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生物365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417182 上传时间:2017-06-1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趣味生物365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趣味生物365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趣味生物365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趣味生物365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趣味生物365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趣味生物36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趣味生物365(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趣味生物 365在克里克之前,人们在编码于 DNA 中的信息与蛋白质合成的相互关系的 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1902 年,加罗德对尿黑症患者家系分析的结果表明,患者大部分都是堂(表)兄弟姐妹近亲婚配所生的孩子,因此他推断这种疾病是通过隐性的孟 德尔因子遗传的。他还分析指出,这种代谢缺损是因体内缺少一种使苯环分 解的特异酶,这表明在基因和酶之间存在某种联系。1945 年,美国遗传学爱比德尔与塔特姆通过红色面包霉的研究表明:在生物体内的所有化学过程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所有这些过程都可以分成一系 列有顺序的单个化学反应,每个反应由一个基因控制,一个基因的突变只能 导致细胞执行某单个化学反应

2、的改变。克里克的中心法则发表后,人们在遗传信息传递研究中又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RNA 发现也能进行复制,在反向转录酶的作用下,可以由 RNA 为模 板进行 DNA 的合成。因此,中心法则现修改如下:千古之谜恐龙的绝灭中生代是恐龙的时代,那时恐龙几乎遍布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环境。但是到了距今 6 千 5 百万年的白垩纪末期,恐龙无论是巨大的还是矮小的; 聪明的还是愚蠢的;敏捷的还是笨拙的;肉食的还是植食的全部绝灭了, 无一幸免。统治了地球长达 1 亿年之久的庞然大物们以及它们的近亲在这么 短的时间内很快地从地球上消失,要不是它们遗留下许多巨大的、或是奇异 的已变成了化石的骨骼被人们从地层中发现,人们

3、也许永远不会知道他们。 是什么原因使得它们绝灭呢?1980 年 6 月上旬,阿尔瓦雷兹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白垩纪第三纪绝灭的天外原因”的文章,提出导致恐龙绝灭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 是一个宇宙天体。他提出,如果 6 千 5 百万年前一个直径为 10 公里的陨石撞 击了地球,那么它就会掘开一个约 175 公里宽的冲击坑,爆炸造成的岩石粉 屑会以尘埃的形式溅入同温层并迅速地散布于整个地球上空,把正常情况下 到达地球表面的光线大都遮挡住了。在随之而来的黑暗中,光合作用停止了, 植物不再生长,食物链的根基被破坏,恐龙,以及许多其他的动物绝灭了。 这种假说的证据是白垩纪第三纪地层间发现富含铱元素的粘土层

4、,同时 地层中的古生物记录反映了生物的高绝灭率。这种假说就是著名的“碰撞 说”。然而,恐龙并不都是在距今 6 千 5 百万年的那一瞬间绝灭的。这种现象使人怀疑祸从天降一说的正确性。前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地球化学研究 所对蒙古戈壁沙漠地带的五条恐龙和一些恐龙蛋壳化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 明化石成分中有含碳酸盐的磷酸盐物质,值得注意的是化石中含有丰富的 氟、硫、钡、铅以及稀土金属如钍等,而且钍的含量高达 0.37,比地壳中 钍含量的百分比高 80 倍。有证据表明,那时的地质构造运动剧烈。伴随火山 爆发,改变了生物生存的地貌和气候条件,影响了地质,化学环境,污染了 食物和水质。那时生态环境中稀土元素

5、含量已呈饱和状态,其浓度接近或达 到足以使动植物致命的程度。因此有人认为地球化学变化是导致恐龙绝灭的 一个重要原因。还有的科学家提出了彗星撞击假说。彗星是一种质量较小,形态特异的天体。它对生物的危害有两个方面,一是当彗星靠近地球时,其有毒成分如 无色气体氰根对地球的大气污染,二是当彗星与地球相遇时,如果一个大彗 星撞击地球陆地,它冲击掘起的喷溅物可大于彗星本身的重量,与小行星撞 击地球陆地一样,可以造成地质构造、气候和生物的剧烈灾变。大气的变热 会杀死陆生动物。对白垩纪第三纪的过渡层氧化电位研究表明,当时的 海水温度大约上升了 5。因此有些学者认为绝灭的恐龙是因为天气太热引 起心脏病发作而致死

6、。恐龙绝灭原因到底是什么?多少年来,人们一直争论不休。除了上述三 种假说之外,还有超新星爆发假说、太阳超耀斑假说等等。各种假说都有其 道理,也都有其局限性。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科间的渗透和新思想新技术的 应用,科学家们还在不断地探索、研究,努力找到最符合实际的答案。恐龙和所有爬行动物一样是卵生动物。靠下蛋的方式繁衍后代。中国学 者赵资奎等研究了广东南雄盆地发掘出的恐龙蛋,在电子显微镜下发现处于恐龙灭绝时期的恐龙蛋壳的超微结构普遍异常。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他们 对恐龙灭绝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观点,认为我国华南地区白垩纪末期恐龙的绝 灭开始发生在白垩纪第三纪交界之前的 2030 万年,而灭绝的原因可能

