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学案质量检测:第二单元 6 芣苢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统编版)[含解析]

上传人:粗**** 文档编号:141661656 上传时间:2020-08-1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学案质量检测:第二单元 6 芣苢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统编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0-2021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学案质量检测:第二单元 6 芣苢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统编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0-2021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学案质量检测:第二单元 6 芣苢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统编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20-2021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学案质量检测:第二单元 6 芣苢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统编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20-2021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学案质量检测:第二单元 6 芣苢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统编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2021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学案质量检测:第二单元 6 芣苢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统编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学案质量检测:第二单元 6 芣苢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统编版)[含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XXXX学院/院校/高校高中语文课程课件教案讲义检测 20 20 学年第 学期课 程 名 称 语 文 专 业 班 级 授 课 教 师 XXX学院教务处制高考语文精炼讲义 教 案 编 写 说 明一、教案的规范化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规范教案管理,特制定教案编写说明。二、教案的编写规范1.教师上课要有完整的教案,按照课程教案编写要求书写或以Word文档编制的纸质教案,不能以课件幻灯片的打印稿代替纸质教案。2.从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开始每位教师的教案,应加装统一格式的封面和首页后,每学期装订成册。(推荐文本格式附后)3.由于课程类型(医学、公共文化课)、教

2、学内容的差异,教案编写的具体格式可根据学科特点进行修改,但必须包含以下主要要素:(1)教学目的(教学目标):即教学中体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和“章节的目标”及预期达到的效果。(2)教学内容:是指通过对教学大纲、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的研析,确定课程教学或课堂教学知识信息的总和。(3)教学重点、难点:本部分是指该课程或该章节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和加强学习的知识点。(4)教学进程组织与设计:是根据教学目的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教具及现代教学手段)、师生互动、学时安排、板书设计等的设计或选择。(5)课前预习:是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必须先预习教材的内容及复习与该章节有关的已学过的知识

3、,以便更好理解新内容。(6)课后实施情况及分析:是对课程教学中知识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评价;某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应用;师生双边活动的设计;教学效果等课堂教学过程情况的总结与分析,为以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和素材。课程概要: (课程教案首页)课程名称专 业 总学时本学期学时教学安排课型(理论、实验、其他):理论教学方法:讲授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教材名称: 作者:出版社: 版次: 书号:主要参考书及资料:教学参考书 网络资料 与教材相关书籍教学目的与要求:主要教学内容:1、教学重点与难点:第6课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1识字辨形芣苢(f y) 掇(du) 捋(lu) 袺(ji)襭(x

4、i) 阴霪(yn) 酤酒(g) 仓廪(ln)2积累词词(1)芣苢:野生植物名,一说即车前子,其叶和种子都可入药,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2)采采:茂盛的样子。(3)薄言: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4)掇:拾取,伸长了手去采。(5)捋:顺着茎滑动成把地采取。(6)袺:一手提着衣襟兜着。襭:把衣襟扎在衣带上,再把东西往衣里面塞裹。(8)诸孙:本家孙辈。(9)阴霪:连绵不断的雨。(10)一竿:指太阳升起的高度。(11)博:讨取,换取。(12)村酤:农家自酿的酒。酤:酒。(13)廪:粮仓。1走近作者(1)诗经的来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作者佚名,绝

5、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相传是周宣王时期的太师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的。关于诗经的来源,有采诗说、献诗说两种说法。“采诗说”:每年的初春,冬天聚居在一起的百姓,将要分散到田野去,从事生产劳动。这时,采诗官就会摇着木制的大铃巡视在路上,向百姓采集民歌,然后将采集到的民歌献给朝廷的乐师,配上乐曲,唱给天子听。所以说,周天子足不出户而天下事尽知。“献诗说”:周王朝为了考察时政,命令诸侯百官献诗。诸侯采集诗歌献给周天子,周天子把接受的诗歌让乐官配乐演唱,以考察社会风气的好坏,了解朝廷政治的得失。(2)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

