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穴位敷贴PPT课件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41663481 上传时间:2020-08-11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2.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冬病夏治、穴位敷贴PPT课件(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8/11,.,1,中 医 养 生 冬病夏治 穴位敷贴,中医科一区 万晓平 2017年7月,2020/8/11,.,2,目录,冬病夏治的概念 冬病夏治的理论依据 冬病夏治的现代研究 三伏贴适应症 三伏贴药物组成及作用 三伏贴敷贴方法及穴位 皮肤反应的处理 相关注意事项 2017年冬病夏治的时间 沟通的问题,2020/8/11,.,3,中医特色疗法 冬病夏治三伏贴贴敷简介,2020/8/11,.,4,概念,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冬天三九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又称“三伏三九贴”、“三伏三九灸”。敷贴属于中医学中的灸法中的天灸,又名自灸。

2、 冬病夏治是祖国传统医学中重要的预防医学思想。根据天人相应的原理,顺应四时气候特点,夏养三伏、冬补三九,利用具有辛温助阳的中药贴敷在人体特定穴位上,通过药物、俞穴及经络的作用,疏经散寒、温肺逐痰、健脾补肾、调节脏腑功能,提高机体免役力和增强抗病能力。旨在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2020/8/11,.,5,概念,所谓“冬病”,是指在秋冬季节容易发作或病情加重的一些疾病。“冬病”发作根源是因为冬季寒邪强盛、阳气亏损,故冬病重在夏治。 所谓“夏治”,就是在夏日三伏天,借助自然界夏季阳旺之气,对缓解期病人进行治疗,适当地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使病人虚阳恢复正常,增强抗病能力,

3、从而预防和减少疾病在冬季的发作。,2020/8/11,.,6,冬病夏治的中医理论依据,理论渊源 理论源于“天人相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学说,2020/8/11,.,7,何谓“天人相应”,天人相应,按照现代的解释就是:自然界(大宇宙、宏观整体)和人(小宇宙、微观个体)是互相感应、互为反应、互为映照的。 天人相应指人体与大自然有相似的方面或相似的变化。灵枢邪客“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其主要精神是揭示在预防疾病及诊治疾病时,应注意自然环境及阴阳、四时、气候等诸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及其影响。例如在辨证论治时,必须注意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 附:天人相应的具体体现 昼夜节律、七日节律、月节律、

4、四季节律、年节律,2020/8/11,.,8,何谓“春夏养阳”,“春夏养阳主要是指在春夏季节阳长阴消,自然界阳气逐渐生发,万物一片生机盎然,这时人们应该补充营养、保护体内阳气,使阳气充沛并且不断旺盛起来。 春夏养阳系中医因时制宜养生原则之一。谓春夏之时,自然界阳气升发,养生者宜顺时而养,须护养体内阳气,使之保持充沛。此时,凡有耗损阳气及阻碍阳气畅达的情况皆应避免。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夏两季气温逐渐升高,是人体与自然界阳气逐渐生发生长以致达到旺盛的时机,在经历了一个冬季的休养生息之后,春夏之时,人们纷纷走出户外,活动量相对增大,腠理开泄,汗液增多,特别是夏季,暑气逼人,常常导致了阳气宣发太过

5、,或者因为防暑降温而过度贪凉食冷而使内寒过甚,以至于体内阳气虚衰,所以古代医学在天人相应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 “春夏养阳”,其实主要包含两个意思。其一,要让阳气舒发好。也就是要配合着自然环境,让自己体内的阳气生上来。其二,要保护阳气。,2020/8/11,.,9,何谓“秋冬养阴”,所谓“秋冬养阴”,主要是指在秋冬季节阴长阳消,由于自然万物逐渐敛藏,因此,在秋冬之时,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界的收藏之势,学会收藏体内的阴气,收藏阴津。并使精气内聚,从而来 滋养五脏六腑,才能抗病延年。阴:就是指人体内的阴液,它包括阴精、血液、津液。这些都是营养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冬季是阴气极盛,万物收

