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中历史整理(上海高考)[七分册]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1699716 上传时间:2020-08-1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高中历史整理(上海高考)[七分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全国高中历史整理(上海高考)[七分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全国高中历史整理(上海高考)[七分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全国高中历史整理(上海高考)[七分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全国高中历史整理(上海高考)[七分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高中历史整理(上海高考)[七分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高中历史整理(上海高考)[七分册](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分册第一单元 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第1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孔孟之道儒家是在乱世求治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学术思想流派。春秋时期,社会处在变革,转型阶段,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针对礼崩乐坏,动荡纷争的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治国救世的主张。他认为必须重建周礼的权威,遵循宗法制度的原则,以“礼”的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使社会成员安分守己,恪守传统的等级秩序,才能消除人欲横流、名分紊乱的时弊。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复礼”的关键在于“为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并解释说“仁”就是“爱人”,尤其是爱自己的亲人。为“仁”之本应从最亲近的血缘关系入手,首先是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2、,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若能形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状态,便能恢复礼制,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与人际关系的和谐。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孔子还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人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就是“义”。正人君子应重义轻利。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是孟子和荀子。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这正是儒家道德准则仁、义、礼、智的基础和开端。他明确提出“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并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推行仁政,结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局面。由孔子创立,孟子继承、发展的儒家学说,后人

3、习称“孔孟之道”。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荀子则从“性恶论”出发,更注重外在的社会规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作用,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荀子的思想在后世也有不小影响。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儒学的经学化汉初以来,一度沉寂的儒学减受重视。汉武帝继位后,锐意进取,经营开拓,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这成为儒学地位迅速上升的契机。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汉儒大家首推董仲舒,他兼采阴阳五行学说,糅合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他将天道与人事相比附,系统提出“天人感应”之说。政治上倡导“君权神授”,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秉承天意治理人世,所以臣民必须服从天子;同时,天又对天

4、子进行监督考察,通过祥瑞和灾异予以褒奖或谴责。伦理上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认为君臣、父子、夫妻的等级差别出于天的安排,并将仁、义、礼、智、信视作为人处世永恒的道德准则。后人习称“三纲五常”。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董仲舒应诏先后三次向汉武帝上策建言,阐述自己的理论,并顺应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求,提出“大一统”的主张,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上的一统维护政治上的统一。他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并实行。茕桢广鳓鯡选块网羈泪。此后,儒学在各家学说中获得“独尊”地位,成为统治者极力推崇的官方意识形态。儒家典籍被称为“经”,解释和阐发儒家经典成为专门的学问,称为“经学”。武帝规

5、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设立五经博士,专事儒经的研究与传授。后又在长安兴办太学,教授五经,入学者完成学业经考试合格,即可担任官职。郡县也建立地方学校,配有经师授学,以培养管理的后备人选。由于经学的研习、传授为学者的入仕开辟了通途,因此通经致用成为文人学士的普遍要求。汉代以来,儒学逐渐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广泛而深远。鹅娅尽損鹌惨歷茏鴛賴。第2课 宋明理学程朱理学唐代中期以来,儒学的研习、传播面临新的严峻挑战。由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出现一系列重大变化,延续近千年的经学体系既不符合时代的认识水平,也不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儒家极力维护的社会等级秩序以及相应

6、的伦理纲常遭到巨大冲击。为此,有学者大声疾呼:复兴儒学,直接继承孔孟“道统”。籟丛妈羥为贍偾蛏练淨。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家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在构建理学体系的过程中,贡献最突出的有程颢、程颐和朱熹。預頌圣鉉儐歲龈讶骅籴。北宋中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合称“二程”,他们明确提出哲学意义上的“天理”观念,认为天理是超越万物、永恒存在的宇宙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二程”还将天理与礼治秩序和伦理纲常直接联系,称:“人伦者,天理也

7、”,“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渗釤呛俨匀谔鱉调硯錦。南宋的朱熹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在继承、发扬“二程”之学的基础上,融会贯通诸家之说,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的核心是天理论,而关键仍落实到天理与人伦的沟通。他认为天理既是宇宙的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人世间的伦理纲常就是其具体体现:“天理流行,触处皆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信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他指出人性本如明珠,与天理一致,但为后天欲望所蒙蔽,所以要“明天理,灭人欲”。铙誅卧泻噦圣骋贶頂廡。“二程”和朱熹都高度强调了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力图将外在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内在的主动追求

8、。为此,他们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途径和“正心诚意”的修身公式,要求人们通过一步步的体验、领悟,逐渐达到道德与天理一体的最高境界。擁締凤袜备訊顎轮烂蔷。“二程”、朱熹的学说后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居于正统地位的官方哲学和维护君主专制的思想工具,世人习称为“程朱理学”。贓熱俣阃歲匱阊邺镓騷。陆王心学(删)第3课 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删)第4课 礼制规范(删)第5课 儒家文化的传播辐射东亚(删)远播西方欧洲认识对中国文献的翻译、介绍约始于16世纪,耶稣会士来华后,更对儒家经典进行系统的翻译与西传。最早进入中国内地的罗明坚曾向欧洲寄回大学、孟子的部分译文。长期居留中国的利玛窦贡献尤为卓著,他悉心钻研

