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备考专练(二)缺答案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41663304 上传时间:2020-08-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备考专练(二)缺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备考专练(二)缺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备考专练(二)缺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备考专练(二)缺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备考专练(二)缺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备考专练(二)缺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备考专练(二)缺答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升初阅读理解备考专练(二)(一)鸵鸟鸵鸟分布于非洲和阿拉伯半岛,主要生活在沙漠地区,是现代鸟类中体形最大的鸟。鸵鸟的双翅已经退化,不会飞翔,但在顺风及拐弯奔跑时,双翅展开,起着像帆一样的作用,能保持平衡,又能借助强劲风力,加快奔跑速度。鸵鸟善于奔跑,一步可以跨出7米远,时速可达60千米。当然它们不能一天到晚都跑得这么快,但即使在它们跑得疲倦时,也能胜过一匹快马。提到鸵鸟,人们往往认为,鸵鸟遇到危险的时候,如果来不及逃跑,就会把自己的头和颈平贴地面,钻进沙堆,以为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就会平安无事。其实,这是人们误解了鸵鸟。经过研究人员多次观察,从来没见过鸵鸟把头藏进沙里。实际上,鸵鸟不会这样愚蠢

2、,因为把头埋进沙里,很快就会窒息死亡。有时鸵鸟把头贴近地面,是为了听远处的声音,或者是为了放松一下颈部的肌肉。年幼体弱的小鸵鸟,遇到敌害逼近时,常把身体紧贴地面。由于它们身上羽毛的颜色和黄草、黄沙相似,很容易瞒过敌害,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小鸵鸟的头颈也不钻进沙堆,而是两眼紧紧盯住敌害,做好随时逃离的准备。1.文章介绍了鸵鸟的哪些特点?_2.鸵鸟真的会把头藏进沙里吗?为什么?3.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描写鸵鸟善于奔跑?举例说一说。方法一:_例句:_方法二:_例句:_方法三:_例句:_(二)我爱秋天鸵鸟分布于非洲和阿拉伯半岛,主要生活在沙漠地区,是现代鸟类中体形最大的鸟。鸵鸟的双翅已经退化,不会飞翔,

3、但在顺风及拐弯奔跑时,双翅展开,起着像帆一样的作用,能保持平衡,又能借助强劲风力,加快奔跑速度。鸵鸟善于奔跑,一步可以跨出7米远,时速可达60千米。当然它们不能一天到晚都跑得这么快,但即使在它们跑得疲倦时,也能胜过一匹快马。提到鸵鸟,人们往往认为,鸵鸟遇到危险的时候,如果来不及逃跑,就会把自己的头和颈平贴地面,钻进沙堆,以为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就会平安无事。其实,这是人们误解了鸵鸟。经过研究人员多次观察,从来没见过鸵鸟把头藏进沙里。实际上,鸵鸟不会这样愚蠢,因为把头埋进沙里,很快就会窒息死亡。有时鸵鸟把头贴近地面,是为了听远处的声音,或者是为了放松一下颈部的肌肉。年幼体弱的小鸵鸟,遇到敌害逼近时

4、,常把身体紧贴地面。由于它们身上羽毛的颜色和黄草、黄沙相似,很容易瞒过敌害,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小鸵鸟的头颈也不钻进沙堆,而是两眼紧紧盯住敌害,做好随时逃离的准备。1.文章介绍了鸵鸟的哪些特点?_2.鸵鸟真的会把头藏进沙里吗?为什么?3.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描写鸵鸟善于奔跑?举例说一说。方法一:_例句:_方法二:_例句:_方法三:_例句:_(三)信守与承诺信守和尊重一个诺言,或许要比登一座山更难。我一直记得少年时读过的一则故事:在一座城市的冬夜,一位正在赶末班车回军营的军官被一位妇女拦住,军官有些生气,妇女赶忙解释:她在行人渐稀的街头看到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是黄昏玩打仗时被派到街角站岗的,他的指挥

5、官说,没有命令,不能撤退。现在夜已深了,其他孩子都已经回家。于是妇女就劝这个孩子回家,但执拗的孩子坚持要接到命令才回去。无奈中,她想到请一位军人帮忙。军官没说什么,迈着军人的步子走到孩子面前,敬了一个军礼,说道:“你已出色完成任务,我命令你立刻撤岗回家。”孩子信服地看了看军官,回了一个军礼,欢跳着离去。花儿是春天的诺言,潮汛是大海的诺言,远方是道路的诺言。世界,因为信守许多大大小小的诺言,肃穆而深情。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感受,想一想,写下来。(不少于50字)(四)垂柳在北方广大地区,感受春意最早的乔木是垂柳。你看,在那冰雪初消的时候,不正是暗泛青的柳

