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麻疹疫苗基础知识、现场安全接种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教学案例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1669646 上传时间:2020-08-11 格式:PPT 页数:97 大小:8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麻疹疫苗基础知识、现场安全接种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麻疹疫苗基础知识、现场安全接种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麻疹疫苗基础知识、现场安全接种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麻疹疫苗基础知识、现场安全接种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麻疹疫苗基础知识、现场安全接种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教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麻疹疫苗基础知识、现场安全接种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麻疹疫苗基础知识、现场安全接种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教学案例(9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国内外疫情动态及流行概况,我市麻疹疫苗的接种率达到了欧洲、美洲等控制良好国家的水平 2005年-2006年麻疹发病大幅度上升,成为20年来的最高峰,人口流动是发病流行的主要因素,全球每年约有3000万左右的病例,35万人死于麻疹 我国1965年普种疫苗后麻疹发病率逐年下降,1988年后稳定在10/10万左右的水平,流行病学,(二)传播途径 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在讲话、咳嗽、打嚏时,病毒可藉飞沫小滴散布到周围空气中造成传播,(三)易感者 凡未患过麻疹或未接受过麻疹疫苗者均为易感者。,(一)传染源 人类为唯一自然宿主。急性患者为本病最重要的传染源。

2、,麻疹(measles),临床特点为 发热 流涕 眼结膜炎 咳嗽 粘膜疹 皮疹,兔眼 金鱼眼,流涕,皮疹,咳嗽,金鱼眼,诊断及临床表现,()出疹期: 于发热第4天开始出现皮疹 最先见于发际、耳后,继之面颈部,再向躯干及四肢扩展,最后达手足心淡红色斑丘疹 压之不退色,大小不等,疹间皮肤正常,(3)恢复期:疹退处遗留浅褐色色素沉着或同时伴有少量糠麸样脱屑。,()前驱期 发热第2-3天,两侧颊粘膜上可出现带有红晕的小白点,是麻疹的粘膜疹,即柯氏斑,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高 ()血清中查到麻疹lgM抗体。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恢复期病人血清中麻疹IgG抗体

3、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 ()从鼻咽部分泌物或血液中分离到麻疹病毒,或检测到麻疹病毒,多核巨细胞,治疗,2心衰 毒毛旋花子甙或西地兰 速尿,喉炎 重症可激素,出现喉梗阻者,应考虑气管插管或行切开术,肺炎 多是肺炎双球菌,控制处理原则,儿童在8月龄、1.5岁、6岁时各接种1针麻疹疫苗 外地进京大一学生也需要接种麻疹疫苗,控制处理原则,(一)隔离传染源 (二) 切断传播途径 (三) 保护易感人群 对5年内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45岁以下无麻疹患病史者,均应尽快应急接种,3天内接种率应达到95%以上,典型病例,患者女,35岁。发热、咳嗽、咽痛3天发诊1天。 8岁时曾接种麻疹疫苗。 查体:体温3

4、9.6 C,脉搏80次/分,巩膜皮肤无黄染,躯干、四肢皮肤散在少量红色充血性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口腔两侧颊黏膜有细小白色黏膜斑,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 白细胞总数 5.8109/L ,中性0.76,淋巴0.24 胸部X线正位片示两肺肺纹理粗重。 诊断:上呼吸道感染,药物疹 后确诊为成人麻疹。 请问:此例的诊断依据是什么?开始误诊的原因是什么?,脊髓灰质炎,概述,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乙类传染病,国内外疫情动态及流行概况,自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倡导“全球消灭脊灰”以来 脊灰本土流行国家亦从1988年的125个下降到2007年的

5、4个,自2003年以来全球有25个已证实无脊灰国家重新出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同时部分地区发现VDPV(脊灰疫苗衍生病毒)病例及其循环,国内外疫情动态及流行概况,我国最后一例脊灰本土病例发生于1994年 1995-1999年先后在云南发现4例输入的脊灰野病毒病例 2000年证实,确认已成功阻断了本土脊灰野病毒的传播,实现了无脊灰的目标,近年来贵州、安徽、福建、广西、山西五省先后发现VDPV病例和脊灰疫苗高变异株病例 接壤的国家(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缅甸等)脊灰野病毒对维持无脊灰状态仍构成威胁,奥运期间该病的主要危险影响因素,北京市自1984年至今已连续23年无脊灰野病毒病例发生,2002

