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上传人:思** 文档编号:141726259 上传时间:2020-08-11 格式:PDF 页数:73 大小:1.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亲,该文档总共7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教学设计 2019-1-24 下册第一单元 生活咏叹 1 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了解作者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了解本文修辞的特点,理解诗歌中众多意象的含义。 3感悟诗人的爱国之情,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报国之志。 一、导入新课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面貌可谓焕然一新:被人称赞的新中国四大发明,为人赞叹的 大国外交,具有活力的中国自主创新。如果让我们用一个形象来形容今天的中国,朝气蓬勃 的青年或美丽动人的姑娘都甚为恰当。然而,在改革之初,面对她的伤痕累累,面向全新的 希望,她在人们心中会是怎样的形象呢?今天,让我们走进舒婷的诗歌中感受一下。 二

2、、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作者简介:舒婷,1952 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福建泉州,后一直生活在厦 门。著有诗集双桅船 会唱歌的鸢尾花 ,散文集心烟 。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 绍到德国、法国、美国、荷兰、日本等多个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写作背景: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 1979 年 7 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的第一个年头。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目标导学二:赏析意象,把握诗歌情感 1反复朗读诗歌。 2第一节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含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 情感? 明确: 意象: “破旧的

3、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 上的驳船”。 “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两个意象, 象征祖国的贫穷落后和长期停滞 的生产力; “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几个意象, 进一步概括了祖国 的饥馑、闭塞和百废待兴的状况。总之,第一节主要写祖国母亲贫穷落后的历史和种种沉重 的负累。作者以诸多落后以及沉重的意象表达了自己深沉、悲痛的感情。 3第二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它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明确:第二节通过直抒胸臆来描写祖国的过去,表明祖国的“贫困”“悲哀”,这也是 对第一节中诸意象的诠释, 长期潜伏蜗行于黑暗的隧道里固然是贫困, 而船的纤绳深深

4、勒进 肩脖则是悲哀。 同时又用“飞天袖间”的“花朵”象征着希望。 这一节正是起着过渡的 作用,从“贫困”“悲哀”过渡到希望之中。作者在此处的情感与第一节是一以贯之的,仍 旧带着深沉与悲痛,但其中又带着一股看向历史的自信与看向未来的希望。 4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赏析第三节,说说第三节中的意象有怎样的象征意义。通过这 些意象,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明确: 意象: “神话的蛛网”“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 线”“绯红的黎明”。 “神话的蛛网”象征束缚生产力发展, 钳制思想解放的专制统治和陈 腐意识, 只有挣脱了“神话的蛛网”才能诞生“簇新的理想”; “雪被下

5、古莲的胚芽”“挂 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这些意象在时空上大幅度跳跃, 构成了立 体交叉象征义,象征着祖国成长的苦难历程、再生的悲喜、新长征的开始和未来的美景。上 述意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代表着希望,代表着开始。作者正是用这些意象,表现着 自己的欣喜与激动。 5作者在第四节将“祖国”比喻为什么?作者在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 作者在第四节将“祖国”比喻为伤痕累累的母亲。 作者在此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 与深情,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意志,要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去换取祖国的富饶、荣光 以及自由。 6请你简要分析作者在整首诗歌中的情感变化。 明确:作者在第一节中回望祖国所

6、经受的苦难与现实的贫困,心中是痛苦的,悲伤的; 第二节承接第一节的情感,虽然痛苦,却看见了祖辈们痛苦的希望;第三节则因为看见了簇 新的理想,看到了全新的希望,作者从痛苦中摆脱出来,取而代之的是喜悦,是激动;第四 节激动喜悦进一步得到升华,表明了要为祖国献身一切的愿望。 7探究:这首诗读来情感强烈,除了体现在意象使用上,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1)作为抒情主体,作者让自己与诗中的意象相互融合,即用“我是”的句 式, 让物化的自我形象, 汇注于祖国的形象之中, 使得情感表达更加浓烈。 (2)诗的每一节, 都用“祖国啊”作为结尾, 这是反复手法的运用, 而这种运用又使每一节的抒情呈现了不同 的效

7、果。第一节的“祖国啊”是深沉的感叹,表达出作者难以言状的悲哀;第二节的“祖国 啊”是痛苦的呼唤,包含着作者内心的痛苦和希望;第三节的“祖国啊”是欣喜的呼唤,流 露着诗人抑制不住的喜悦;第四节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庄严的誓词,倾吐了献 身祖国的热望。四个“祖国啊”,反复吟咏,将感情逐层推进,给全诗营造了回肠荡气的咏 叹气氛。 目标导学三:解读,深度把握诗歌内容 1 “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你是如何理解“飞天”这个意象的? 明确:“飞天”这个意象奇伟而瑰怪,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这个意象虽然看起来只是表 明美好的希望未变成现实, 因而叫人痛苦