6、藏之际,一切生物处于冬眠状态,人们应“早卧晚起”。早睡以保人体阳气,晚起以养人体阴气。适当参加体育活动,不可大汗淋漓,致使津气耗散。饮食方面不要贪凉喜冷,基本原则是保阴潜阳,宜食温热性的食物。 秋冬“养阴”关系着冬季的健康,还对下一季节有重要的影响。中医把这种阴阳相互影响的关系叫做“互根”。秋冬养阴,也就是为了春夏的阳有根基。春夏养阳,那么秋冬的阴才有动力。,2020/8/11,.,10,冬病夏治的现代研究,1、盛夏人体皮肤血液循环旺盛,汗腺及毛细血管普遍开放,药物吸收快,皮肤给药除了局部作用显著外,还可透过皮肤进入全身血液循环。,2020/8/11,.,11,2、皮肤角质层的含水量与环境相对

7、湿度有密切的关系,药物敷贴,使局部形成一种汗液难以蒸发扩散的密闭状态,使角质层的含水量从5%10%增至50%,角质层经水合作用后,可膨胀成多孔状态,易于药物穿透,且一般药物如能通过表皮,都易于被真皮吸收。,2020/8/11,.,12,3、在选择用药部位时,主要根据患者体质确定穴位,已发现穴位与脏腑的相关已达到相对特异的程度。研究发现伏天用药与冬季用药对药物在体内产生的作用有明显差别,说明伏天用药药物在经络的作用下,经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调节在体内生物效价明显上升,药性易达到“春夏养阳,温阳祛寒”的治疗目的。,2020/8/11,.,13,适应病症,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

8、阻塞性肺病; 2.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 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4.属于虚寒的肠胃疾患。 5.骨关节炎等疾病。 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2020/8/11,.,14,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2020/8/11,.,15,白芥子,味辛,性温。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白芥子有刺激作用,黑芥子甙遇水后经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异硫氰酸烯丙酯,有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应用于皮肤,有温暖的感觉并使之发红, 甚至引起水泡、脓疱。白芥子有 祛痰作用。,2020/8

9、/11,.,16,细辛,味辛,性温。祛风散寒,行水开窍。 抗炎,可抑制炎性反应过程的渗出、白细胞游走及肉芽组织增生;抗变态反应,可使速发型变态反应过敏介质释放减少40%以上;细辛挥发油、细辛醚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而产生平喘作用,细辛挥发油可对抗 组胺、乙酰胆碱引起的支气管痉 挛,细辛醚有一定祛痰作用。,2020/8/11,.,17,延胡索,辛,苦,温。活血,利气,止痛。 主要成份是生物碱,有松弛平滑肌的作用。,2020/8/11,.,18,甘遂,苦,寒,有毒。泻水逐饮,驱顽痰。,2020/8/11,.,19,生姜,辛、微温。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解药毒。 通过促进肾上腺皮质的功

10、能产生抗炎作用。,2020/8/11,.,20,洋金花,味辛,性温;有毒。平喘止咳,镇痛,解痉。 含多种莨菪烷类生物碱,以东莨菪碱含量较高,莨菪碱少量。可用于紧急治疗哮喘持续期。,2020/8/11,.,21,药物制备,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

11、用。,2020/8/11,.,22,贴敷方法,患者取正坐位,充分暴露背、胸部。贴背部时,上身前倾40-50度。 先用干毛巾擦去汗液,然后取直径1厘米,高度0.5厘米左右的药膏,将药物贴于穴位上,用5厘米5厘米(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的脱敏胶布固定。,2020/8/11,.,23,贴敷时间,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5-2小时。 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贴敷的最佳时间为去药后局部潮红,有热痛感,几天后脱一层薄屑或有细小水泡。,2020/8/11,.,24,贴敷时