6、年曾在外地来京就诊的AFP病例中检出了1例脊灰疫苗变异株、II型疫苗株混合病例 2005年和2006年北京市先后出现6例脊灰疫苗零剂次AFP病例,奥运期间该病的主要危险影响因素,2004年全国数据显示,脊灰疫苗接种率为93%,在某些局部地区仅为80% 2004年在我国贵州地区发生了VDPV病例的暴发流行 2006年上海首次在健康儿童中分离到VDPV,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病人、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都是传染源,(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亦可以飞沫方式通过呼吸道传播,(三)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感染后获得对同型病毒株的持久免疫力 本病隐性感染率高达90%以上,诊断及临床表现,不

7、对称的肢体迟缓性瘫痪,脑脊液检查呈病毒性脑膜炎改变,白细胞轻度增多,蛋白轻度增加,糖与氯化物正常 热退后白细胞恢复正常,但蛋白仍持续升高,达4-10周,,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实验室检查可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数正常,急性期血沉增快,诊断标准,血液和脑脊液分离病毒阳性诊断价值大 病程中特异性抗体滴度呈4倍或以上升高有诊断价值,阳性率和特异性均较高,ELISA法检测血液和脑脊液中特异性IgM抗体可作为早期诊断手段,确诊需作病毒分离或血清特异性抗体的检测,鉴别诊断,表现为迟缓性麻痹逐渐发生 对称性伴感觉障碍 后遗症少,不成流行性,本病主要应与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鉴别,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

8、reSyndrome),治疗,避免劳累、肌肉注射及手术等刺激和损伤,可减少瘫痪的发生,目前尚无抗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特效药物,治疗的重点在于对症处理和支持治疗,控制处理原则,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监测,及时发现、管理脊灰可疑病例 加强实验室监测,尽早发现脊灰高变异株及VDPV,阻止其循环,麻疹疫苗基础知识、现场安全接种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南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 2009年3月,一、麻疹疫苗基础知识,(1)按性质划分: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重组基因疫苗。 (2)按剂型划分:液体疫苗、冻干疫苗。,疫苗的分类:,减毒活疫苗简介: 由活病毒或细菌减毒而制备。保留了病毒或细菌的复制生长能力

9、和免疫原性,但不致病。 注射使用时不得使用含碘消毒剂进行皮肤消毒。 开启后必须在半小时内使用。 包括:卡介苗、脊灰疫苗、麻疹疫苗、腮腺炎疫苗、风疹疫苗、水痘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等。,优点: 1.接种剂量小、针次少、免疫效果持久,可产生全身免疫和局部免疫 2.除注射接种外,可采取自然感染的途径(如口 服、喷雾等)进行免疫 缺点: 1.不稳定、不易储运,易受光、热影响 2.所有可干扰病原微生物在体内繁殖的因素都可引起免疫失败(如循环抗体、免疫球蛋白) 3.易受不利因子污染 4.对免疫缺陷患者或正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可引起严重或致命的反应,麻疹疫苗简介: 目前应用的为皮下注射减毒活疫

10、苗,系由麻疹病毒减毒株接种鸡胚培养制成。 常规免疫策略:初免年龄为8个月龄的儿童,1824月龄再注射1针作为复种。 本次强化免疫策略:1994年3月1日至2008年7月1日期间出生的儿童,无论以往是否接种过麻疹疫苗,均需接种1针次麻疹疫苗。,注意事项: 1. 复溶后为橘红色或淡粉红色澄明液体。如发现颜色变紫(瓶体有微细裂纹)、变黄(有杂菌生长)、溶解不好等情况,均不可使用 2. 消毒皮肤用75酒精,待干后注射。禁止使用碘酒消毒。 3.注射免疫球蛋白后4周方可接种麻疹疫苗;接种麻疹疫苗后至少2周才可注射免疫球蛋白。,二、安全预防接种,预防接种发生不安全的原因,1 . 疫苗方面:疫苗的毒株、疫苗的

11、纯度与均匀度、疫苗的生产工艺、疫苗的附加物、疫苗污染外源性因子、疫苗制造中的差错; 2 . 疫苗使用方面:接种对象不当、禁忌症掌握不严、接种部位、接种途径不正确、接种剂量和接种次数过多、误用与剂型不符合的疫苗或稀释液、疫苗运输或储存不当使用时未检查、使用中未摇匀; 3 . 个体方面:健康状况、过敏性体质、免疫功能不全、精神因素; 4 . 接种时间、药物影响等; 5 . 接种器材如注射器的质量; 6 . 注射操作行为不当; 7 . 使用后的注射器材处理不当。,安全预防接种目的,一、对受种者安全; 二、对实施者安全; 三、对环境安全。,怎样做才实现安全预防接种,1. 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进行实施预