7、和当时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微量元素的富集有关。他们推测,当时我国华南 地区可能受到微量元素的污染,同时气候又相当干燥。一方面通过食物链的 运转,大量微量元素聚集到恐龙体内,破坏了其生理活动过程中微量元素的 平衡,结果影响了恐龙的生殖过程,形成了病态结构的蛋壳,它们易碎而且 无法保证胚胎的正常发育。另一方面蛋内营养物质中微量元素过分富集,也 会大大降低恐龙蛋的孵化率,使恐龙无法正常繁殖后代,从而走上了绝灭的 道路。蚂蚁的“奶牛”可能你还不会知道蚂蚁也有很多形形色色的“部落联盟”吧?研究蚂蚁的各“部落”以及那些与它共栖的生物是非常引人入胜的。 夏天,在森林里常会见到新堆起来的好象黄沙堆似的“建筑物”

8、,这就是红林蚁的蚁巢。可不要以为这大沙堆里的“居民”都在沉睡,只有为数不 多的“警卫”在表面上守护着蚁巢。其实巢内有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只热爱劳 动的小动物正在过着紧张的生活。如果在附近白桦树上有蚂蚁朝两个相反的方向跑动时,就不难发现往上 爬的往往是些苗条、消瘦的蚂蚁。而往下爬的却是大腹便便。它们相遇时常 常停住脚步,互相碰碰触须,仿佛在握手,并且嘴对嘴地传递了些什么东西。 然后又各自反方向跑去。若是跟踪那消瘦的蚂蚁就会和它一起来到那绿叶茂 密的蚜虫放牧场。这就是蚂蚁吸吮蚜虫甜汁的地方。蚂蚁是一种爱吃甜食的动物,因此很乐意和蚜虫共生。蚜虫所分泌的甜 汁是植物营养液在酶的作用下所形成而在肠道里还没有

9、来得及消化的液体。 每只蚜虫一昼夜能生产相当于自身体重几倍的“蜜露” 。蚂蚁一见到蚜虫便 急忙凑上去,象挤牛奶似的用触须敲打蚜虫的肚子。蚜虫随即分泌出一小滴 “蜜露”来供蚂蚁食用。若附近没有蚂蚁时, “蜜露”只得白白地流在树叶 上,使叶子闪出漆一样的光泽。在冬季蚂蚁会精心地照料蚜虫的虫卵,其关心程度不亚于照看自己的卵子。待等春天刚刚转暖,小蚜虫便出世了。于是蚂蚁便更加忙碌起来。每天 要把小蚜虫一个个地叼出洞来,送到新嫩的树叶或小草上去放牧,晚上再从 牧场上把它们叼回洞来过夜。而这些小蚜虫也会乖乖地让蚂蚁叼着来回搬 运。每当蚂蚁叼着它们时,它们不但纹丝不动,还特意收起小腿,以便蚂蚁 搬运。直到气

10、候完全转暖后,蚂蚁才让这些小奶牛独自随意生活。其实“随 意” 也是相对而言的。奶牛在放牧时总是受到主人警觉的照管和保护。因蚜 虫的自卫能力极差,若没有可靠的保镖,则早就成了众多敌手的牺性品了。 为了保护蚜虫,蚂蚁会在植物上给自己的奶牛盖造细长的绿色掩体,并在入 口处设岗放哨,这些掩体不但能躲避敌害,天气恶劣时还可用以躲避风雨。 有时蚂蚁社群之间还会因抢夺蚜虫而双方出动蚂蚁大军进行搏斗。蚂蚁和蚜虫的这种关系,在生物学上称为互利共栖,其实蚂蚁的“奶牛”不仅是蚜虫,还包括蛾子的幼虫、介壳虫等许多合作伙伴。 蚂蚁对一种灵活的小甲虫乞丐虫的好感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似乎达到了不合理的程度。它所以喜欢乞丐虫

11、,因为在乞丐虫的腹部两侧有特殊 的皮腺,可产生一种类似醚的分泌物。为了能得到这种分泌物,它几乎可以 忘掉世上的一切。每逢遇到这种小甲虫时,它就用触须去敲打乞丐虫两侧皮 腺上的一小撮黄色刚毛,顺着刚毛会流出分泌物,一直流到蚂蚁的嘴里。有 人认为这种分泌物具有“兴奋”作用,故把蚂蚁比作了酒鬼。现已查明,这 种分泌物含有各种维生素和促进发育的重要物质。同时,蚂蚁也让乞丐虫分 享自己嗉囊里的东西,以换取这种有益于健康和生长的饮料。蚂蚁抚爱、照料乞丐虫的幼虫,胜于关心自己的后代。一旦发生险情时, 蚂蚁首先救护的是乞丐虫的幼虫。而居然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小蚂蚁被吃 掉。它的这种“好客”竟达到了使人难以理解的

