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书名小考(1)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41701342 上传时间:2020-08-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旧唐书书名小考(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旧唐书书名小考(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旧唐书书名小考(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旧唐书书名小考(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旧唐书书名小考(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旧唐书书名小考(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旧唐书书名小考(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旧唐书书名小考 (1)关于旧唐书书名问题,最近见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总402期(XX年第8期)刊登学者评书一一读旧 唐书辨证,说旧唐书辨证的作者“从当时的诏令 与奏文看,并非逢唐必改,而奏文中更有直称唐书者, 是旧唐书原名唐书并无疑问。 ”随后,读到 旧唐 书辨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XX 年)一书,在 旧唐书 编纂考略部分,引用了后晋天福六年四月监修国史赵莹所 上一段奏文,并提到册府元龟所载天福六年二月诏,以 此“为证”证明“言涉唐朝而不必讳也。既不必讳,而沿用 历代正史命名之惯例称 唐书,又何其相宜也。 ”由此认为, “不宜否定唐书为其原名” 。然而,在当时的文献中却没有所谓“沿用历代正史命名

2、 之惯例称唐书 ”的“证据” ,何来“不宜否定唐书为 其原名”呢?先来看五代时的修书诏和奏文。天福六年二月的修书敕: “有唐远自高祖,下暨明宗, 纪传未分,书志咸阕。今耳目相接, 尚可询求。若岁月浸(更) 深,何由寻访。宜令户部侍郎张昭、起居郎贾纬、秘书少监 赵熙、吏部郎中郑受益、左司员外郎李为先(光)等,修撰 唐史。仍令宰臣赵莹监修。 ”(五代会要卷 18前代史、 册府元龟卷 554选任)请注意: 修史敕说的是 “修撰唐史” ,不是“修撰唐书” 。 同年四月, “监修国史赵莹奉敕同撰唐史,起居郎贾纬 丁忧,请以令与张昭等修唐史”。同年四月,监修国史赵莹奏:“自李朝丧乱,迨五十年。四海沸腾,两

3、都沦覆。 臣与张昭等(共议)所撰唐史,只叙本纪,”(五代会要卷 18前代史、册府元龟卷 557采撰三) 同样,赵莹亦只说“撰唐史” ,而没有说“撰唐书” 。不论册府元龟 ,还是五代会要 ,凡涉赵莹监修、 刘昫进上唐史者,均未用过“ 唐书”之名,何以认定“ 唐 书为其原名”呢?相反,确凿的证据倒是当时曾经对其书有过正式命名, 这就是旧唐书 辨证 也未否定的 五代会要 卷 18前 代史的记录:“开运二年六月, 史馆上新修前朝 李氏书 纪志传共二百二十卷并目录一卷,都计二十帙。 ”这是迄今 关于赵莹监修、刘昫进上唐史命名的最早也是最原始的记载。册府元龟卷 554恩奖作“一云开运二年史馆上新修 前朝李

4、氏书 ”,卷 557 采撰三作“晋少帝开运二年史 官上新修李氏书纪志列传共二百一十三卷并目录一卷, 都计二十帙。 ”这是北宋依据五代实录保留下来的一手材料。 这三条最早、 最原始的记载说明, 赵莹监修、刘昫进上唐史, 进书时使用的书名是李氏书 (或前朝李氏书 ),而非 “唐书”。旧唐书辨证指出, 旧五代史卷 84晋少帝纪 四开运二年六月 “监修国史刘昫、 史官张昭远等以新修 唐 书纪志列传并目录二百三卷上之” 。请不要忽略旧五代史修成于北宋初,已融入北宋初 的观念。更何况,现今所存旧五代史是清代从永乐大 典中辑出,已是几经转手的二手材料了。然而,就在同一 卷书中,即晋少帝纪四中,开运二年九月庚

5、子,也还有 这样的记录: “吏部侍郎张昭远加阶爵,酬修唐史之劳也。 ” 说的是“唐史”而不是“唐书” 。旧五代史中,关于赵莹监修、刘昫进上唐史事,总 共有 8 处,除上述晋少帝纪四 2 处外,另有 6 处,晋高 祖纪五 2 处、赵莹、吕琦、赵熙、贾纬传各 1 处,分别列 举如下:卷 79晋高祖纪五 天福六年二月“诏户部侍郎张昭远、 起居郎贾纬、秘书少监赵熙、吏部郎中郑受益、左司员外郎 李为光等同修唐史,仍以宰臣赵莹监修。 ”夏四月辛丑,宰 臣监修国史赵莹奏:“奉诏差张昭远等五人同修唐史,”这与五代会要卷 18前代史、册府元龟卷 554选 任记载一致,说的是“唐史” ,而不是“唐书” 。卷 89

6、赵莹传,“监修国史日,以唐代故事残缺,署能 者居职,纂补实录及修正史二百卷行于时,莹首有力焉。 ” 回避“唐书”二字。卷 92吕琦传,“天福中,预修唐书 ”,这是旧五 代史中第二处说“唐书” ,与少帝纪四同。卷 93赵熙传,“天福中,承诏与张昭远等修唐史,竟 集其功。”说的是“唐史” ,不是“唐书” 。卷 131 贾纬传,“明年春,敕修唐史,纬在籍中。 ” 综合起来,旧五代史中赵莹监修、刘昫进上唐史事 8 处,使用“唐史” 5 处,使用“唐书” 2 处,回避书名 1 处。由此可见,即便转手的二手材料旧五代史 ,与第一 手材料同称“唐史”者也是绝大多数,怎么可以说其书“原 名唐书并无疑问”呢!五

7、代会要 、册府元龟说“开运二年六月,史馆上 新修前朝李氏书” ,“新修前朝李氏书”七字,断句可以有两 种断法, 一是将“前朝李氏书” 五字作为书名, 即“新修前 朝李氏书”,一是将“李氏书”作为书名, “前朝”作为书 名的定语,即“新修前朝李氏书 ”。笔者倾向于后者,以 其书名为李氏书 。为什么进书时会使用李氏书这样一个书名?一是为 了区别唐代已修成的国史唐书 ,赵莹奏中提到“今 据史馆所阙唐书 、实录,请下敕命购求” ;二是为避石 敬瑭名讳。关于避讳,对于已经存在过的朝代名,与姓氏一 样无需避讳,但要为人、地、物新起名时,避讳就是官员们 必须认真对待的一大问题了。赵莹、刘昫等若为其儿孙们起名

8、字,那一个敢不避讳!同样,对于新书命名岂能不考虑避 讳?显然,旧唐书辨证与读旧唐书辨证 的作 者,都没有仔细区分这一点。此外,赵莹奏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处,即开头第一句不 称唐朝,而是说“自李朝丧乱,迨五十年” ,这多少可以找 到一点命名李氏书的根据。是否因为避讳而取书名李氏书还可以商榷,但要认 定五代后晋赵莹监修、刘昫进上唐史“ 唐书为其原名” 总得拿出确凿的证据来。不能先有“沿用历代正史命名之惯 例称唐书 ”的假想,找出一点所谓“涉唐朝而不必讳” 的“证据”,就说“原名唐书并无疑问”吧。仅凭“两 条”辗转的二手材料就试图轻易否定“三条”一手材料,更 何况二手材料中还有“五条”材料与一手材料相同,这在史 料运用上不存在粗疏吗?赵莹监修、 刘昫进上唐史,“原名唐书”肯定有疑问, 绝非“并无疑问” !(作者:3C0ME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 益请联系 service 立即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