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0古诗两首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1666336 上传时间:2020-08-1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0古诗两首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0古诗两首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0古诗两首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0古诗两首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0古诗两首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0古诗两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0古诗两首(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电子备课单位单元专题课型精读课文任课教师课时2课时总 课时课题20、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 会写“孟、浩、陵、辞、唯、舍、君”等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 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3、 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课文重点全文感情朗读训练点全文读说结合训练点还知道哪些送别诗教学重点1、 借助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2、 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教学准备1、 学生:搜集有

2、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读熟诗歌。 预习提纲(见县下发预习提纲)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教学内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可以知道这首诗的那些信息?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的意思; “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题目的意思是

3、“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二、成果展示:1、检查生字词。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3、检查个别学生课文,查看批注情况。三、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唐代著名的诗人)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四、精读感悟,读说结合1、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读了,但是你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想想以前学过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a、借助注释理解诗意;b、查字典理解诗意;c、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等)2、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生自主学习,师相机指导)3、(

4、预设学生不理解的词有:西辞、烟花三月、孤帆、尽、唯)4、这里的“辞”字,你们能给它组个词吗?(告辞、辞别)诗中的“辞”字就是告辞、告别的意思。(组词也是理解字义的好方法)(结合简图)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所以大诗人李白说故人西辞?师:你知道他们分别的时间吗?(三月)诗中写“烟花三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2句古诗。5、“烟花三月”,那是一个春意盎然的季节。想去看看吗?边看边想你能描绘这美丽的景色吗?(出示江南春图)6、哪个同学更厉害,能用诗句来形容这美妙的春天?这美妙的景色,也使我不由得想起这样一首诗。(出示江南春,师读一次)7、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

5、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何其美哉!但今天,老朋友离李白而去。请同学们齐读1、2句。8、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地望呀望呀,他在望什么呀?(出示图)生:望那只船9、“孤帆”是什么意思?10、在唐朝胜世,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11、对,“过尽千帆皆不是”,此时此刻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所以李白自然只看到孟浩然的“孤帆”。12、从这个“孤”字,你还知道了什么?小结:这小小的一个“孤”字,就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13这深深的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情意,就像这滚滚长江之水连

6、绵不断。让我们一起来读读3、4句。(指导读3、4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16、朗读并背诵古诗。五、总结升华,拓展延伸1、教师小结:是啊,长江水带着我长长的思念,带着我美好的祝福,带着我的深情厚谊滚滚东去,永不停息。朋友真情,离别之意,都包含在了这句千古绝唱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2、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教学内容 :送元二使安西一、揭题导入、知诗人,解题,了解时代背景1导入: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

7、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2知诗人 。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交流。王维,字摩诘(ji),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汉族。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其诗、画成就都很高,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善画人物、丛竹、山水。3解题。请同学读读诗题,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解“使”?4简介时代背景。这是王维送朋友元二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8、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王维知道老朋友要去那,特地从大老远长安赶来送他。多么深厚的友谊啊!我们一起再读读诗题。那么王维又是怎么送别朋友的呢?二、初读,读准音,读出节奏1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注意诗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们读正确。2指名读,读准生字、多音字。3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好诗歌的节奏,指名读。4全班读一读。5.小结。三、想象画面,领会诗意,体味别意 过渡:刚才我们从题目中已经知道,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那么王维又是在哪儿送?什么时候送呢?请大家再默读这

9、首诗,并读读课后注释,边读边思考。(一)学习前两句,领会诗意 1交流。读懂诗意,体会美景。在哪儿送呢?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些?什么时候送呢?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指名读、再指名读。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物呢?()雨:什么时候的雨?这雨大吗?为什么说是小雨? ()客舍 ()柳树:什么样的柳树?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谁能连起来说一说。(咸阳县的清晨下着小雨,淅淅沥沥,打湿了地上的尘土。旅店门前的一排排柳树,显得更加新鲜。)2指导朗读这样的渭城美吗?你喜欢吗?指名读、再指名读。再指名读。男女赛读。(二)品读后两句,体味别意 过渡:多么美的渭城啊!可是就是在这

10、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我们读读后两句。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1. 体会路途的艰辛此去不仅路途遥远,而且当时阳关以西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想想看,元二这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2. 创设情境,读出诗情(1)指导读(引读)指名读、再指名读(2)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请再喝一杯酒吧!西出阳关后就没有我这个好朋友了!)(3) 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3总结升华(1)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 齐:西出阳关无故人

11、。(2)再看看窗外,小雨还在下着,杨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别离师引读、齐读后两句。(3)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齐读后两句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板书:情)你们感受到了吗?这是一种什么之情?(板书: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五、小结:同学们,读了这些送别诗,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着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就让我们今后继续畅游在古诗的海洋里,不断诗化我们的心灵吧! 六、限时作业1、做个小书法家:默写古诗并把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摘抄到积累本上。2、做个小画家:通过

12、绘画画出诗的意境。二次备课一改以往的逐句讲解和整体串讲,放手让学生说看到的画面。这样,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学生你说一个,他说一个,组成了完整的诗歌画面。即:给了学生打乱顺序理解诗句的自由。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效果检测情况见县下发的效果检测题教学反思教学时我主要努力是创设情境,将作者的情感转化成学生的情感,设法使学生从旁观者的角色转为当事人的角色,让学生进入大诗人李白的内心世界,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学生仿佛已不是学习者、朗读者,而是那黄鹤楼下江边的李白,他们的心完全沉浸在古诗描绘的意境中。正是因为学生已感受到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浓厚情谊,感受到分别时的惆怅,才能深情地吟诵。学生在

13、吟诵中所表达的是自己的真情,朗读时的声音、气息,和谐地融入他们发自内心的情感中,是内心情感的自然外化。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等表现离愁别绪的诗歌时,生活在通讯设备发达的今天的学生很难理解古人一旦分离,便是“此去经年”的生离死别。课上,我一边播放如泣如诉的音乐,一边讲述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自然地被带入了那久远而神秘的年代,融入诗歌独特的意境之中。学生用自主型作业进一步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观念,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忽视个性其实也就消灭了个性,抓住了个性也就抓住了共性。诗歌语句凝练,讲求意境。领会意境是诗歌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在教学可提供背景音乐创设出与教学内容恰切的意境,再辅以巧妙的点拨以达到事倍功半的的效

14、果。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电子备课单位单元专题认准目标,不懈努力课型略读课文任课教师课时2课时从第 4课时到第 5课时课题26*全神贯注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6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新词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体会并学习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课文重点1、2、4自然段感情朗读训练点从“罗丹自己端详一阵,却皱着眉头”到第4自然段读说结合训练点联系实际体会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教学重点1、理解“全神贯注”的含义。 2、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言行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联系实际体会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词语卡片、教学课件。学生准备:搜集学生搜集关于罗丹的图文资料,对这位著名的雕塑家有所了解。预习提纲(见县下发预习提纲)教学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