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教案 初中九年级(上册)(4)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141614347 上传时间:2020-08-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怀疑与学问》教案 初中九年级(上册)(4)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怀疑与学问》教案 初中九年级(上册)(4)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怀疑与学问》教案 初中九年级(上册)(4)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怀疑与学问》教案 初中九年级(上册)(4)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怀疑与学问》教案 初中九年级(上册)(4)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怀疑与学问》教案 初中九年级(上册)(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怀疑与学问》教案 初中九年级(上册)(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8 怀疑与学问 主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方法。2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的作用。3学习本文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透彻周密的语言。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提取信息,提出疑问,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对于本文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的学习,采用小组探究,全班交流,师生总结的方式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2认识怀疑和创造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重点: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的作用。教学难点: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提取信息,提出疑问,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法学法:朗读感知法,语言揣摩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因此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

3、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作者简介顾颉刚 (18931980.12.25)历史学家。江苏吴县人。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曾任北京大学助教。任多所大学的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院士,文史杂志社总编辑,大中国图书局编辑所长兼总经理。建国后,任中科院、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

4、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是我国“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也是我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建国后,从事古史研究和古籍整理工作,主要著作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两汉州制考、郑樵传等。三、议论文知识回顾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论点 、_论据_、 论证 _ 。 二._论点_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_论据_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_论证_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三.论点要_正确_、_鲜明_,_有针对性_。 四.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事实 和_道理_。 五.论证方法主要有_举例论证_、_道理论据

5、_、 对比论据 、 比喻论据 _。 四、背景资料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作用。顾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建。据说他幼年读书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顾先生读书总喜欢把自己的主张批注在书上,书端上写不下了,便记入笔记本里。五、题目解说 “怀疑与学问”是这篇文章的论题,全文就是围绕这个论题展开议论,阐明了“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六、情景导入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时候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

6、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和学问和创造有什么关系了,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七、知识积累 1.字音认读顾颉刚( xi ) 虚妄( wng ) 盲从(mng ) 程颐( y ) 腐草为萤( yng ) 流俗( s ) 塾师( sh ) 停滞( zh ) 2、词语补注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破灭或站不住脚,比喻事物的荒谬。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启迪:导、启发。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八、思考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个论点是如何提出的?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引用古代名言,开门见山地提出来的。2.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什么?文中

7、哪句话揭示了这两个分论点?这句话在文中还有何作用?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引用名言“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证明分论点:1.怀疑是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2.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九、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讲解:这篇文章有6段,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文章的总论点。第1段是一句引用:“学者先要会疑。程颐”;第2段也是一句引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这两段全是引用,本文用以提出的文章的总论点到底是什么呢?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个总论点,该怎么说呢?第二课时十、精

8、读研讨第1、2段。1、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第3段。1、对这段文章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怎样理解? 因果关系:因为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而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譬如国难危急的时候),所以做学问所依据的

9、材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2、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3、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个作用: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二、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

10、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三、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动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第4段。1、第4段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

11、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2、本段的中心在哪层?为何? 本段的中心在第三层。第一层提出文章的总论点:“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是举例说明在做学问中如何以怀疑精神对待传说;第三层则是在第二层说明的基础上作出结论,指出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在于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本文是在提出总论点后设立分论点加以论证,第3段以一个方面论证总论点,阐明为什么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这是第一个分论点的内容,

12、本段第三层说的就是这个内容。第5段。1、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一、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干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二、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

13、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2、本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本段用了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引用名言(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第6段。1、本段包含几层意思?彼此如何联系?本段包含四层意思:一、首句提出本段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二、(“对于别人的话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讲道理论证论点。先从反面阐明:“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再从正面阐明:“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水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三、(“许多

14、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举实例论证论点。这一层分两小层:第一小层是“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以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向塾师发问的事例为证;第二小层概括指出“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干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四、(“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归纳总结,照应论点。先从正面作结:“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

15、了。”第六段1、(2)(3)(4)(5)四句同第(1)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四句中,又可分哪几个小层次? 第(2)(3)(4)(5)四句是用道理去论证第(1)句提出的论点。 第(2)(3)是第一层: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 第(4)(5)是第二层: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2、第(6)、(7)、(8)三句同第(1)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三句中,又可分为哪几个小层次? (6)第(7)(8)三句是用事例去论证第(1)句提出的论点。 第(6)句是第一层:提出一个小论点。第(7)(8)句是第二层:用大学问家戴震的事例来证明第(6)句的小论点和第(1)句的全段论点。 3、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