8、; 但是它又说明了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曾经有过光辉 灿烂的文化,有过极盛的世纪,有着追求理想的光荣传统。这种意象的大幅度跳跃开拓了诗 意的空间,引起了我们对现实和历史的思索,迫使我们去追寻那实现希望的途径与答案。 2你如何理解“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明确:从个体上说,“我”是中国十亿人口中的一个,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但从 “我”的使命来说,“我”要承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我”要与祖国融为一体,因而是 “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目标导学四:深情朗读,体味诗歌 在反复朗读诗歌的过程中进一步把握诗歌的内容、感情和语调。 内容

9、感情 语调 第一小节 贫困、落后的祖国 深沉、悲痛 舒缓、低沉 第二小节 痛苦、追求的祖国 痛苦、希望 舒缓 第三小节 新生、希望的祖国 希望、欣喜 高昂 第四小节 养育、献身的祖国 深情、强烈 高昂 三、板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贫困 落后深沉 悲痛 痛苦 追求悲怆 祈愿 新生 希望欣喜 亢奋 富饶 自由自豪 献身 可取之处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把握诗歌意象为主,从意 象的把握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中强 调朗读的作用,力图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诗歌所蕴含的 思想感情。 不足之处 由于课时有限,对整首诗歌的艺术特征未做过多分 析,反复、比喻等修辞也未单独挑出做具体解释,

10、而是在 把握意象的过程中简要提及。同时,诗歌写作背景具有大 环境,对于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学生了解不多,可能难以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于此两点,应做相应改进。 2 2 梅岭三章梅岭三章 1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品析诗的凝练、含蓄的词句,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一、导入新课 1934 年 10 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开始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 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 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 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

11、年游击战争,是他们 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 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带着伤病隐伏在密密的草丛中 20 多天。考 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今天,我们 将要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及其精神 朗读这三首诗,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教学提示】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 朗读。 1阅读小序。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这首“绝命诗”表 现

12、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2学生齐读课文,概括这三首诗的内容。 明确: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 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 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 3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表现的思想感情。 明确:第一首:写自己。回首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区,豪情满怀;表现了作者视 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给同志。勉励战友,勉励后死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作者 心系革命、切盼人民解放的思想感情。 第三首:望未来。展望未来,表现了作者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 神。 4三首诗表现的精神内涵各有侧重,试分析比较。 明确:第一首: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第二首

13、: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第三首:革命胜 利的坚定信念。 5再读课文,说说三首诗有什么表现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此绝境,诗人面对死亡,回忆过去,展望未来,表现了诗人的革命精神和崇高 理想。 目标导学二:精读诗歌,分析重点词句 1此去泉台招 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明确:“招”字旗帜鲜明,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用“斩”,力 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写出了广大士兵与作者一样,将与反动派斗 争到底的决心和必胜信念。 2捷报飞来当纸钱。(句中的“飞”能否换成“飘”或“传”?为什么) 明确: 不能; “飞”字显得轻快, 欢欣, 联翩而至, 富于生命

14、力和感情色彩。 用“飘”, 太缓慢,令人不耐烦;用“传”,无形象感。这一句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想象,表达作 者乐观的革命主义情怀,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3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从修辞的 角度赏析) 明确:运用了借喻和引用的修辞手法。“血雨腥风”借喻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的镇压, “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 人民解放;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坚信革命一定能取得胜利的革命乐 观主义精神。“取义成仁今日事”借用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指作者为真理、为 中国人民的解放而英勇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目标导学三:再读诗歌,体会写作特点 请同学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自由朗

15、读课文,合作探究本课的写作特点。 明确:现实、想象、理想相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如第 一首中第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第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 部”“斩阎罗”来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 第二首、 第三首想象“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 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浪漫主义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加 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借代和引用。 如第三首多次用了借代和引用的修辞手法。 “阎罗”是旧时所说的地狱 之王,作者用来借喻人间的反动统治者。又如“旌旗”,原是旗帜的通称,这里借来指代军 队或武装力量; “烽烟”, 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 这

16、里借来指代战争。 “取义成仁” 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写,前者引自孟子告子上 ,后者引自论语卫灵 公 。这些修辞的运用,形象贴切,暗含了诗人愿意为了革命做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坚信革 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三、板书设计 时间 内容 精神 梅岭三章第一首:过去 回首征程 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 第二首:现在 勉励战友 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 第三首:将来 展望未来 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现实、想 象、理想 相结合 可取之处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三首诗歌之 间的内在联系,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无限忠于革 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 身的崇高思想境界。 不足之处 梅岭三章中显示的为民族解放、为理想和自由不 惜牺牲生命的精神,在古今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但是 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对此进行拓展延伸。 3 3 短诗五首短诗五首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