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二章知识分享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1669740 上传时间:2020-08-11 格式:PPT 页数:137 大小:5.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第二章知识分享_第1页
第1页 / 共137页
马原第二章知识分享_第2页
第2页 / 共137页
马原第二章知识分享_第3页
第3页 / 共137页
马原第二章知识分享_第4页
第4页 / 共137页
马原第二章知识分享_第5页
第5页 / 共1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原第二章知识分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第二章知识分享(1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概 论,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实践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实践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自然形式 客体,社会形式 客体,精神形式 客体,实践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无畏的宇宙人,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西红柿“狼桃”,第一只被吃的螃蟹,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黄鼠狼是偷

2、鸡的“专家”吗?,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一)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坚持从思想、感觉 再到物的认识路线,认识是一种主观自生的、不受物质决定的东西。,中国王阳明,心之良知是谓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 王阳明:致良知,慧能,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旗动!,风动!,柏拉图: “灵魂回忆说”唯心.doc,笛卡尔: “天赋观念说”,朱熹: “存天理, 灭人欲”,(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 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旧唯物主义的认识 论泛指马克思主义以前 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 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 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德谟克利特影像说,恩培多克勒流射说,亚里士多德

3、蜡块说,洛克白板说,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严重的缺陷:,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反映具有摹写性,反映具有创造性,(一)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感性认识及其形式,感性认识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感性认识的形式,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苹果(知觉)=红 + 甜 + 硬 + ,表 象,知 觉,理性认识及其形式,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

4、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判断是对 事物之间联系 的判定与断明 的思维形式,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辩日,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推理 是由已知 合乎规律 地推出未 知的思维 形式。,日本富士通电气公司工人小野,有一次在路旁发现一张湿淋淋的卫生纸,头脑中一闪念,便在卫生纸前琢磨、沉思起来。他想,天晴时卫生纸都是皱的,而被雨水淋湿后自动展开了。如果利用这个原理,不就可能搞出自动控制吗?他不顾同伴们的嘲讽,在老师的辅导下成功地制成了

5、“救纸型自动控 制器”,并获得了国家的发明专利。,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 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曾经猖獗一时的天花病毒,种牛痘,防天花,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成为理性认识,班达依尔:陛下,我只要,舍罕国王:当然可以?!,舍罕王赏麦,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成为理性认识,一个残废!,真美!,有伤风化!,感觉,这花是红的,判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如果割裂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形成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唯理论教条主义,经验论经验主义,夸大

6、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对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二)从认识到实践,理论只有 回到实践 中去,才 能实现对 客观世界 的改造。,特区的崛起,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这是因为:,1. 实践出真知。,3.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2.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三)认识

7、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认识的发展总过程:,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实践,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符合。,主体,客体,真理,谬误,正确认识,歪曲认识,(一)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第二是指真理检验 标准的客观性。,第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性认识中包含着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内容。,有用就是真理,糟得很!,好得很!,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即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但多元真理论者却主张:,视频:关于转基因食品,

8、1、方、崔关于转基因的论战 2、袁隆平的看法 3、大卫.铃木的看法 4、罗援少将的看法 5、郎咸平的观点,(二)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真理, 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伽利略的胜利,真理的绝对性有两层含义,(1)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和客观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任何人的客观内容,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此意义上,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2)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知识,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

9、即具有相对性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真理相对性有两层含义,(1)从整个客观世界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只是对其一个部分或片断的正确反映,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总是有限的,认识还有待于扩展。(从认识广度上看) (2)从特定事物或现象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对该事物一定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认识还有待于深化。(从认识深度上看),从内容和认识能力上看,从广度和深度上看,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绝对性和真理相对性的辨证关系,(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和方面 。

10、 (2)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对真理之中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真理总是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3)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真理是一个过程,永远处在由相对到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绝对主义: 承认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相对性。,必然导致经验论者、 教条主义者。,洧(wei)水甚大,郑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死,富人请赎之,其人求金甚多,以告邓析,邓析曰:“安之!人必莫之卖矣。”得死者患之,以告邓析,邓析又答之曰:“安之!此必无所更买矣。” 吕氏春秋,(三)真理与谬误,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与谬

11、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互为条件,互相依赖,牛津 大辩论,再次,真理的发展是通过 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 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适用的范围之外,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在这种情形下,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看来像是朝同一方向多走了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与谬误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不是贫油国,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以,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即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

12、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中国贫油吗?,五十年代以前,一些外国地质学家认为中国是“贫油国”,而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恰恰持相反的观点,但仅在理论上争论是不会有结果的。通过石油开发的实践,大庆、大港、胜利、任丘等大油田的相继发现,就宣告了“中国贫油论”的破产,证明了李四光地质理论的正确。,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实践的这种特点,是它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也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元素周期表的证明,门德列捷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尔后,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

13、素,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这样,元素周期表就被证实了是真理。,(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确定性(绝对性): (1)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确定的、无条件的,此外再无第二个标准。 (2)无限发展着的实践最终会对人们的一切认识作出检验,这也是确定的、无条件的。,不确定性(相对性): (1)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它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理论、观点,不可能对现有的一切认识都作出确定的检验。 (2)实践本身是发展的,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经实践证实的真理,也只具有相对的近似的正确性,还需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14、价值及其特性,(一),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二),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四),(一)价值及其特性,人类实践活动的两个尺度: (1)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 真理所涉及的是物的尺度 (2)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 价值所涉及的是人的尺度 人们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即遵循了真理尺度,又遵循了价值尺度,并且实现了两者的辨证统一。,2.何谓价值?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人类的全部认识可以分为两大

15、类:知识性认识与价值性认识,知识性认识:是认识主体对客体本身的性质、状况、结构、规律等的反映,是回答关于“是什么”等问题的认识。 价值性认识:则是认识主体在知识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关系的反映,是回答关于“好不好?” “要不要?” “该不该?” “有没有用?”等问题的认识。价值性的认识也叫价值评价。,(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 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 知识性认识,价值评价的标准,价值评价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价值关系的评判也要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 合理价值评价的基本

16、要求:一是对客体的正确认识,二是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 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最高价值评价标准。,(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 正确价值观的意义,价值观是人们对 人和事的评价 标准、评价原则 和评价方法的 观点的体系。 价值观对人的行为 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 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 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而错误 的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则起着错误的规范和导向作用。,(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 的辩证统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 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真理和价值在实践的认识活动中是 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当代中国,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