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复习二合一)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1620962 上传时间:2020-08-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生理学(复习二合一)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运动生理学(复习二合一)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运动生理学(复习二合一)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运动生理学(复习二合一)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运动生理学(复习二合一)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运动生理学(复习二合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生理学(复习二合一)(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运动生理名词解释1)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科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运动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科学。2) 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3) 静息电位: 指在安静状态时,存在于膜内外的电位差。4) 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产生的可抗布的电位变化。5) 等长收缩: 指肌肉长度没有改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6) 等张收缩:肌肉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7) 内环境:内环境是指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8) 自稳态:由于人体内的多种调节机理,使内环境中的理化因素的变动不超出正常生理范 围,以保持动态平衡,称为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或自稳态。9)

2、 碱贮备: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NaHCO3(碳酸氢钠),常以每100ml血浆中碳酸氢钠的含量表示碱贮备量。10) 体液:即人体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物质。11) 心动周期 :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12) 心输出量(每分输出量) :指每分钟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13) 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14) 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称为血压(动脉血压)。15) 肺活量 :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16) 氧容量:每100ml血液中Hb(血红蛋白)与O2结合的最大量 (约19-20m1) 称为Hb的氧容量。17) 基础代谢:在

3、清晨、清醒、静卧、空腹、20-25在这种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18) 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气的容积比。19) 排泄:物质经过血液运送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20) 激素:指由机体某些腺体或组织细胞分泌的一种生物活性物质。21) 前庭机能稳定性: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22) 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23) 姿势反射:在身体活动过程中,中枢不断地调整不同部位骨骼肌的张力,已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24) 状态反射:头部空间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活动。问答题:1、用“离子学

4、说”说明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答:(1)静息时,膜内【+】膜外【+】,膜对+又有一定的通透性,+顺着浓度差向膜外扩散,使膜外正电荷,而-不能通过,膜内正电荷,形成内负外正的电位差。(2)随着K+外流,细胞膜两侧形成的外正内负的电场力会阻止细胞内K+的继续外流,当促使K+外流的由浓度差形成的向外扩散力与阻止K+外流的电场力相等时,K+的净移动量就会等于零。这时细胞内外的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水平上,这就是静息电位。2、试述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答:1.运动神经冲动肌膜产生兴奋肌质网终池释放Ca2+Ca2+与肌钙蛋白结合消除原肌球蛋白的抑制作用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ATP酶活性被激活ATP分解放能横

5、桥摆动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肌肉收缩2.兴奋后 Ca2+被送回终池肌钙蛋白与Ca2+分离原肌球蛋白又产生抑制作用肌肉舒张 3、试述血液在维持酸碱平衡中的机制?答:由于血液中有数对具有抗酸和抗碱作用的缓冲对,其中最重要的缓冲对为NaHCO3/H2CO3;如:1.当酸进入血液:2.当碱性物质(主要来自食物)进入血浆后与弱酸发生作用,形成弱酸盐,降低碱度。 OH - + H2CO3 HCO3 - + H2O 经过这两方面的调节,血液的酸碱度就能维持相对恒定。4、影响心输出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答:1.每搏输出量(SV): SV CO(1)心肌收缩力 心肌收缩力,余血,SV(2)心室舒张末期的充盈量 心

6、室舒张末期的充盈量,心室体积,心肌初长度,心缩力, SV2.心率 在一定范围内,HR,CO 3.静脉回流量 静脉回流量,CO5、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答:1每搏输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的高低。即:SV,收缩压2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的高低。即:心率,舒张压 3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的高低。即:外周阻力,舒张压4大动脉管的弹性:弹性,收缩压,舒张压 5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关系 :血量或容量,血压 6、长期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哪些影响?答:一、窦性心动徐缓 原因: 心迷走神经作用 加强心交感神经作用减弱 二、运动性心脏增大 1心肌增厚为主:投掷、摔跤和举重等力量性运动项目2心室腔增大:游泳、

7、长跑等耐力性运动项目 三、安静时每搏输出量增加 四、心血管调节机能改善 主要表现在:1定量负荷:动员快,潜力大,恢复快2最大负荷:运动员的SV和CO均比 一般人大得多7、胸内负压是怎样形成的?其生理意义如何?答:原因:胎儿在出生前和出生后胸廓的生长速度快于肺,造成胸廓经常牵引着肺,使肺始终处于扩张状态,因此,胸内负压的形成是由于肺组织具有回缩力引起的。 胸内压=肺内压(或大气压)- 肺回缩力 意义:(1)使肺保持扩张状态(2)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8、何谓肺牵张反射?试述其反射过程及意义。答:1.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缩小引起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称为肺牵张反射。2.反射过程:(1)吸气肺

8、扩张肺牵张感受器(+) 迷走N延髓 吸气中枢(-) 产生呼气 吸气中枢(+)(2)呼气肺回缩肺牵张感受器(-)迷走N延髓 吸气中枢(+)产生吸气 呼气中枢(-) 其意义为: 维持呼吸的节律性,使吸气不致过长过深。9、试述排泄途径及物质 ?答:(1)肺:CO2、H2O (2)消化道: 胆色素、无机盐(3)皮肤:水、尿素和盐(4)肾脏:尿素、尿酸、肌酐、水等;10、试述甲状腺素的生理作用?答:生理作用 1、促进组织新陈代谢, 增加耗氧量和产热量;促进体内糖和脂肪的分解,血糖常量:促进蛋白质的合成;过量:促进蛋白质的分解2促进生长、发育 3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4可使心搏加快加强,CO,外周血管扩张

