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教学教案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41657687 上传时间:2020-08-11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2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教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教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教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教学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教学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教学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教学教案(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原因: 根本: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 主要:矛盾的变化 (战时同盟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对抗) 其他:外交政策的变化(美国和苏联),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过程:,冷战(二战后世界反战情绪高涨),含义: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 家, 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 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 主义。 目的: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称霸世界,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过程:,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3、影响:,(1)消极影响: 引发了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全面“冷战”和 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严重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例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 导致一些国家的分裂,例如德国的分裂、朝鲜的分裂。 冷战关系压倒其他国际关系,造成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3、影响:,积极影响: 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争夺,亚非拉

3、发展中国家的不结盟运动形成,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争夺,一些区域性合作组织如欧共体、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开始形成。 (推动科技发展),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多极化趋势出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日本的崛起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中国的振兴,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原因: 政治:国际地位下降,实力削弱;美苏冷战, 只有联合才能维护自身安全 经济:战后经济上严重以来美国;经济发展联 系密切,水平相当; 文化:共同文化遗产和宗教信仰 地理:互相毗邻,欧洲共同体的形成,过程:经济领域政治领域 (美国马歇尔计划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

4、能共同体; 1967年,欧洲共同体;推行统一对外关税和外贸政 策,共同的农业政策。朝单一欧洲货币体系 和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共同的外交政策; 1991年,欧共体通过欧洲联盟条约,欧共体更名 为欧盟; 1993年,欧盟正式诞生。欧洲一体化从经济领域扩大 到政治和军事领域; 2002年,欧元正式启用 (两条路径:组织规模逐渐扩大,一体化程度逐渐提高),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影响: 对西欧:促进经济发展实力增强;经济上成为 美国对手,政治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 交政策; 对世界:美国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两极格 局受到冲击,日本的崛起,原因:美国对日政策调整(扶植); 民主改革;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重视教育

5、科技; 采取经济计划等方式运用国家权力推动 经济发展; 军需经济的刺激 表现:经济高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第二,日本的崛起,影响: 对日本:经济大国,改变一边倒外交政策,实 行以美日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对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西欧三 足鼎立的局面,两极格局受到冲击, 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原因: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独立,维护自身利益 和发展;美苏冷战 过程:1956年,铁托等提出不结盟主张,不结盟 运动兴起; 1961年,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 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 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

6、1961年贝尔格莱德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 宗旨:独立、自主、非集团、不结盟 “不结盟”含义:积极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 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行全面裁军,销毁核武器 意义: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开始 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推 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 民体系的崩溃;有利于多极化的发展,中国的振兴,过程: 1949年, 新中国成立,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对比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中国国际威望大大提高; 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 定了初步基础; 1978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综

7、合国 力迅速增强。 影响: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 重要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三、两极格局的解体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瓦解,苏联解体:,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根本); 戈尔巴乔夫改革(主要和直接); 和平演变(客观)东欧剧变(国际因素),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 景:戈氏就任苏共总书记,经济改革遇阻 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根本变化) 主要内容:对内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对外改变与美国全面对抗方针,寻求缓和 结 果:国内局势失控,民族矛盾、政治斗争、加盟共和国 独立;引起东欧剧变,三、两极格局的解

8、体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瓦解,苏联解体:,过程:1989年东欧剧变 1990年两德统一 1991年经互会和华约组织解散 1991年8.19事件 独联体建立苏联完全解体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意义:两极格局瓦解,对苏联解体的认识: 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不够成熟,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实行社会主义缺乏经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敌视、遏制甚至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绝不能拘泥于苏联模式。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仅说明了苏联模式受

9、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东欧剧变:,三、两极格局的解体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瓦解,原因:自身面临严重政治经济困难;改革失败;苏联的影 响;和平演变 含义:社会主义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过程:1989年 特点:来势迅猛,呈多米诺骨牌效应;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各国纷纷放弃社会主义制度;东欧版图发生变化,德 国实现了统一等。 启示: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道路;要防止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三、两极格局的解体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苏联解体和

10、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瓦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影响:社会主义力量受重创, 两极格局最终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三、两极格局的解体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但还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格局。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它的最终形成将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1)根本原因: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制约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力量的消长 军事实力的变化、新兴势力的崛起等,、多极化趋势加强,三、两极格局的解体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世界形势:缓和与动荡并存(“一超多强”) 原因: 缓和:两极格局瓦解后大国之间军备竞赛和军 事对抗减弱;地区冲突得到缓

11、解和缓和, 大多数国家以经济发展为首要任务 动荡:原有国际力量平衡被打破,恐怖主义和 霸权主义威胁(非传统安全) 表现:1992年波黑内战;1998年科索沃战争; 911事件等,、多极化趋势加强,三、两极格局的解体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3)多极化对世界形势的积极意义: 三个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推动公 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 世界和平 与发展)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 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 世界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规律性的认识,国际政治格局

12、的演变和中心舞台转移的根本 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变化。 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格局中主角 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 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是主角对自己 国家利益的考虑以及其对外政策的调整。,(2010高考广东文综22题)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A . 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B . 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C . 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D . 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18

13、题)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22题)1961年,为寻求稳定和平的发展道路,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运动 A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 B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转化 C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2010年高考全国卷文综22题)1951年,欧洲六国签订建立煤钢共同体的条约,规定其最高机构

14、为共同体的总体利益而行使职责,不接受任何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其委员实行招聘制,由各国政府协商一致后任命。这表明,该共同体是 A.政府之间的合作 B.独立于政府的能源组织 C.企业之间的联合 D.独立于政府的经济组织,(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23题)世界杯足球赛可谓全世界球迷的节日。1990年第十四届世界杯在意大利举办时,一个英国球迷去意大利为自己喜欢的球队助威。他可以 持欧盟护照进入意大利 在罗马街头观看比赛电视直播 和苏联球迷交换纪念品 收听北约轰炸南联盟的新闻 A B C D,(2009海南卷) 2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

15、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09江苏历史)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 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 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09广东历史)约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同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A.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 B.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 C.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 D.从某些程度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09福建文综)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域发表演讲,指出:“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美国政府将这一外交思想付诸实施的行动包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