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中历史 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141 人民版必修1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754733 上传时间:2020-08-12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2.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中历史 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141 人民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12高中历史 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141 人民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12高中历史 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141 人民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12高中历史 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141 人民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12高中历史 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141 人民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高中历史 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141 人民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高中历史 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141 人民版必修1(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秦朝疆域图,西汉疆域图,政治上:秦汉开创了一系列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的政治制度。,经济上: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民族关系上:边疆得以开发,中央政权加强了对边疆的管辖,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对外关系上:中国与亚洲和欧洲开始了频繁的文化交流, 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文化上:适应封建政治经济的文化取得了划时代成就。,一、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思想上: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二、秦汉时期政治,1、秦汉时期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3、封建统治思想的确立-儒家思想 成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4、两汉的政治制度“汉承秦制”但又有损益。,5、秦汉时期的

2、农民起义,1、秦汉时期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 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 秦国经济、军事实力强大,已具备统一全国的主观条件。,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含义:,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表现:,萌芽战国;创立秦朝;巩固西汉;完善隋唐;加强北宋;新发展元朝;强化明清。,秦朝:,政治方面:第一,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第二,建立中央到地方官制和行政机构。 第三,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经济方面:第一,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第二,统一度量衡。第三,统一货币。第四,统一车轨、建驰道,文化方面:第一,书同文,即统一文字。第二,焚书坑儒。第三,以法为教,以吏

3、为师。,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两 汉,1、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行封国制,出现了郡县、封国二制并行的局面,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附益之法”,使诸侯王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中央集权大大加强,3、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从而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4、汉武帝时期又实行刺史制度,东汉加强监察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5、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察举制。,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分析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秦朝时期确立的历史必然性。这一制度

4、内部存在着哪两种基本矛盾?这些矛盾斗争的趋势如何?你对此有何认识?,思考,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含义:,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形成原因:,萌芽战国;创立秦朝;巩固西汉;完善隋唐;加强北宋;新发展元朝;强化明清。,表现:,经济基础、政治基础、理论基础、历史教训,两对基本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 皇权与相权,趋势:,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君主权力空前强化,认识:, 封建自然经济要求有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决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私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作用:,积极作用:,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社会秩序;抵

5、御外来侵略; 有效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发展民族经济; 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和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加强中外交往。,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牵制思想,摧残了文化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消极作用:,3、封建统治思想的确立儒家思想成为 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战国:,百家争鸣,秦朝:,将法家思想作为基本统治思想。,汉初:,用道家的“无为”思想,轻徭薄役, 休养生息,汉武帝:,董仲舒提出了“大一统”理论,并提出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儒家 思想作为统治思想。,3、封建

6、统治思想的确立儒家思想成为 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公元前53世纪,中国思想界异彩纷呈,统治者在采取哪家思想治国上摇摆不定,法、道、儒纷纷登场,试分析秦用“法”西汉用“道”后用“儒”的原因。,思考?,4、两汉政治制度“汉承秦制”,但又有损益。,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刺史制度:是汉朝实行的一套比秦朝更为 严密的监察制度。, 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 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 察举制:汉朝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举 人才的选官制度。, 编户齐民两汉对百姓的管理,5、秦汉时期的农民起义,原因:,封建暴政;土地兼并、自然灾害是导致农民起义的三大因素,情况:,陈胜、吴广起义(黄巾大起义),

7、结果:, 被封建地主阶级镇压黄巾起义、明末农民起义 成为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改朝换代的工具隋末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领袖成为地主阶级代言人,建立新的封建王朝秦末农民起义、元末。,作用:,推翻或瓦解了腐朽的旧王朝; 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 迫使新王朝调整政策,促进社会进步; 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构成部分。,三、秦汉时期的经济封建经济得到发展,1、经济制度:秦:实行土地私有,按亩纳税 汉:编户齐民,四、秦汉时期民族融合与周边少数 民族的关系日益密切, 两汉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中央集权制度发展, 科技文化的先进, 封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边疆民族进步 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交通发达,经济文化交流频

