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小说)

上传人:y****8 文档编号:141682938 上传时间:2020-08-11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2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小说)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小说)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小说)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小说)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小说)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小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小说)(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小说),一(2011)11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4分) (1)补充交代上文征调动员大会的内容。 (2)为下文具体描写不同的学生形象作铺垫。 (不同的学生形象指充满爱国热情的工学院学生、逃避征调的蒋姓学生、主动要求入伍的澹台玮),12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4分) (1)面对洋溢着爱国热情要做志愿者的学生,递手帕的行动表现了孟弗之作为老师的嘉许和关爱。(2)学生间的递、接,表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间的忘形与契合。 (3)师生间的递、接、还,表现了彬彬有礼的师生在民族大爱的召唤下情感的水乳交融。,13孟

2、弗之于蒋姓学生、萧子蔚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两个方面加以分析。(6分) (1)学生形象:同时高材生,四年级的蒋姓学生处心积虑逃避责任,灵魂丑恶;三年级的澹台玮毅然要求入伍,人格高尚。 (2)对话情境:前者先平和交流而后尖锐冲突,一波三折,富于戏剧性。后者对话含蓄内敛,互通衷曲蕴含诗意。,1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6分) (1)深刻寓意: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 (2)表现人物: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 萧子蔚、

3、澹台玮面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 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人格。,二(2012)11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4分) 平靜,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1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看见学生给家长写的信,他就能大致猜测到内容,并体谅到家长的辛劳;邮差不免要送递坏消息,他为此感到遗憾,并衷心希望没有坏消息。 这两句写出了他善良仁厚的性格。,13“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4分) 这句话借说天气,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写“这个小城”的天气

4、好,说明是对生活通常状态的感受。 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14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形象特征: 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 也有助于表现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 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三(2014)12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6分) 尽管期待渥伦斯基的回信,但先已绝望; 看信后对两个人情感的彻底绝望; 由此推广到对生存背景(人生、世界、命运等)的绝望。,13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分) 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

5、 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14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意义?(4分) 内心活动:恐惧、迷惑、悔恨。 意义:表现了安娜之死的偶然性,增强了悲剧意味。,15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6分) “蜡烛”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至消失的过程。 这句话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结。画龙点睛,暗含着作者的喟叹同情。,四(2016)13.第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6分) 战争让他重温三十三连的荣耀,体现他作为一名士兵的价值; 战事如拖到六月,死伤士兵的腐烂会让他不忍直视;

6、 打了,无论胜败,对他而言都是一种解决。,14.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4分) 第一处,向别人吹嘘过去的荣耀,满足虚荣心,体现内心的空虚; 第二处,从喂鸡的成就中获得满足,体现内心的充盈。,15.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4分) 这个细节贯穿全篇,前后呼应,体现小说的整体性;会明对插军旗由渴望到不抱希望,形成一种反差的艺术效果。,16.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分) 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明对此感到欣慰;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验到幸福感; 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想提升的快乐; 心灵世界由单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命变得更加立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