12、程度。生物界就是这样充满着奥秘。夜蛾的绝招六月的气温渐渐变热,此时也正是夜蛾频繁活动的季节。而蝙蝠此时也频频出击,凭借它那奇妙而完善的声纳系统,在飞行中捕捉飞蛾。 大自然是奇异的,有些昆虫居然在生死斗争中,发展了本身的防御之道,如身上长出尖刺,或者会喷射毒汁,使那些掠食者难以下咽,对它们再也没 有胃口了。有趣的是,在有些夜蛾身上,居然长出一种巧妙的“耳朵”,在 三十米外就可察知蝙蝠的超声波,使它们能够有充裕的时间来逃逸。夜蛾的防御本领很高,它能够窃听蝙蝠发出的高频尖叫声,一旦知道自 己危险临头了,便会使出逃命的浑身解数。首先开动足部关节上的振动器, 发出一连串的“咔察”声,迷惑蝙蝠,使它们在干

13、扰中失去定位的能力。同 时,夜蛾身上的绒毛也一起加入战斗,吸收蝙蝠发出的超声波,以减少回声, 使蝙蝠声纳系统的探测作用缩小。这真是一种奇妙的“反声纳”战术。当蝙蝠紧盯不放的时候,夜蛾也会立即察觉,因为此时它的鼓膜神经脉 冲已经达到饱和点。当危险近在眉睫的时候,夜蛾就改用另一种战术,不断 改变飞行方向,翻筋斗,兜圈儿,螺旋式地向下降,或者缩起双翼,急剧下 降,落到地面,钻进草丛间溜之大吉。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在一些夜蛾的胸腹间的凹处,长着一种鼓膜器。外面是一层角质褶皱和鼓膜,里面有气囊。感橛器和鼓膜腔,腔内有两 个听觉细胞和一个非听觉细胞,它们的神经纤维相互平行,形成一束鼓膜神 经,和主神经

14、干联接,并通向胸神经节。由于鼓膜器能够窃听蝙蝠发出的超 声波。因此,当蝙蝠处在六米高,三十米远的地方,夜蛾就会得到警报。近来还发现,某些种类的夜蛾还有自己的“早期报警雷达”。它们可以发射极高频的超声波,探测蝙蝠的位置,以便及早逃避。 由此可见,夜蛾的超声测听装置是多么惊人,其反测量和防声纳的技术又是何等的高超啊!蜻蜓每年的六、七月以后,天气变热了,蜻蜓也马上出现了。在阳光下,它那扁宽的肚子显得格外秀丽。有时,它张开翅膀,停在树枝上,有时也会落 在树梢。受了惊吓以后,它就飞起来,沿着树枝飞一会儿,又落到树枝上来? 蜻蜓有着一对很大的眼睛,其状呈圆球形。它们不仅占据了头部两侧的 全部位置,且还向上

15、下前后突出。所以,蜻蜓一下子就能饱览周围的一切事 物。蜻蜓的眼睛看上去是细网状的,泛着五颜六色的光泽,在生物学上称为 复眼,即每只眼睛都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面组成。蜻蜓为什么能那么容易地发现敌人,也就并不为怪了。 蜻蜓的幼虫就更有趣了,蜻蜓属于不全变态昆虫,它的卵孵化成幼虫后,要用两年的时间来发育成长,在第二次越冬后,到第三年夏天才变成成虫。 在这一段时间里,幼虫要长大 2530 倍,并且要蜕皮 10 次左右。蜻蜓的幼虫是一种肉食动物,所以它们需要“肉”。蝌蚪、蝇子、蚊子、 孑孓都是它们的食物。那么蜻蜓幼虫是怎样捕捉猎物的呢?小水塘中一只蝌 蚪正摆着尾巴游着。这时,蜻蜓幼虫发现了蝌蚪,它静静地候

16、在那里,等待 蝌蚪游近。蝌蚪游近了,蜻蜓幼虫并没有挪动地方,只是从它头部底下伸出 一条古怪的好象胳臂似的长板子。蝌蚪被抓住了,塞入了嘴里。又一只蝌蚪 出现了,这次幼虫的举动稍有不同。它老远就发现了蝌蚪,并且悄悄地向它 爬去,接着又是迅速地甩出那条“胳臂”,把猎物擒获。这条奇异的“胳臂” 叫做脸盖。它是经过变异的下唇。下唇向前伸出就象一块板子,而且能够折叠。在这下唇的末端有两个能够活动的大钩子。幼 虫把它长长的下唇往前甩出去,用活动的钩子捉住猎物,再把这个下唇对折 起来,这样猎物就到了嘴边。脸盖是一种很巧妙的器官。蜻蜓的幼虫既不会游水,也爬不快。但为了捕食,只得接近猎物,还要挡住它,抓牢它。所以蜻蜓幼虫的这个捕捉器官 就发达起来了。当然,它的下唇不是一下子就从托住食物的器官变成捕捉器 官的,从下唇变成脸盖,中间曾经经过千千万万个世代。趣话西红柿西红柿现在已成为各国人民饭桌上的美味佳肴,可是你是否知道,几百年以前人们还害怕吃西红柿,并把它当作是一种毒果呢! 西红柿原来是一种野生茄科植物,最早生长在南美安第斯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