6、芽把春意首先带到了人间吗?你再看,大多数树木久睡刚醒,而垂柳已经将粒粒柳芽,抽成万条柳丝,给人民送来春天的气息,所以,诗人写道:春色先以柳芽归,春风杨柳万千条!柳树()是最早的报春使者,()是经济价值较高的树木。柳树枝干坚韧,耐水湿,不怕风吹雨打,所以,湿十分理想的防浪护岸树种。柳树木质轻柔色泽褐红,纹理顺直,湿农具.家具和农家小型建筑的优良木材。柳树还有其他用途。它到了化学家手中,能炼出火药;在医学家手中,可作接骨夹板材料。柳树枝()纤细,()很有韧性,在农村老人,妇女手中,它又会变成柳篮,柳箱,簸箕等日用品,就是柳芽,柳叶的用途也很广泛。如柳絮可作枕芯,也可作鞋垫。柳树性喜潮湿,适应力强,

7、在我国南方,(),塘边河岸,()丘陵山地,一经(qin)插,它都能扎根生长。在一般情况下,十年左右,它就能长成高达十几米,胸径二.三米的浓荫大树。所以人们说:无心插柳柳成荫。如有意栽培,它生长更快,对人的报答也更多。1.请把下列三个关联词语,分别填入原文括号里。虽然但是无论还不但而且2.用序号和|给短文分段。3.你的分段依据是什么?在所选答案的括号里打A.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分段()B.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分段()C.按照地点方位变换分段()D.按照事、物的内容或性质分段()4.找出文中的过渡段,用=划出,并且用|隔开承上启下的不同部分。5.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在所选的答案后面括号里划

8、a.数字说明()b.打比方()c.举例子()6.文中划-的句子是()句?请先填空,再把这个句子改为陈述句。陈述句7.柳树用途很广,请简要列举它的四个不同方面的用途。(1)(2)(3)(4)(五)成全一棵树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它们栽在门前。母亲栽种完毕后,她的一个孩子从门里一拐一拐地出现了,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她又瘦又小,一点也不强壮,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

9、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得都大、都深。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它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细小了些。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每一天,孩子都要拎了水桶浇树苗。孩子是认真的。他浇水也不厚此薄

10、彼,一棵小树一桶水。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他自己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小树一天一天长大。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它的哥哥姐姐们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这一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最小的孩子也去学校读书。而在此之前,她是不想,也没有这个能力让这个孩子去学校读书。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了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春去冬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孩子每天

11、都是高高兴兴的。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阳光。他们都叫他阳光。11几十年过去了,拐腿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这一年,他回到了他的家乡,母亲已是满头银发了,儿子归来的消息使她分外高兴,这一天她早早就在门口迎接儿子。和母亲同在门口的还有那几棵树。12他是坐着一辆小轿车回来的。但他没有让车子进村。从村头他就下来自己走路,一拐一拐地走向自己的家。13远远地他首先看到了家门口的树-那高大的、快有一抱粗的树。他看见了自己的母亲。她依着树。他的心里一热,急急忙忙冲了过去。在那棵他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把他的母亲搂在怀里。他发现母亲是真的老了,身子轻得像一片树叶。他叫了一声娘,就再也说不出话来。14他在老屋里住

12、了半个月,每天都一拐一拐地扶着母亲到门外树下的青石板上坐,陪着母亲说话。有一天说起身边的树,他忽然神秘地说:娘,你知道这棵树为什么比那些长得快吗?这里面,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呢!15母亲望着已人到中年的儿子,望着他那一脸的得意,她平静地笑了,她点点头说:其实娘早就知道了。那树长得高长得快,还不是你每天半夜起来喂它一泡童子尿?开始我也纳闷儿,后来有一天半夜我悄悄跟着你,看见你一边喂它一边说小树快快长大吧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了吗?就是因为我看见你天天半夜去偷偷喂那树啊!16他一下子怔住了。许久许久,他突然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跪在了母亲的面前。他明白了,他终于明白了母亲。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1.第段画线句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请联系上下文,品读出母亲此时复杂的目光。答:2.第段中的一拐一拐共出现了四次,作者突出这一细节的用意:一是强调他是个残疾孩子;二是。3.认真揣摩文章标题,说说它的含义是什么?答:【参考答案】1.那棵树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母亲担心它不会长大成一棵大树;另一方面母亲为残疾孩子的未来忧虑。(意思相符即可得满分)2.突出孩子的自强(或:志坚)(回答做事努力、有毅力、认真或执着等均可)3.以树喻人。体现了小孩不向命运低头,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及母亲对他的关爱。(意思相符即可得满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