9、11、胰岛素有何生理功能?答:1对糖代谢 促进肝糖原的合成 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血糖 促进糖转变成脂肪等 2对脂肪代谢:促进体内脂肪合成与贮存,抑制脂肪水解3对蛋白质代谢:促进氨基酸进入细胞再合成蛋白质,抑制蛋白质分解;4. 促进机体生长(需与GH共同作用时效果才明显)12、试述椭圆囊、球囊的适宜刺激及作用机制?答:椭圆囊与球囊(1)适宜刺激 耳石重力作用直线运动的加减速度变化(2)作用机制:头部位置改变耳石与毛细胞的空间位置改变牵拉毛细胞(+)前庭神经前庭神经核引起姿势反射,维持身体平衡 丘脑皮质产生空间位置及变速的感觉13、状态反射的生理规律、意义及其在运动中的应用?答:生理规律头部后仰

10、: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加强;头部前倾: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减弱,屈肌及腹肌的紧张性相对加强;头部侧倾或扭转时:同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 加强,对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减弱意义:1.使身体重心不致超出支撑面,维持身体平衡 2.便于人体向着头部转动的方向进行移动 举例:(如平衡木、后手翻、空翻、跳马、举重、背越式跳高、前滚翻)1能量代谢:把伴随物质代谢发生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过程称为能量代谢,它是以ATP为中心进行的。2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的极性即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为动作电位。3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是由脑和脊髓组成,内含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两大类细胞。4激素作用的机制:(1)含氮

11、类激素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以环磷酸腺苷为第二信使的信息传递系统以三磷酸肌醇和甘油二酯为第二信使的信息传递系统(2)类固醇类激素作用原理-基因组效应5微循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称微循环,它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血液循环功能最终是通过微循环实现的。6论述题试述运动员心脏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特点。答:运动员心脏由于长期的运动训练,表现出与常人不同的一些特点,主要包括形态、结构和机能三个方面:(1)运动性心脏肥大 运动员心脏肥大是运动心脏的主要形态特征,其肥大程度与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通常呈中等程度肥大。耐力项目的运动员心脏肥大表现为全心扩大,伴有左心室室壁厚度的轻度增加

12、,又称离心性肥大。而力量项目的运动员心脏肥大主要是心室厚度增加,心腔容积的扩大不明显,称为向心性肥大。(2)在运动员心脏外部形态改变的同时,其内部结构也发生了良好的适应。表现为:心肌纤维直径增粗,肌小节长度增加,毛细血管增多变粗,线粒体增多变大,氧弥散距离缩短,线粒体内的ATP酶和琥珀酸脱氢酶的含量与活性提高,心肌细胞膜上的脂质分子改变,对钙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心肌细胞内的特殊分泌颗粒增多,心肌细胞的上述结构重塑,使心肌肥大的同时,其内部的血液供应和能量的产生能与之匹配,从而大大提高了心脏的泵血功能。(3)运动员心脏由于其形态、结构方面的良好变化,最终导致其功能能力显著增强。表现为:安静时,心跳

13、徐缓有力,心率明显慢于一般人;在定量负荷运动时,运动员心脏高度节省化,心率较慢;而在极量负荷运动时,运动员心脏则表现出它所特有的高功能,高贮备。一般人的心力贮备只有2025升/分,而运动员可达3540升/分。由于其心泵功能的大贮备量,使得他们在运动中具有较大的潜力。7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1)非特异性免疫 人体对抗原性异物的抵抗力,有些是天生具有的,即在种系发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经遗传获得的,称为先天性免疫。因其并非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微生物,故又称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由机体的解剖结构与生理结构所体现。如机体的各种屏障结构(皮肤与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吞噬细胞(中性粒细

14、胞)、单核吞噬细胞以及体液中的抗菌物质(有抑菌、溶菌与杀菌作用)等。(2)特异性免疫 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因受某种病原微生物感染或接种疫苗而获得的免疫称为获得性免疫。因这种免疫一般仅针对所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或疫苗所能预防的疾病,故又称特异性免疫。人们一般概念中的免疫,均指特异性免疫。补充:简述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概念和特征。4根据作用方式及其特点的不同,机体存在两类免疫:1)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是个体出生是就具有的天然免疫,可通过遗传获得,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主要针对入侵病原体的天然防御功能。其主要特征是反应迅速,针对外来异物的范围较广,不针对某个特定异物抗原,也称固有性免疫。2)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出生后,接触到生活环境中的多种异物抗原,并在不断刺激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免疫,也称获得性免疫。其主要特征是针对某个特定的异物抗原而产生免疫应答,开始的应答过程比较缓慢,一旦建立清除该抗原的效率很高,特异性很强,也称适应性免疫。8酸碱平衡 : 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等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含量及比例,维持体液pH值恒定,称为酸碱平衡。9运动后蛋白尿 : 在剧烈运动或长时间大强度运动后,尿中会出现大量蛋白质,即尿蛋白阳性,经一定时间休息后,尿蛋白自行消失。这种健康人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或暂时性的蛋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