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中历史 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134 人民版必修1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754698 上传时间:2020-08-12 格式:PPT 页数:11 大小:3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中历史 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134 人民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2高中历史 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134 人民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2高中历史 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134 人民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2高中历史 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134 人民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2高中历史 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134 人民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高中历史 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134 人民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高中历史 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134 人民版必修1(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延伸拓展 【例题3】结合史实说明秦汉文明对东方及世界的影响。 【解析】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从此,中国文明源源不断地传到西方。如丝绸、冶铁、水利技术等都远播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秦汉文明对东方文化影响巨大:第一,汉朝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不少朝鲜人开始使用汉字。第二,西汉时,日本30多个小国和汉朝有往来。东汉初,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曾赐给“汉倭奴国王”金印;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传到日本。秦汉文明对世界影响十分深远。至今不少国家把中国称China,即为秦的译音。不少国家和地区称中国人为“汉人”,把中国学称“汉学”,便是证明。,重农抑商”政策的演变和影响 【解析】重农抑商

2、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治国政策。其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最初萌发于战国商鞅变法,在秦将这一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和大力推行,在实践上,到西汉武帝时被推向高峰,并成为后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奉行的基本国策。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一些思想家提出了“工商皆本”思想,驳斥了封建正统的重农抑商政策,黄宗羲把过去重农抑商政策转变为农工商并重。重农,即尚农,以农立国。原因是农业经济是古代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主要起了积极作用:商鞅变法时,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了秦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统一全国打下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西汉初期实行,有利于汉初经济的

3、恢复和发展,保护小农经济发展,解除国家财政困雄,支持匈奴战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总之,重农抑商政策对农业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并在实际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是应当给予肯定的。,与重农相联系的抑商政策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也存在一定的消极作用:从农业和工商业的相互关系看,抑商政策过分夸大了农工商之间的矛盾,用极端的办法去遏制工商业的发展,打乱了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内部平衡。从商品货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相互关系看,抑商思想和政策阻止了商品货币经济的正常发展,使自然经济得以强化,并由此造成了我国封建社会长期缓慢的发展。从政治强制手段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看,抑商过多运用政治强制手段(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生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

4、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给社会经济造成了危害。导致明清之际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缓慢,举步维艰。,第6课时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能力思维方法 【例题1】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解析】(1)发展的原因:国家统一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统治者采取有效政策 (2)主要史实:汉与匈奴的关系汉与西域的关系汉与西南夷、百越的关系 (3)特点: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加强了对边疆的开发促进了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4)影响:促进了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初步形成。带动了对外关系的发展。 (5)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加强了汉朝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的社会进

5、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为西域正式归属中央创造条件。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促成当时世界上的几大文明在这里汇聚,西域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例题2】秦汉时期内地与边疆各族关系发展的状况,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解析】北部的匈奴是秦汉政权面临的最大威胁,双方曾多次进行大规模战争,秦汉政权最终取得胜利并解除了匈奴的威胁。两汉时期,张骞、班超奉命出使西域,加强了内地与西域各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两汉政权还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加强了军事和政治上的管理。秦朝军队征服南方越族地区,设三郡,迁徙内地人民到越族地区,传播了中原的先进技术,促进了当地生产的发展和边疆的开发。汉武帝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郡县

6、加强管理,加强了内地同西南地区的联系。秦汉对匈奴战争的胜利,保护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秦汉民族关系的发展,促进了中原与边疆经济文化的发展,扩大了我国的版图,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例题3】关于张骞、班超经营西域的认识 【解析】一是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定位版图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二是把先进的汉文化远播至中国周边的各少数民族,使各民族参与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三是加深了汉族人民与各少数民族人民的友谊,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大团结。四是开拓了“丝绸之路”,既发展了各族人民的经济,又使古老的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五是开拓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甘英出使大秦和大秦王送礼汉桓帝

7、,这是中国古代外交的开始。,【例题4】关于西域都护 【解析】(1)概念:西域都护是我国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在今新疆境内设置的最高军政首脑。 (2)设置:汉武帝时,为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和加强民族友好交往、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于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西汉与西域沟通后,开辟了中西贸易往来的“丝绸之路”,中国丝绸的对外贸易十分兴旺,为了加强对西域军事、政治的管辖和保护“丝绸之路”上的商旅往来,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东汉初年,政府派班超经营西域,在西域重设西域都护。 (3)作用: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西域都护的设置,使中国与西亚、

8、欧洲大秦(罗马)的通商关系得到保护与发展,中国的冶铸、水利技术传入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增进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和中国对世界的了解;西域都护的设置,为中西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贡献。,【例题5】秦汉时期,内地的先进文化是怎样向边疆地区扩展的? 【解析】(1)秦派蒙恬率军夺回河套地区,在那里建城设县,迁徙内地人民到那里发展生产。(2)派史禄开凿灵渠,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设桂林、南海、象郡,迁徙内地人民到那里与越族杂居,中原的铁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越族地区,促进了当地生产的发展。(3)西汉政府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内地和西域的联系,内地的丝织品、铁器及铸铁和凿井技术传到西域,促进了当地

9、经济的发展。(4)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5)东汉班超经营西域、重建西域都护,促进了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6)汉武帝时派人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设郡县加强了内地同西南的联系。,【例题6】如何看待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问题? 【解析】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维护国家的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到了重要作用。两汉积极经营边疆,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主要指汉民族政权与匈奴、越族和西域各族的关系。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有了新发展,

10、通过战争与和好、开拓与发展,解决了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加强了民族融合。 看待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应把握好以下几点:中国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对边疆地区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秦汉时期,民族之间关系有战有和,从总的趋势看,民族间友好往来,经济文化交流是主流。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战争,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内战”,不同于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不具有侵略和反侵略性质,只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要克服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等错误观念的影响。,第7课时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能力思维方法 【例题1】秦汉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 【解析】中外关系史是我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重要内容。自古代以来,

11、我国人民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一方面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灿烂文明;另一方面也不断汲取别国的优秀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内容。秦汉时期,我国已与亚洲各国尤其是邻近的周边国家有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秦朝时,徐福东渡日本。西汉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小国与汉朝有来往。东汉初,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曾赐给“汉倭奴国王”金印。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也传入日本。东汉时,我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不少朝鲜人开始用汉字,朝鲜的名马、特产也运到中国。,【例题2】丝绸之路 【解析】(1)线路: 陆路: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 海路:从广东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 (2)影响:加强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和东南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与欧洲(大秦)从间接交往发展到直接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其影响突破了东亚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