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经络循行与穴位PPT课件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41663472 上传时间:2020-08-11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四经络循行与穴位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十四经络循行与穴位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十四经络循行与穴位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十四经络循行与穴位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十四经络循行与穴位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四经络循行与穴位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四经络循行与穴位PPT课件(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經絡學,.,2,經絡之意義,經者有徑之意思,如路徑可通達各處, 且是直行之幹線; 絡者有網之意思,縱橫連結之網路, 是橫出的旁枝; 此絡網可將人體的上下、左右、前後、內外等連結, 進而或深或淺地將五臟、六腑、頭面、軀幹、四肢等 都連繫起來,用真氣來促進全身細胞生理的作用, 顯現生命的現象。 五臟:(肝、心、脾、肺、腎、心包) 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 所言經絡者在修行者言,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 十二經筋、十五絡,以及很多絡脈和孫絡脈等總稱之名。,.,3,陰陽經之意義,正經十二經脈含三陽、三陰脈,手、足具足合共十二經脈。 故臟腑、陰陽經脈具有表裡相互配對者。

2、 在陰陽經中除其臟腑名外,有其代表氣勢的經名。 在中醫學上五臟屬陰屬裡故為內,六腑屬陽屬表故為外, 有相互表裡配偶之意,而陰經屬陰、屬內,陽經屬陽、屬外 ,所以陰經和陽經同臟腑表裡關係一樣,配成一對一對, 其配對情形如下:,.,4,陰陽經之意義,一、陽經 太陽經:指陽氣旺盛之意義,因為其位於吾人身體的最表層,感受外邪後 ,亦最先發病之經脈。 少陽經:有陽氣減弱之意義,其位置在半表、半裡,屬於太陽與陽明之間 ,故為太陽與陽明兩經之樞紐。 陽明經:是陽氣發展之最後階段,亦是在太陽和少陽兩經陽氣之基礎上, 繼續發展之意義,故陽明者為兩陽合明之簡稱,其位置在太陽與 少陽之裡面,故有陽明為合之稱。,二、

3、陰經 太陰經:有陰氣旺盛之意義,因為其位於三陰經之最表層,故有太陰為 開之稱。 少陰經:有陰氣減弱之意義,其位置在太陰與厥陰之中間,故有少陰為 樞之稱,亦即本經在兩陰經之間,起著樞紐之作用。 厥陰經:是陰氣發展之最後階段,開始重新向陽之方面轉化過程,亦即 是在太陰和少陰兩經陰氣交盡之際,其位置在太陰與少陰之裡 面,故有厥陰為合之稱。,.,5,經絡之作用,經絡系統密切聯係周身的組織和臟器,在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 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1.運行氣血,協調陰陽 經絡系統在正常情況下,起著運行氣血,協調全身陰陽的作用。 靈樞本藏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 利關節者也。指出經絡是氣血運行

4、的通路,縱橫交錯,分佈於 體內和體表,營行脈中,衛行脈外,使人體的內外、表裡、 上下、左右保持密切的聯係,並維持正常功能活動的相對平衡。,.,6,經絡之作用,2.抗禦病邪,反映證候 經絡系統在疾病的情況下,則起著抗禦病邪、反映全身或局部證候 的作用。靈樞邪客說:肺心有邪,其氣留於兩肘;肝有邪 ,其氣留於兩腋;脾有邪,其氣留於兩脾;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膕 。說明內臟有病時,可在其相應的經脈循行部位出現各種不同的 症狀和體徵。有時內臟疾病還可在頭面五官等部位出現異常反應。 例如心火上炎可致舌部生瘡,肝火升騰可致兩眼赤腫,腎氣虧虛可 致兩耳失聰等。此外,在正虛邪盛的情況下,經絡又是病邪傳注的 途徑;經