12、机,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伏”标志着一年里最炎热的时期。伏的确立是按照干支纪日来推算的。从夏至日开始计算,第三个天干为“庚”的日子叫“初伏”,过十天逢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的叫三伏。,2020/8/11,.,25,贴敷部位,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膻中等。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2020/8/11,.,26,2020/8/11,.,27,穴

13、位,肺系疾病可选穴位:大椎、定喘 、膻中、脾俞、肾俞、膏肓 等 五官科疾病可选穴位:肺俞、大椎、天突、合谷、足三里、内关、肾俞、定喘等 脾胃病可选穴位:合谷、内关、足三里、中脘、脾俞、曲池、肾俞 肩颈腰腿痛疾病可选穴位:合谷、内关、阳陵泉、足三里、肾俞、曲池、肩颙,2020/8/11,.,28,皮肤反应,虽然贴敷疗法最早也叫发泡疗法,因为当时认为皮肤起泡后治疗效果更好,但通过多年的临床研究,现在则以不起泡而达到治疗效果为目的。而且穴位贴敷部位水泡的出现与否,主要与患者的体质差异及贴敷治疗的时间长短有关,不可盲目追求起泡。,2020/8/11,.,29,贴敷后的皮肤反应与处理,正常皮肤反应及其处

14、理局部皮肤潮红、灼热、轻度刺痛,或出现小水疱,极少数可以出现大水疱。患者敷药处皮肤多数会在一段时间内遗留色素沉着。贴敷部位如果出现小的水疱,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或者给予湿润烧伤膏外涂以减轻不适感。大的水疱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疱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2020/8/11,.,30,水疱的处理,局部出现的红疹疼痛发痒等,可局部涂擦烧伤膏或者红霉素软(眼)膏,有较大水疱的可先用消毒针(如一次性注射器针头)挑破排除其内液体后涂擦以上药物。对于严重皮肤破损或骚痒或者引起全身症状的应到医院检查处理 。,2020/8/11,.,31,贴敷

15、后的皮肤反应与处理,异常皮肤反应及处理 贴敷后,局部皮肤出现严重红肿、大水疱、溃烂、疼痛,皮肤过敏,低热。应到专业医院寻求治疗。,2020/8/11,.,32,三伏贴致过敏病例,刘,女,31岁,患哮喘病8年,每年冬春易发,发作时咳声重浊,痰多色白,多方治疗无明显效果,时轻时重。给予连续2年三伏贴后病情得到控制。但第3年进行敷贴时,第1、2次敷贴后,仅局部红赤、起泡、微痒、灼痛,无全身症状,约4 d6 d水泡吸收,局部症状消失。第3次敷贴后,局部红赤,起大泡,有3 cm4 cm水泡2个,7 cm4 cm水泡2个,2 cm4 cm水泡2个,还有散在小水泡,水泡晶莹饱满,局部奇痒。继之全身出现紫红色

16、斑疹,或如风疹块,脚心、手心亦可以见到红斑,瘙痒难忍,肌肤灼热,时有闷热感,伴心悸、气短。因患者已经敷贴2个疗程,未见过敏反应,以为患者为其他原因所致过敏,经抗过敏治疗近1周后恢复正常。第4年三伏天再次敷贴时,头伏敷贴3 h即发生过敏反应,且过敏症状加重,局部瘙痒难忍、灼痛,全身不适起风疹块,伴心慌气短,如前处理康复。,2020/8/11,.,33,注意事项,1.对于所贴敷之药,应将其固定牢稳,以免移位或脱落。 2.贴敷药物部位出现水疱者注意局部防止感染。 3.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脱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4.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只可用清水洗涤,不宜用汽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5.配制好的药物不可放置过久,药物宜密闭、低温保存。 6.治疗期间忌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7.久病、体弱、消瘦者,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2020/8/11,.,34,禁忌人群,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3.瘢痕体质者;4.咳黄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