6、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此后仕途多有起伏,卒,谥文定。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稍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2探寻背景(1)芣苢:生产劳动历来是文学作品反映的重要内容,中国文学中劳动生活的描写始于诗经。很多作品描述了人民的劳动生产生活,诸如农耕、蚕桑、采摘、纺织、建筑、捕鱼等等。在这些反映劳动者生活的诗篇中,不仅反映

7、了劳动是社会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人民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劳动的热爱。(2)苏轼擅长画墨竹,他有一位表兄名叫文同,字与可,更是画墨竹的大师。他们两兄弟在画论和画技上颇有交流和共识,可谓情深意笃。文同以学名世,曾校新唐书,又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苏轼对这位表兄很是敬重,称赞他为诗、词、画、草书四绝,尤其是“墨竹大师”,两人常有书信交往,诗词唱和。本诗当是两人唱和之作。3积累常识(1)诗经: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相传为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8、,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2)诗经中的“六义”: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3)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

9、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4)唐宋散文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辞人咳唾,皆成珠玉”的局势。而到了宋代则以欧阳修为魁,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1芣苢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

10、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本诗没有详细描绘劳动场面,而是从诸孙“入村”写起,以对比手法写出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诗中所呈现的充满乡村气息的饮食,侧面展现出劳动场面的热烈,令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以及劳动的欢乐。1古代人民劳动的热烈场面,体现了劳动的崇高和美丽。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本课两首诗的场景描述出来。答案(1)芣苢: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这首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原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怡而神之何以旷”。我们读芣苢,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每到春天,就有三五成群的妇女,在那平原旷野之上

11、,风和日丽之中,欢欢喜喜地采着它的嫩叶,一边唱着那“采采芣苢”的歌儿。她们不停地采,手捋满了,用衣襟兜着,用裙角裹着,满满的收获,满心的欢心,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六月中旬的天,太阳开始毒辣起来,路边麦田呈现大片金黄色,阵阵干燥的风吹来,麦浪起伏着沙沙作响。饱满的麦穗儿压弯了杆儿,好像弯着腰恭敬谦卑地等待开镰的一刻。但是,连日阴雨把场圃淋坏,无法去麦田收割。幸好雨停天晴,大家高兴得跳起来。带着镰刀、杈把之类的工具,流着汗水,忍着麦芒的尖刺,割麦子、打麦场,然后颗粒归仓。劳动结束回家,饥肠辘辘,吃着大饼,喝着村酒,劳累似乎一扫而光,人们谈笑着,尽情享受亲情和家的温暖。

12、2芣苢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描写古人的日常生活和劳动场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不管是采芣苢,还是收麦,都不是轻松愉快的玩耍,但是作者不去突出劳动的艰辛,也不浓墨重彩刻画人的疲倦乏累,两首诗都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正如余冠英诗经选:“这篇似是妇女采芣苢时所唱的歌。开始是泛言往取,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可以从这历程见出来。”歌颂劳动,歌颂劳动人民,反映作者的民本思想,也体现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最后一句“赋诗怜汝足精神”直抒胸臆,以一个“怜”字,表现出作者对文氏外孙的喜爱,对他们热爱劳动、精气充足的赞美。1以芣苢为例,说说诗经重章叠唱的形式有什么好处。答案诗经

13、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周南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的。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以诗经各篇的情况而论,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

14、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这种至为简单的文辞复沓的歌谣,确是适合许多人在一起唱,重章叠唱的形式很好地把这欢快表达出来。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没有详细描绘劳动场面,而是从诸孙“入村”写起,请分析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答案(1)对比手法:麦收临近,霪雨不断,毁坏场圃,也弄糟了人们的心情,大家非常焦急忧虑。忽然雨后初晴,太阳升起,湿气消散,马上可以收割小麦,人们欢欣鼓舞。对比手法写出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2)侧面描写:诗中没有收麦的具体描写,也没有打麦场的热闹场面,更没有小麦入仓、封闭仓库的记述,诗中所呈现的充满乡村气息的饮食大饼、村酒,可以想象劳累饥乏之人大口吃饭、大碗喝酒的场景,率真自然,饶有趣味,侧面展现出劳动场面的热烈,令人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