5、絡病可以由淺入深,傳入內臟;反之,內臟病也可傳及經 絡。如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 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 等。,.,7,經絡之作用,3.傳導感應,調整虛實 經絡系統在防治疾病時,起著傳導感應、調整虛實的作用。 針灸等治法是通過體表的輸入來影響經絡,經絡接受來自體表的 刺激,傳導於有關的臟腑,達到疏通氣血和調整臟腑機能目的, 以治療疾病。千金翼說:凡孔穴者,是經絡所行往來處, 引氣遠入抽病也。即說明經絡能將針刺的感應傳向遠方以治病。 靈樞根 結說:用針之要,在於知調陰與陽。指出針灸 的治療作用主要是通過經絡的協調陰陽作用未實現的。針刺時的 得氣

6、現象,是經絡傳導感應的功能表現,而針刺療效與得氣又 有密切的關係。故靈樞九針十二原說:刺之要,氣至而有 效。靈樞終始說:凡刺之道,氣調而止。針刺的得氣 和補瀉法的應用,都是為了調氣。這些都離不開經絡的作用。,.,8,十二經脈任督兩脈,.,9,手太陰肺經,循行路線 1.起於中焦 2.下絡大腸 3.還循胃口 4.上膈屬肺系 5.出腋下 6.至肘中 7.入寸口 8.出大指之端,.,10,手太陰肺經,肺經共11穴,原穴為太淵穴,絡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偏歷穴, 是陰氣最盛的經絡,主治裡症虛症,與大腸經為表裡。 1.主要器官與組織:鼻,肺,皮膚。 2.器官功能:呼吸,代謝,局部影響,部分的分泌機能 (排泄機

7、能)。 3.主要疾病:上呼吸道、肺、皮膚、手臂發生病變。 4.亢進時出現的病症:體熱,汗出,氣喘咳嗽,痰多, 支氣管哮喘,血液充於頭部,背、肩部酸痛, 肩部肌肉緊繃,掌部疼病不可觸摸,粗咳胸痛。 5.衰弱時出現的病症:寒慄,冷汗出,鼻炎, 咽喉乾燥,鎖骨、胸部疼痛,四肢末端麻木或發冷 ,皮膚異常,失眠,面色改變,咳嗽嘶啞。,.,11,手陽明大腸經,循行路線 1.起於食指之端 2.出合谷 3.行曲池 4.上肩 5.貫頰 6.夾鼻孔 7.下齒 8.入絡肺 9.下膈屬大腸,.,12,手陽明大腸經,大腸經共20穴,原穴為合谷穴,絡穴為手太陰肺經之列缺穴 為陽氣盛極的經絡,主治陽症實症,也治發熱病,與肺

8、相表裡 1.主要器官與組織:口(齒),肩,皮膚,鼻。 2.器官功能:消化,局部影響(上肢末端、頸、耳),排泄機能 3.主要疾病:齒、鼻、咽喉、皮膚、大腸方面的疾病 ,肩前臂有發炎的症狀與運動不易。 4.亢進時出現的病症:便秘,腹脹痛,頭痛, 肩與前臂部疼痛,指痛,體熱,口乾, 在熱的情況下變糟糕。 5.衰弱時出現的病症:腹瀉,腹痛,腸功能減弱, 暈眩,上肢無力,身體冰冷,皮膚異常 (出疹、搔癢,咽喉炎),輕微咳嗽, 在熱的情況下好轉。,.,13,足陽明胃經,循行路線 1.起於眼下 2.繞面 3.入齒 4.還唇 5.循喉嚨 6.下膈 7.屬胃絡脾 8.下挾臍 9.至膝下 10.入足中指,.,14

