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三节 城市化 新人教版必修2(1)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1669984 上传时间:2020-08-11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三节 城市化 新人教版必修2(1)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三节 城市化 新人教版必修2(1)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三节 城市化 新人教版必修2(1)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三节 城市化 新人教版必修2(1)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三节 城市化 新人教版必修2(1)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三节 城市化 新人教版必修2(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三节 城市化 新人教版必修2(1)(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城市化,课程标准,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习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内涵、动力、标志及世界城市化进程,结合有关资料分析城市化各阶段的特点。2.理解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了解生态城市的概念,结合具体城市,说出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措施。,基 础 知 识 梳 理,一、什么是城市化 1.概念:人口向_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_、乡村变为_的过程。 2.标志:_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扩大,城镇,城市,3.动力机制:,4.意义:,(1)带来_的变化。 (2)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_等的巨大变化。 (3)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

2、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就业机会多,交通便捷,增长快,短缺,聚落形态,价值观念,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初期,较低,较慢,发展中,后期,高,停滞,发达,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1) _减少。 (2)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3)废渣影响城市_。 (4)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_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生物多样性,土地质量,建筑群,2.合理的城市化,(1)影响:改善环境。 (2)例证:,修建水利,设施,社会,环境,3.过快的城市化,(1)影响:使城市环境质量_。 (2)例证:过快城市化导致_,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等。,4

3、.实现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1)发展低污染的_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_。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_。,下降,环境污染,节能建筑,污染,良性循环,【思考】 1.我国各地城市化水平迅速上升。请你结合当地城市化的情况,谈谈其发生了哪些变化。,提示可以从城市人口数量、城市用地面积、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展开讨论。,2.发达国家为什么会出现逆城市化?,提示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模的扩大,使大城市中心区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而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交通的发展,再加上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使得城市人口向乡村迁移,出现逆城市化。,3.目前,我国许

4、多大城市在经历强降水过程中,都会暴发“城市洪水”,造成巨大的损失。分析导致“城市洪水”屡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提示暴雨集中;硬化路面大大减少了雨水的下渗;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等。,1.下图为北京城市空间扩张示意图,图中反映出北京地区城市化的标志为(),预 习 效 果 自 测,A.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B.城市用地面积增加 C.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D.城市道路密度增加 解析由图中城区范围的变化可知,城市用地面积不断增加。 答案B,2.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A.城市人口数量的多少 B.城市数目的多少 C.城市占地面积的多少 D.城市人口比重的大小 解析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一般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5、比重大小为主要衡量指标。 答案D,3.推动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根本原因是(),A.国家政策影响 B.社会生产力发展 C.农村人口大量过剩 D.城市的地理位置优势 解析城市化进程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B,4.下列属于城市环境污染的是(),A.交通拥挤B.居住条件差 C.固体垃圾污染D.失业人数多 解析四个选项中只有固体垃圾污染属于环境污染。 答案C,5.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城市规模的无限扩大,人口过度膨胀 B.交通拥堵,住房十分困难 C.酸雨、光化学烟雾严重 D.生产和生活能源消耗量大 解析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城市规模的无限扩大,人口过度膨胀。 答案A,探究点一城

6、市化的内涵、标志、动力 【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某大城市1947年和1981年的同比例平面示意图。(如下图),(1)从图中可见,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趋势是什么?图中该城市的城市化进程有哪些表现? (2)在城市化过程中,该城市的城市人口的数量和比重有何变化? (3)有人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社会发展水平”。你认为有道理吗?,答案(1)郊区城市化(或城市区域扩大)。人口向郊区迁移;工厂向郊区迁移;郊区新建有商场和公园绿地,建设有卫星城和高速公路。 (2)城市人口的数量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3)有道理。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

7、进步的表现。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它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由此可见,该说法是正确的。,【反思归纳】城市化的内涵、标志、动力 (1)内涵,(2)标志,(3)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表现为推力和拉力作用,【即时巩固】 1.下图是某地区19501980年人口增长图。读图回答(1)(2)题。,(1)30年间该地区() A.乡村人口增长了2 000万人 B.城市人口增长了500万人 C.总人口增长了两倍 D.乡村人口增长了两倍 (2)30年间该地区城市化水平() A.大幅提高B.略有提高 C.没有变化D.略有下降,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1980年

