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上课)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721195 上传时间:2020-08-11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1.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戊戌变法(上课)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戊戌变法(上课)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戊戌变法(上课)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戊戌变法(上课)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戊戌变法(上课)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戊戌变法(上课)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戊戌变法(上课)课件(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元1898年,戊戌,戊 戌 变 法,课标要求,1 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维新变法发生的历史根源是什么?,2、直接原因: 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1、历史条件: 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逐步发展壮大; 早期维新派和康、梁提出变法主张,一、历史背景,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马关条约,瓜分狂潮,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1895-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

2、业,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60多家。甲午战争前,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的工厂有80多家,1895-1900年间,列强在华设厂总数增加到约1000家。,王韬,弢园文录外编,郑观应,盛世危言,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盛世危言,变法维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 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利: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 弊: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康有为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的利弊得失各是什

3、么?,康有为为什么要装扮孔子,让他充当维新变法的先师?,中国传统思想深厚,背离传统可能一事无成; 根据国情采取的一种策略,减少变革阻力; 维新派保守、软弱,没有打出自己鲜明的旗帜。,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的瓦解,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客观的条件,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社会基础),戊戌变法,维新思想的传播(思想基础),列强资本输出掀起瓜分狂潮,甲午战败,甲午战败赔款,清政府放宽对 民间设厂的限制,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经济基础),二、经过 (一)序幕:“公车上书”(理论 实践)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马关条约,日本马关春帆楼,马关条约

4、(1895年),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公车上书,松筠庵,谏草堂,内容:迁都、练兵、拒和、变法,维新运动兴起与发展,二、经过 (一)序幕:“公车上书”(理论 实践) 1895年 (二)宣传:开学会、办报刊 (强学会、时务报),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强学会遗址,北京:强学会(文廷式) 中外纪闻(康有为),强学报,张之洞,上海:强学会(康有为) 强学报,组织学会、创办报刊,梁启超发表的变法通议,上海:时务报(梁启超主笔),组织学会、创办报刊,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的报刊和著述,二、经过 (一)序幕: (二)宣传: (三)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1898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瓜分狂潮,光绪皇帝为

5、什么支持变法呢?,1、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光绪帝不愿做亡国之君;,2、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存在“帝党”和“后党”对立斗争,利用变法从后党手中夺取实权,改变傀儡地位。,二、经过 (一)序幕: (二)宣传: (三)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 (四)组织:保国会(宗旨) (五)高潮:百日维新 1 时间: 2 开始的标志: 3 变法内容、影响 (4方面、对比政治措施与原来主张),1898年6月119月21 “明定国是”诏,戊戌变法的内容,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军事方面: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文化教育方面:开办学堂,准许设立报刊学会。1 奖励

6、发明和 科学著作; 废除八股取士。,有利于具 维新思想 的人参与 政治,打击封建 官僚制度,有利于民族 资本主义 发展,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思考:与维新派原先的主张相比,有哪些没有实现?,增强军事实力,挽救民族危亡,引起读书人的反对,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二、经过 (一)序幕: (二)宣传: (三)施政纲领: (四)组织: (五)高潮:百日维新 (六)失败: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 ),戊戌政变,西太后弄权政变 六君子人头落地,改革失败,光绪之死,光绪三十四年(1908),光绪帝在郁郁不得志中突然死去,不到20小时,西太后也撒手人寰。一百年来,“光绪之死因”就一直成为史学界争论的焦点,主要有正

7、常死亡和中毒之死两种观点。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于 2008年11月2日公布研究结果:光绪皇帝死于急性砒霜中毒。,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恬(1871-1908),1直接原因:,慈禧太后为首的旧势力的反对和镇压,2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软弱性和妥协性,1)采用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2)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 3)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3方针策略上的失误:急于求成,缺乏通盘考虑,未能循序渐进地推行改革。,失败原因,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势力强大,变法遭到顽固势力的反对和镇压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维新派势力弱小,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和政治斗争经验 仅依

8、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树敌过多、脱离群众 策略方针失误:如未能协调两宫矛盾;急于求成、缺乏全盘考虑,未能循序渐进、抓重点分主次逐步推行等 说明:改良主义的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曲折的,戊戌变法运动的教训,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的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只有用武装斗争的手段推翻腐败的清政府,中国才有富强的希望。,三、评价 (一)性质: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具有进步意义。 (二)积极作用 1 政治: 2 思想: 3 经济: 4 文化: 5 习俗:,三、评价 (一)性质: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具有进步意义。 (二)积极作用 1 政治: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具有爱国性。

9、2 思想: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具有启蒙性。 3 经济: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4 文化:推动了近代传媒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京师大学堂) 5 习俗:陈规陋俗 文明的生活方式 (戒缠足、兴女学),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对比表 从社会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和国际环境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宁夏文综参考答案 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通过变法实现独立富强尽快摆脱被瓜分命运。 变法急于求成;变法内容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课外探究- 你认为杀害光绪帝最大的嫌疑人是谁?探究此问题还应当有哪些渠道获得资料?,近代中国在西方侵略的冲击下,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民生困苦,社会经济衰落。 自然经济的解体和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也推动了近代工业(特别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这种先进的生产方式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生机和生气,并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和思想领域的进步(例如,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所以说,这种新的生产方式成为了历史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