9、,足陽明胃經,胃經共45穴,原穴為衝陽穴,絡穴為足太陰脾經之公孫穴 陽明象徵陽氣極盛的經絡,故在適應力量上, 對裡熱和實證就容易發揮它的特點。 1.主要器官與組織:口腔(齒),鼻,上眼瞼,乳腺。 2.器官功能:精神功能,消化,局部影響(上呼吸道 、胸部、下肢、臉部的脂肪組織)。 3.主要疾病:神經與精神方面的疾病(狂燥、憂鬱、 情緒、壓力),牙齒疼痛,牙齦發炎,鼻竇炎, 關節炎,胃炎,腸炎,腸壁異常, 婦女的外生殖器官有病變。 4.亢進時出現的病症:興奮,體熱,腹脹,打嗝, 便秘,食慾增加,胃痙攣性疼痛,胃酸過多, 唇裂,經絡走向的腿感疼痛與痙攣。 5.衰弱時出現的病症:餐後腹疼或腹瀉或嘔吐,

10、 消化力減弱,胃酸不足,憂鬱,下肢倦怠。,.,15,足太陰脾經,循行路線 1.起於大趾之端 2.上膝股 3.入腹 4.屬脾絡胃 5.上挾咽 6.連舌本,散舌下,.,16,足太陰脾經,脾經共21穴,原穴為太白穴,絡穴為足陽明胃經之豐隆穴 是陰氣最盛的經絡,所有本經絡穴善於對裡寒裡虛發揮效用。 1.主要器官與組織:胃,肋間部組織,腦。 2.器官功能:精神功能,消化,營養吸收不正常, 肌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 3.主要疾病:不安的狀況,精神異常,失去意識, 惡夢,胃,腸功能異常(腹瀉、嘔吐),貧血, 急性與長期月經週期失調,下肢痛風,下肢末稍 血管炎,維生素缺乏症,黃疸病。 4.亢進時出現的病

11、症:食慾不定,胃艱,肋下部疼痛 ,嘔吐,排氣,足、膝關節疼痛,第一指腳拇趾 活動困難,失眠。 5.衰弱時出現的病症:消化不好,胃脹氣,排泄物 積囤,上腹部疼痛,嘔吐肢倦乏力麻木, 腿部靜脈屈張,嗜睡,皮膚損傷。,.,17,手少陰心經,循行路線 1.起於心中 2.出心系下膈 3.絡小腸 4.復上肺 5.出下腋 6.至肘 7.抵掌中 8.入小指之內 9.其支上挾咽 10.系目,.,18,手少陰心經,心經共9穴,原穴為神門穴,絡穴為手太陽小腸經之支正穴 少陰經是陰氣初生的意思,所以主要反映在裡症虛症,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1.主要器官與組織:舌,腋窩,腦,心臟。 2.器官功能:情緒狀況,精神狀態,心臟

12、活動, 循環系統,胸腺,肺功能改變。 3.主要疾病:驚悸,健忘,精神失常,癲癇, 頭痛,心律不整,心痛,肋間神經失常,食不振。 4.亢進時出現的病症:運動過後心悸動,呼吸困難, 面色蒼白,處在壓力狀態下,有壓迫感,憂鬱, 內側肩麻木,血液循環不足引起暈眩。 5.衰弱時出現的病症:胸口疼痛,肩與前臂疼痛, 興奮,四肢節重,胸口沈悶,口乾,可能體溫上升。,.,19,手太陽小腸經,循行路線 1.起於小指之端 2.循手外 3.上肘 4.繞肩 5.入絡心 6.下膈抵胃 7.入小腸 8.其支貫頸上頰 9.入耳中,.,20,手太陽小腸經,小腸經共19穴,原穴為腕骨穴,洛穴為手少陰心經之通里穴 太陽是陽氣大盛

13、的經絡,也可以治療熱性病。 1.主要器官與組織:耳。 2.器官功能:神經,精神範圍,消化,腸功能 (營養物之吸收),局部功能。 3.主要疾病:痙攣,舞蹈症,嘔吐,便秘, 下腹痛,頭痛(太陽穴部位),顎,膝,肩, 臂疼痛,頸部肌肉痙攣,耳鳴,聽力減退, 消化不良,精神官能症,小兒消化不良, 虛弱症。 4.亢進時出現的病症:頸、後腦、太陽穴、 至耳疼痛,肚臍與下腹部疼痛,便秘, 後肩胛至臂外後廉疼痛。 5.衰弱時出現的病症:頷、頸浮腫,耳鳴, 聽力減退,嘔吐,腹瀉,手虛弱寒冷,身疲, 虛弱症。,.,21,足太陽膀胱經,循行路線 1.起目內眥 2.上額交巔 3.下腦後 4.夾背 5.抵腰入絡腎 6.