8、与1950年相比,总人口增加1 500万,乡村人口增加1 000万,城市人口增加500万。第(2)题,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即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总人口,通过计算可知,1950年与1980年城市化水平相同。 答案(1)B(2)C,2.城市化现象是社会发展和工业化的必然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据此完成(1)(2)题。,(1)关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化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不包括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B.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C.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心,但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不大 D.城市化必将扩大城乡之间的差距,(2)衡量城市化

9、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 A.城市人口年增长的百分比 B.城市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 C.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D.城市人口增加的绝对数量 解析第(1)题,城市化也包括乡村转变为城镇的过程。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心,对周围地区的经济有很强的推动作用。第(2)题,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答案(1)B(2)C,探究点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探究活动】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表(%)。,材料二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的城市化具有自身的特点(见下图)。20

10、12年末中国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52.57%。从城市规模看,特大城市发展最快,中等城市次之,小城市发展缓慢。,(1)根据材料一,在城镇人口变化过程中,英、美两国城市化各自的突出特征体现在哪里? (2)根据材料二,说明1980年以来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答案(1)英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于美国,美国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比英国快。 (2)特点:城市化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发展不合理。,【反思归纳】 1.世界城市化过程在不同阶段的问题及发展趋势,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特别提醒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成为城市人口,是城市化的主要表现之一,但发达国家的农

11、村剩余劳动力是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而产生的,而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则主要是因农村人口增长过快产生的。,拓展延伸过度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 (1)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超过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的现象。这种情况在发展中国家比较明显,尤其在南美洲(如巴西、阿根廷)特别明显。 (2)滞后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现象。这种情况不利于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即时巩固】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城市的“空心化”现象。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郊区移动,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将城

12、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且在老城区和新城区或卫星城之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整个都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材料二部分国家城市化及其经济发展情况统计图(图甲)和部分国家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百分比统计图(图乙)。,(1)材料一中叙述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图甲和图乙中的_、_、_三个国家,这种现象我们称为_,简要分析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有关材料一中叙述的现象,正确的说法是(双选)() A.是社会生产力退化的表现 B.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 C.是城市化发展的继续 D.是大量非农业人口转化为农业人口造成的 (3)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城市化水平可以体现_水平,二者的关系是_。

13、(4)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分别有哪些特点?,解析第(1)题,由材料一中提到的城市的“空心”现象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及促使这种现象出现的条件,可以判断这是逆城市化现象,主要出现于西方发达国家,导致其出现的原因可由材料一得出。第(2)题,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因其经济发展水平高,已经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是其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化继续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城市化的质的提高。第(3)、(4)题,材料二中图甲充分反映出城市化和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同一国家不同年份比较,人均GDP上升,则城市化水平提高;不同国家相同年份比较则显示人均GDP高的国家城

14、市化水平高。图乙则反映出不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其城市化水平都随时间推移逐步提高,但同一时间,不同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不同,同一时间段内变化幅度也不同。,答案(1)英国美国日本逆城市化现象 交通和通信的现代化,缩短了城市与郊区之间的时间距离;市中心用地紧张,地价上涨;城区人口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新商业区在郊区的发展,为居住在郊区的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服务。 (2)BC(3)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4)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成为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主流,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探究点三城市化

15、问题及整治措施 【探究活动】城市化影响自然环境,也产生诸多环境问题。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某城市从市中心到郊区的气温变化示意图。,材料二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材料三某城市产生的部分环境问题示意图。,(1)图1反映的问题是什么?是怎样产生的?结合图1分析,为什么城市上空云量多于郊区? (2)结合图2,分析城市化对水循环的影响。 (3)将下列环境污染源的代表字母填入材料三框图中, A.工业“三废”;B.建筑工地;C.汽车;D.居民炉灶;E.生活垃圾;F.生活污水。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各代表何种污染治理措施? (4)使城市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的主要原因是_,从而产生了一系列城市

16、环境问题。图3尚未反映出来的城市环境问题有哪些? (5)针对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应采取哪些解决措施?,答案(1)热岛效应。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过度集中,大量排放废热,使城市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由于城市上空气温高,气流上升,加之城市空气中尘埃较多,从而造成城市上空云量多于郊区。 (2)地表硬化导致蒸发减少,下渗减弱,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从而使汛期洪峰流量加大,会加剧城市洪水发生,使地下水补给减少。 (3)左边空格为A,右边空格为D、B、C,下边空格为E、F。(E、F可互换) 甲是除综合利用外,进行外运、焚烧或填埋;乙是改造设备,增加除尘设备,消除烟尘,通过化学手段消除废气中的SO2、CO、氮氧化合物;丙是减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