8、繁, 政府重视,采用灵活多样的民族政策处理民族 关系。,1、原因:,2、表现形式, 民族迁徙和杂居:, 民族间的战争:, 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和亲:, 中央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思考题?,材料一:高帝自将兵往击之冒顿纵精兵三十余万 围高帝于白登,七日冒顿遂引兵去。汉亦引去。 汉亦引兵罢,使刘敬结和亲之约秦宗室翁主(汉代 储王之女称翁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酒食物各有 数,约为兄弟以和亲,冒顿乃稍止。汉书卷94 材料二:至孝文(汉文帝)即位,复修和亲文帝遣宗人女翁主为单于阏氏孝文十四年,匈奴单于四十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印,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致彭阳,使骑兵烧回中宫,候骑

9、(负责侦查的小股骑兵)至雍甘泉。汉书卷94 材料三:汉武帝时期,有人献计伏兵袭击匈奴,汉武帝于大臣议。韩安国曰:“高帝围平城七日乃返位,无忿怒之心,圣人以天下为度也。故结和亲,至今为五世利,臣窃以为勿击便”, 汉高祖对匈奴采取怎样政策? 汉文帝对匈奴采取什么政策? 为什么采取这种政策? 韩安国是怎样认识汉高祖对匈奴政策? 他的认识正确吗?为什么? 从汉武帝时西汉的社会状况看, 韩安国的建议是否正确? 有人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而两 者的基础是经济”对吗?试谈谈你的理解。,五、对外关系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思考?,秦汉时期,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开始走向世界。结合事实说明上

10、述结论。并简要分析对外交往交往的国家、方式、原因、特点及产生的深刻影响。,五、对外关系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2、原因:,1、对外交往国家 及方式:, 经济、技术文化往来(日本、朝鲜、越南、东南亚、南亚、西亚及欧洲), 政治往来(日本、欧洲),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汉朝时期国力空前强大 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边疆稳定 交通发达,水陆并举: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开辟了中 西交通的新纪元 政府重视,政策开明:两汉推行积极的对外交往政策, 并积极开展对外交往活动。 科技文化成就辉煌:以中国为核心的东方文明日益扩展, 吸引了东亚和世界各国

11、各地区的国家和民族。,五、对外关系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3、特点:,以商贸为主; 开始与欧洲国家交往水陆并举; 与亚洲国家交流频繁; 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汉代文明先进,对世界影响深远; 开始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4、影响:,五、秦汉时期的文化适应封建政治经济的 文化取得了划时代成就。,1、原因,2、特点:, 统一和多样化有机结合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 气势恢宏,3、突出成就:,科学技术、哲学与宗教、 史学、文学、艺术,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关系、 对外关系、历史基础、人民群众的因素,关于秦亡汉盛问题,1、从两个王朝的建立看:,2、从统治政策看:,3、从国家

12、进行的重大工程看,4、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5、秦始皇、秦二世与西汉前期几位皇帝的个人性格和秉性也有不同,2005考试大纲要求,2.秦汉(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的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2)秦末农民战争(3)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察举制;编户齐民(4)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匈奴的兴衰;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5)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的关系;与西亚、欧洲的往来;丝绸之路(6)秦汉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哲学与宗教;史学与文学;雕塑与绘画,历年高考题,2003 3、通过农民战争建立的新王朝是 西汉 西晋 隋朝 唐朝

13、A. B. C. D. 4、下列事件属于封建王朝皇族内部争斗的是 七国之乱 靖康之变 靖难之役 陈桥兵变 A. B. C. D. ,D,A,2004,2下列政治举措中,不属于汉武帝时发的是 A实行刺史制度 B设置西域都护 C实行察举制 D颁布“推恩令”,B,2005,29唐太宗说:“汉武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就(成就)无几。“他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据此回答: 就汉武帝对匈奴的用兵而言,唐太宗的评价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请具体说明。(4分) 简述唐太宗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的主要表现,并指出唐太宗与汉武帝在处理民族关系方式上的主要不同之处。(5分) 概括唐太宗推行这一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历史影响。(4分) ,2005答案,29否(不符合)。汉武帝北击匈奴,解除了边患,有利于北方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中原与北方边疆地区的交往和联系。 表现:打败厥后,不改变原有的部落组织、风俗,设都督府管辖。(或采取“全其部落”的政策);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唐蕃联姻。汉武帝以战争政府为主;唐太宗以安抚(收服民心)为主。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