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课堂教学设计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1663269 上传时间:2020-08-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将相和课堂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将相和课堂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将相和课堂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将相和课堂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将相和课堂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将相和课堂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8 将相和课堂教学设计课 题18 将相和课时二课时上课日期课 型阅读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教学重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教学难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教学媒体课文配音朗读、多媒体电脑教学方法朗读感悟、以读代讲法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师活动(内容、方法)学生活动第一课时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

2、容1.导入: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生读)2.破题、解题。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

3、学生上台板书。(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 负荆请罪)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可以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

4、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

5、(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从“只得”“客客气气”

6、中你读懂了什么?(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4)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完成练笔:蔺相如是一个_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三、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继续走进课文,理解内容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内容。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1)生默读课文第11至14自然段。提出几个

7、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如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2)提问: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赵国赢占了上风。因为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秦王和赵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乐器,秦王吃亏了。再说,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蔺相如逼着击缶的,秦王和蔺相如身份不一样,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说是赵国占了上风。)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1)指名读课文第15至18自然段。(2)说廉颇负荆请

8、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答案可以是廉颇只能说犯错,不能说有罪。廉颇认为自己有罪,这说明廉颇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以可以是如果廉颇不及时改正错误,就要成为国家的罪人。(3)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知错就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4)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5)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二、回归全文,总结提高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

9、”到“和”。全文围绕“和”字来写。3.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三、布置作业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2.有条件的同学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 理解题意。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接力自读课文,边读边想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朗读、品味学生畅谈体会。完成练笔生默读课文,质疑,交流交流,感受朗读,体会感受,交流生自由谈体会。理解词义,谈联系。畅谈自己的喜好。板书设 计18.将相和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将相和一文篇幅较长,三个故事的处理不能平均用力。可以重点段“完璧归赵”为主,教师扶学指导,并渗透一定的学习方法或思路,然后发挥群体优势,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自学后两个故事,做到长文短讲,省时高效地突破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