12、防接种。 2. 熟练掌握正确的预防接种技术操作。 3. 加强工作责任心。,预防接种实施,预防接种前准备工作 接种中的工作 接种后的工作,临时接种点布局要求,(一)预防接种前准备工作: 1、接种场所室外要设有醒目的标志,室内要宽敞清洁、光线明亮、通风;并准备好接种工作台、坐凳以及提供儿童和家长休息、等候的场所。 2、每个接种点至少配备3名以上工作人员直接参与现场接种工作,包括现场组织员、现场记录员和接种员。而且必须熟悉掌握现场应急药械的使用。,(一)预防接种前准备工作: 3、根据估计受种人数计算领取疫苗数量,做好领发登记。运输疫苗的冷藏包(箱),应根据环境温度、运输条件、使用条件放置适当数量的冰

13、排。 4、按估计受种对象人数的1.1倍准备注射器材,不得浪费注射器。,(一)预防接种前准备工作: 5、准备75%医用乙醇、镊子、棉球杯、无菌干棉球或棉签、治疗盘、体温表、听诊器、压舌板、血压计、1:1000肾上腺素、氧气袋(瓶)和其他必要急救药械。必须准备一次性注射器回收设备及污物桶等。 6、接种工作人员穿戴工作衣、帽、口罩,双手要洗净,并佩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专用胸牌。,(二)接种时的工作,1、预诊 核实受种对象: 1.查验接种证、摸底登记册,核对受种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及接种记录,确认是否为本次接种对象。 2. 询问并记录儿童健康状况。有接种禁忌而不能接种的受种者,应提出医学建议

14、并记录。,(二)接种时的工作,2、接种 (1)告知家长或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 (2)再次核对受种儿童基本情况; (3)消毒皮肤 (严禁用含碘消毒剂); (4)接种。(接种后不要用酒精棉球按压或涂擦注射部位),(二)接种时的工作,3、登记 (1)在接种证上填写疫苗名称、针次、批号、接种时间、接种单位、接种者签名等; (2)录入电脑。,(二)接种时的工作,4、留观 告知家长或其监护人,儿童接种后留在接种现场观察15-30分钟,如出现异常反应,及时报告和处理,摸底与常规免疫的关系 对发现的未建卡的7岁以下未完成常规免疫接种的儿童,应给予补建卡、证,并纳入儿童免

15、疫规划管理。 强化免疫接种应记入接种卡、证,符合常规免疫程序的,可作为麻疹疫苗第1或第2剂次,记入常规免疫接种记录中: 1、对18月龄以下儿童,既往0剂次者,强化免疫可记为第1剂次;既往已接种1剂次者,强化免疫必须再接种,并在满18月龄后常规接种第2剂次; 2、对18月龄以上儿童,既往0剂次者,强化免疫可记为第1剂次,一个月后安排第2剂次常规免疫;既往已接种1剂次者,强化免疫可记为第2剂次。 不符合常规免疫程序的,记入“应急接种、群体性预防接种记录”中。,5、接种现场疫苗管理: (1)所使用麻疹疫苗为2人份一支。接种前将疫苗从冷藏容器内取出,尽量减少开启冷藏容器的次数。严禁提前抽取疫苗待用!

16、(2)核对疫苗的品种,检查疫苗外观质量。凡过期、变色、污染、发霉、有摇不散凝块或异物,无标签或标签不清楚,安瓿有裂纹的疫苗一律不得使用。,5、接种现场疫苗管理: (3)冻结过的疫苗一律不得使用。 当怀疑疫苗可能冻结过,检查方法:取正常疫苗与受检查疫苗同时摇匀后静止竖立约5分钟,判断:被检查疫苗在短时间内与对照疫苗相比出现分层现象,且上层液体较清,即可判继被检查疫苗冻结。 (4)注射疫苗时要摇匀后方可接种,吸取疫苗和注射时不能触碰注射器的针芯。,(三)接种后工作:,1、清洁冷藏容器。 2、使用后一次性注射器及其他医疗废物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的规定处理。 3、镊子、治疗盘等器械按要求灭菌或消毒后备用。 4、记录疫苗的使用及废弃数量,剩余疫苗按以下要求处理: (1)废弃已开启的疫苗。 (2)冷藏容器内未打开的疫苗做好标记,放回冰箱保存,下次接种时首先使用。 (3)清理核对接种告知书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