9、儒学,不仅将“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西方,还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以很大篇幅对儒学及其社会影响做了全面而详细的介绍。坛摶乡囂忏蒌鍥铃氈淚。进入17世纪后,西方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译介渐具规模,译文日益完善。明朝天启年间,金尼阁对“五经”做了部分翻译,刊印于杭州。清朝康熙年间,寓居中国20多年的柏应理回欧,他在法国巴黎以拉丁文编著出版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内容包括作者对儒学的详细介绍、孔子传和孔子画像、“四书”译文等,并附有中国王朝纪事年表。至18世纪中叶,已有相当数量的儒学著作译本及相关介绍经传教士之手流往西方。蜡變黲癟報伥铉锚鈰赘。第二单元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第6课 思想潮流的演进(删)第7课 新文化

10、运动的勃兴“德先生”与“赛先生”辛亥革命促成了君主制度的终结和中华民国的建立,使中国历史越出了改朝换代的旧轨,一度给国人带来很大的希望。然而,民国初年的帝制复辟以及随后出现的军阀统治、军阀混战和种种社会危机,又将人们的希望击得粉碎。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从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就必须彻底批判中国的旧思想、旧文化和旧礼教,引进民主和科学。由此,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買鲷鴯譖昙膚遙闫撷凄。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主张破除陈腐的封建意识,自觉更新思想观念,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青年杂志从第二卷第一号起更名为新青年1917年初,陈独秀受聘为北京大学

11、文科学长,新青年也从上海迁至北京。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人先后加入该刊编辑部或为该刊撰稿,形成了一个新文化阵营。聚集了一大批新文化人的北京大学,在蔡元培的主持下,也逐渐发展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綾镝鯛駕櫬鹕踪韦辚糴。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与科学。陈独秀借用这两个词的英文发音(Democracy和Science),形象地称之为“德先生”和“赛先生”。所谓民主就是要宣传民主思想,建立民主政治,用民主精神来反对封建专制和军阀独裁;所谓科学不仅仅是指各种具体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在看待客观事物时要运用科学观点、科学方法,提倡科学精神,运用科学法则,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驅踬髏

12、彦浃绥譎饴憂锦。中西文化论战新青年问世后,公开宣称“所谓新者就是外来西洋文化,所谓旧者就是中国固有之文化”,主张以新易旧、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国固有文化。如此激烈的批判态度和鲜明的文化取向,激起了一些人的强烈反对。从1916年起,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陆续发表文章,抨击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驳。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论战。猫虿驢绘燈鮒诛髅貺庑。五四运动之后,传统文化受到猛烈冲击,西方新思想、新观念大量输入,完全斥拒外来文化的论调已根本站不住脚。章士钊、梁启超等人又先后提出“新旧调和”论、东西文化“化合”说,梁漱溟则明确主张维护儒家文化。中西文化问题的论证更广泛地展

13、开。李大钊、胡适、瞿秋白等人以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杂志为舆论阵地,积极参加论战,深刻阐述了新文化取代旧文化的历史必然性。锹籁饗迳琐筆襖鸥娅薔。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和不同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性,扩大了新文化的影响,进一步传播了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的新文化的精神,其主流无疑是正确的,但他们忽视甚至否定文化的传承性甚至民族性,存在着绝对化、简单化的倾向。構氽頑黉碩饨荠龈话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8课 新式教育的发端(删)第9课 科技与文化的发展近代科技的引进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冯如研制出中国第一架飞

14、机。.西书的翻译与出版商务印书馆编译出版了许多西学名著,在传播西方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报刊业的繁荣申报是历时最为长久、影响最大的一份中文报刊。第10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的改进唐胥铁路建成通车,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民间社团的兴起(删)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西方文化文明礼仪的传入,中国人的社会习俗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尤其是民国建立以后,南京临时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涉及剪发辫、禁缠足、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等方方面面,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习俗的变革。輒峄陽檉簖疖網儂號泶。清代服饰,官民有别。在民间,男子一般穿长袍、马褂。辛亥革命以后,许

15、多象征封建等级特权的服饰,如顶戴花翎、补服黄马褂等被淘汰,洋装洋服开始流行,服装的样式不断翻新。民国初年,男子礼服一般为西服和袍褂。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大城市里流行的男装是西服、中山装和长衫,女装主要是旗袍。尧侧閆繭絳闕绚勵蜆贅。清代官场上的称谓,多按官职大小,称“大人”、“老爷”。日常生活中,通行的社交礼节有跪拜、作揖、请安、拱手等。民国成立后,政府明令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民间以“先生”或“君”相称。并颁布专门的礼制,废止跪拜、请安等旧礼节。改用鞠躬礼和脱帽礼。与此同时,西方的握手礼也开始流行。称谓和礼节的变化,是社会平等意识的体现,其意义在于破除传统的尊卑等级观念,代之以人格的平等。识饒鎂錕缢灩筧嚌俨淒。第三单元 先进思想理论与现代中国第11课 孙中山三民主义(删)第12课 毛泽东思想(理论 第五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走上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没有历史的先例,面对中国特殊的国情,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问题。但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国共产党内都发生过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使中国革命遭遇重大挫折。凍鈹鋨劳臘锴痫婦胫籴。1928-1930年间,毛泽东将革命实践的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