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三首》教案 初中九年级(上册)(1)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141614135 上传时间:2020-08-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三首》教案 初中九年级(上册)(1)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诗词三首》教案 初中九年级(上册)(1)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诗词三首》教案 初中九年级(上册)(1)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诗词三首》教案 初中九年级(上册)(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三首》教案 初中九年级(上册)(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3诗词三首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体味意象,感悟手法。【过程与方法】披文入情,由辞体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文雅的性情,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教学重难点1品读古典诗词作品的意象,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2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教学过程第1课时行路难(其一)一、熟读诗歌行路难(其一),梳理文意1学生自读课文。2学生齐读一遍。3古诗文大意理解。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李白(701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

2、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天宝元年(77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皇帝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行路难即作于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李白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

3、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三、了解行路难(其一),深入探究1诗歌前四句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情?李白离别京城,朋友们为他设宴饯行,而且宴席十分豪华。然而禀性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从而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平的心情。2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怎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为什么会这样?诗人的心情是苦闷的。从“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因为诗人心中充满着难以排遣的

4、烦恼,“停杯投箸”,无法下咽,“拔剑四顾”,心意茫然。3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运用了比喻。以“冰塞川”“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和仕途的阻塞,交代了诗人惆怅的原因,含有无限的悲慨。这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因受到重重阻力而无法实现远大理想的困窘。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了哪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吕尚(姜太公)垂钓碧溪,伊尹乘舟梦日。表达了诗人的不甘心,仍对自己从政有所期待,表现了诗人既愤懑现实又寄希望于未来的复杂心情。5“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几句句式具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句式有什么表达作用?当诗人的思

5、绪再次回到现实中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展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因而选用四个三字句,反复咏叹“行路难”,节奏短促,声调低抑,表现了诗人对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慨叹。6如何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作为一个心怀远大政治抱负的人,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终有一天会乘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诗意境开阔,气势磅礴,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倔强、自信,虽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四、小结行路难(其一)“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的组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首诗借乐府古题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郁愤和相

6、信理想、相信未来的勃发情志,表达了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我也将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送给大家,希望大家学习诗人那种倔强、自信、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你们一定会到达理想的彼岸。第2课时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朗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2)学生齐读,教师纠错。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白居易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就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答谢白居易。3诗句赏析。(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交代了

7、贬谪地方之凄凉,被贬时间之漫长。表露出诗人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以及痛苦而又孤寂的心情。(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用典(闻笛赋、烂柯人)。“闻笛赋”表达了诗人对死去的友人的悼念之情,“烂柯人”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世事变迁的慨叹。(3)你怎样理解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景色壮丽,一改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变为慷慨昂扬的气概。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表现了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第3课时水调歌头一、学习水调歌头 1朗读诗歌。(1)学

8、生自由朗读。(2)学生齐读,教师纠错。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他是北宋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位文学家,擅长诗、词、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词雄浑豪迈,为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著有东坡全集。水调歌头这首词写于丙辰中秋,此时,苏轼与其弟苏辙已有七年不见了,在月圆之夜,苏轼想到仕途不顺,又不能与亲人团聚,感慨万千,写下了这名垂千古的中秋词。3词句赏析。(1)“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各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2)作者为什么把上天说成“归去”?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3)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此句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又富有哲理意味,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如月亮有圆有缺一样,原是自然界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