14、下屬膀胱 7.另一支循脾外 8.下至踝 9.終足小趾,.,22,足太陽膀胱經,膀胱經共69穴,原穴為京骨穴, 絡穴為足少陰腎經之大鐘穴 太陽為陽氣大盛在身體之最外的意義, 所以本經對外界赤刺激反應也較頻繁, 與各臟腑大都有腧穴關係與腎經相表裡。 1.主要器官與組織:眼,鼻,腦,體液,粘膜組織。 2.器官功能:涵蓋所有排泄系統的功能,包括各種 分泌液。 3.主要疾病:膀胱、腎的疾病(尿閉),鼻黏膜浮腫 ,四肢、生殖器官的疾病,頭痛(包含後頭痛、 前頭痛與巔頭痛),薦椎沿大腿至小腿外側疼痛、 骨盆腔器官的疾病(包括生殖器官)。 4.亢進時出現的病症:頻尿,泌尿生殖器痙攣, 後背肌肉強直,酸後頭痛(

15、尤其是排泄時)。 5.衰弱時出現的病症:尿液少,生殖器腫脹, 後頭與背部允肉脹痛,四肢倦重無力,眩暈, 腰背無力,小腳趾不易運動、生痔。,.,23,足少陰腎經,循行路線 1.起於小趾之下 2.趨足心 3.循內踝上股 4.貫脊屬腎 5.入絡膀胱 6.上膈入肺 7.循喉嚨 8.挾舌本 9.其支從肺出絡心,.,24,足少陰腎經,腎經共27穴,原穴為太谿穴,絡穴為足太陽膀胱經之飛陽穴 為陰氣初生經絡,與膀胱相表裡,主裡症虛症。 1.主要器官與組織:腎上腺,耳。 2.器官功能:情緒與精神範圍,結締組織,骨髓, 頭髮,遺傳,泌尿生殖系統。 3.主要疾病:情緒上的不正常,虛弱,呆板, 腎上腺,腎、膀胱的疾病

16、,排尿異常,腎上腺絲 球體發炎,腎炎,膀胱炎,腹腔器官的疾病,股骨、 腰、小腿、足內側疼痛,口燥舌乾,咽腫痛,足底痛。 4.亢進時出現的病症:少尿,尿黃,口乾,腿熱與倦怠 ,足下熱,薦、腰脊、大腿內側疼痛,勞熱, 性慾增強,月經異常。 5.衰弱時出現的病症:頻尿,尿量少,腫脹,腿冷, 足下冷,下肢麻木虛弱,善恐,猶豫,性慾減退, 腸功能減弱。,.,25,手厥陰心包經,循行路線 1.起於胸中 2.屬心包絡 3.下膈 4.歷三焦 5.出腋 6.入肘 7.抵掌中 8.循中指之端,.,26,手厥陰心包經,心包經共9穴,原穴為大陵穴,絡穴為手少陽三焦經之外關穴 厥陰是陰氣消盡的意思,適應虛症裡症,與手少陽三焦經相表裡。 1.主要器官與組織:心血管系統。 2.器官功能:情緒與精神的範圍,生殖, 心血管系統,血液循環,性慾,性機能。 3.主要疾病:精神疾病,性機能障礙病態(虛弱) 、心臟疾病(內部、中部、周圍的心臟炎, 精神官能症),循環疾病(過快與太慢), 胸痛(神經性痛),手臂的疾病,肺、胃的疾病 ,發燒。 4.亢進時出現的病症:心悸,發怒,胸痛, 心血管病變,頭熱痛,上肢痛,嗜睡,目赤, 便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