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全国高考文言文虚词(表格)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41730010 上传时间:2020-08-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全国高考文言文虚词(表格)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四川全国高考文言文虚词(表格)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四川全国高考文言文虚词(表格)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四川全国高考文言文虚词(表格)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四川全国高考文言文虚词(表格)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全国高考文言文虚词(表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全国高考文言文虚词(表格)(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词语词性用法含义成语示例课文示例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公而忘私存而不论避而不谈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蟹六跪而二螯;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表示承接关系“才”“就”“接着”“就在这时”“原来已经”死而后已不言而喻废书而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表示递进关系“并且”或“而且”久而久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可是”

2、“但是”华而不实不谋而合不翼而飞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示修饰关系,把表示动作行为方式、手段、时间等的状语跟中心词连接起来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语,可以不用翻译。拂袖而去背道而驰乘虚而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潭西南而望表示因果关系,连接有因果关系的词语或句子“因而”淡而无味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如果”“假如”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3、;子产而死,谁其嗣之(继承他)?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表示目的关系目的是,来,用来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代词胡须往往成为人的面部特征之一,故可以用来指代人,第二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你的”余知而无罪也;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某所,而母立于兹;词语词性用法含义成语示例课文示例以动词古代人们使用锄头在田野劳作用、使用、任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使用工具可以提高劳动效率是人们的普遍认识 认为、以为习以为常信以为真皆以美于徐公;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让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介词介词,表示方式、凭借或手段

4、“用”“拿”“凭借”“依靠”“按照”嗤之以鼻以身殉职用:A.愿以十五城请易璧;B.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按照:A.余船以次俱进;B.斧斤以时入山林; 凭、凭借、靠:A.以郎事孝文帝;B.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表示目的或原因相当“因为”“由于”以辞害意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 犹不能以之兴怀;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同“于”可译为“在”“从”。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引以为(把它作为)流觞曲水;表示

5、带领,率领。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盖以十舰最著前;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来”“用来”“以便”。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相当于“而”,但不用于转折关系。一旦振罪,或脱身以逃(承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并列);木欣欣以向荣(修饰);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连词,表示因果。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6、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词语词性用法含义成语示例课文示例其代词表示领属,相当于现代汉语 第三人称“他(们)”“他(们)的”。投其所好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余嘉其能行占道,作师说以贻之;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妻献疑日表示领属,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我的: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自己,我: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你的: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表示指代“这”“那”“那个”“其中的”“那些”。不厌其烦乐在其中莫名其妙不乏其人不计其数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及

7、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仆诚(果真)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那些)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副词表示揣测、反问、期望、命令等语气。A.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B.加强揣测语气,“恐怕”、“或许”、“大

8、概”、“可能”。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C.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舍我其谁 欲加之罪, 其无辞乎?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表示动作发生在将来“将要”其如土石何?连词表示选择关系, “是还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助词没有实际意义,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不用翻译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佩缤纷其

9、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词语词性用法含义成语示例课文示例为 wi wi引申义运用智力管理国家也是一种劳作治理(国家)各自为政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苏洵六国论)运用大象等畜力可以做人力无法做到的重任动词可译为“充当、担任、作为、成为”并为一谈转危为安反客为主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只有勤奋劳作的人才有作为、作用大有作为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4大家都认为勤奋的人才能有作为认为、是、算作(1)判断词,是。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2)以为,认为。不以

10、为奇不以为然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窃为大王不取也!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假借义1用作介词,表示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2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用于句子末尾译为“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3用作介词,介引对象、原因、目的等语义成分(以下义项读音为wei)。引进对象,可以翻译为“替”“给”。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请以赵十五

11、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引进目的,可以翻译为“为了”。舍己为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引进原因,可以翻译为“因为”。不为五斗米折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引进方位或方向,可以翻译为“向”“对”。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当”等。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

12、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词语词性用法含义成语示例课文示例之代词(1)第三人称相当于第三人称“他(们)、她(们)、它(们)。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未之有也(2)指示代词这、此操之过急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2)第一人称相当于“我”“自己”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助词(1)助词,相当于“的”,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不用翻译不经之谈不惑之年伯仲之间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古之人不余欺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式:1中心词+之+定语+者 2中心词+之+定语不用翻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变主谓结构为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