它取决于引起从众行为的事物或信息的性质。如果所从的是正确的“众”,无疑会产生积极的效应。如果所从的是错误的“众”,比如随声附和多数人的错误意见,跟着多数人起哄,那就会起消极甚至破坏作用。同时,还与群体的状态有关。在一个正不压邪的群体里,从众行为必定产生不

12、良后果;而在一个团结坚强的集体中,从众行为带来的是对集体建设的促进和加强。 从众或不从众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主要由以下因素所决定;一是群体的一致性。无论群体规模的大小,群体内成员意见越不一致,其他成员的从众就越低;而群体成员意见越一致,人们的从众性就越强。这是因为,本来就怀疑群体意见的人发现有人也对群体意见表示反对,无疑找到一种社会支持,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更加降低对群体多数人的信任程度,因而也就减弱了从众,人通常还有一种不愿偏离群体的心理倾向。当自己的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时,也就出现偏离,但当他发现还有人同自己是一样的,偏离的感受就会减弱,因此也就削弱避免偏离的从众。二是群体规模。一般情况下,群

13、体意见和行为一致,群体规模越大,从众率就越大。三是群体的专长。对于个人来说,群体成员越有专长,他对群体就越信任,就越把群体的意见当作有价值的信息,因此,他就越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从众。有些研究表明,当一个知识渊博的专家赞同群体的意见时,就会增加人们的从众率。四是个人心理特点。不同心理特征的人,从众的倾向会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文化水平和智力低者较之文化水平和智力高者容易从众,易受外界影响的情绪不稳定者较之情绪稳定者容易从众;自信心弱者比很有自信者容易从众;个人掌握的判明模糊情形的信息越少,从众的倾向就越大。 (三)社会顾虑倾向 这是指个人在群体大众面前由于感到不自在,受拘束,其行为表现与私下时不

14、尽相同。例如军人集体中有些人平时与朋友在一起闲聊,口若悬河,可到小组讨论或在大会发言时,他就言语不多甚至词不达意。这就是社会顾虑的影响。社会顾虑倾向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加入集体时间不长,对集体中的他人不甚熟习。新兵刚到部队,人生地疏,最容易受到心理上的困扰,表现较多的踌躇反应,行为上拘谨。因此,新入集体的成员在熟习集体之前,表现出社会顾虑倾向比集体老成员明显。二是性格内向者较性格外向者,社会顾虑倾向表现较突出。 第二节 军人人际关系 军人人际关系不仅是维护和发展官兵关系的纽带,而且是形成军营风气、士气、舆论等社会心理现象的前提,同时也是促进军人社会化、保持心理正常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对

15、军人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一、军人人际关系的功能和作用 军人人际关系是军人在交往活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理关系和相应的行为模式,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一)促进军人的社会化 对军人角色的认知离不开人际关系。任何一个人要扮演自己的角色,就必然与别人进行交往,建立一定的角色联系。军队的条令条例、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是通过官兵的各种人际交往得以贯彻和实现的。军人只有在人际交往中才能对这些规范进行传递、宣传、解释、把握,并内化为自身的纪律观念和道德品质,从而指导角色行为,才能逐步社会化,成为合格的军人。 (二)形成良好的集体心理气氛 集体心理气氛是促进或阻碍集体的共同活动和集体内个人发展的心

16、理因素的总和。军人人际关系中的相互理解、信任、关心和友爱,会造成良好的集体心理气氛,使每个官兵健康、合理的心理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从而产生积极乐观的情绪,对军营更加热爱,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彼此团结合作,自觉使集体保持稳定、融洽、高效而有序的状态。集体具有了良好的心理气氛,官兵就会畅所欲言、步调一致,对部队建设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对战友的困难和挫折有着真诚的同情和互助精神,大家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上,形成彼此之间的最佳配合,增进活动效能,提高战斗力。 (三)有利于军人的心理健康 军人的交往活动反映了人类最基本的社会需要。如果一个人长期缺乏与别人交往,缺乏稳定的良好人际关系,往往会有明显的诸如压抑、孤寂、苦闷、封闭、冷漠、敏感、难于合作等性格缺陷。心理学研究认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